“岳麓书院从文物修复到重回学术重地,这期间经历的苦与乐,只有经历者才能真正的体会得到。能与书院结缘,是我人生中最精彩的华章。我在岳麓书院度过的后半生,是我人生中最具有意义的日子。”作为书院复兴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陈谷嘉的一生与岳麓书院紧紧相连。
1984年,陈谷嘉担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担任所长,统筹策划并推进实施岳麓书院学术、教育、文化功能的全面恢复工作,为岳麓书院的当代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他还兼任国际中国哲学学会顾问、台湾中华青年儒学会顾问、湖南省书院研究会会长等职。
绛帐传经,杏坛振铎,韦编三绝承周孔;化雨润千山,桃李成蹊昭日月。空山归道,松柏铭心,椽笔孤怀寄典坟;高风垂万世,文章立命继春秋。
空山新雨晚来急,滴星风云传古训。千里人行书院路,经典声中泣血魂。
志士究心读经,为家国元命再造。丈夫献身儒业,与天地大道长存。
民间儒生、读经教育实践者吴小东先生,因积劳成疾,于西元二零二五年五月二十三日(夏历四月廿六)在安徽阜阳家中安详离世,享年五十三岁。先生为人温和宽厚,好学不倦,其谦谦君子之风,乐于助人之德,久为众仰,实当世一笃实儒者。今先生不幸染疾病,方过知命之年而遽归道山。所憾者,宏图未竟;所幸者,桃李成蹊,儒门薪火不灭。其···
錦繡嶺南詩律雙絕玄契天地,全照海東哲史一流澤被乾坤。
纵观皮介行先生短短一生,他有着宽阔的家国情怀,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更热爱灿烂不朽的中华文化。他生前常说: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肩负的使命,祖国是什么?祖国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生于斯长于斯安身立命于斯的精神家园……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和艺术史上,有位长者用他长达百年的生命,展示了学问和品德的完美结合,书写了艺术与生活的美好篇章。他就是姚奠中,一个在国学的海洋里畅游,并在书法、绘画、篆刻和诗词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大师。姚奠中的杰出成就,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挂在了中国学术与艺术的美丽天幕上。
本文以作者与哲学家成中英教授跨越九年的两次深度思想对话为主线,通过个人回忆与学术访谈交织的叙事,展现了东西方学术思想碰撞与媒体伦理研究的传承脉络。
成先生虽已化作哲学星图中的永恒坐标,但他用毕生心血搭建的东西方智慧桥梁,仍将指引后来者穿越认知的迷雾,在媒体伦理的无人区竖起新的路标。
从1978年老余被调到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到2019年他因病辞世,差不多是四十年,而我们相遇相伴的岁月,也正好是这四十年。我想,这或许是命运的一种安排。提起那四十年间的点滴,我都还历历在目,却又不知该从何谈起。想了想,最后决定还是谈谈我所了解的他这个人:他是个有责任感、有事业追求、有组织、有纪律、有担当的人,···
后学蒙乐先生教诲,忝列汤公门墙。今值汤公九秩又八诞辰,感怀先师遗风;乐黛云先生仙逝半年有余,追思愈深。虽生命无常,然学问永继,桃李天下,星火燎原。心怀万千,谨以拙笔,敬献祭文,以表追思。
叶嘉莹先生仙逝,官方讣告中称先生享年100岁。其实,按照中国传统习惯,先生7月份过完百岁生日,现在应该是101岁。
叶嘉莹先生诗教之名,誉满天下。而每谈平生,孔孟之言,如入骨髓,辄信口而出,自称“穿裙子之士”。何为“士”?《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念彼平生,确乎士之大者也。叶先生可谓民国最后一位孔孟之教熏陶出之人格典范与诗教大师。故其去世,陡增吾人悲凉之感。闻讣之际,想···
在汤一介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汤一介研究会、三智书院等机构在京成功举办《汤用彤学记》新版发布会暨汤学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新书和汤学的学术价值、传承发展贡献等问题发言,一致认为该书已成为研究汤学绕不开的基本文献,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汤一介先生已辞尘十周年了。
《列子·天瑞》记曰:“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成中英先生的一生,是为追求真理而“生无所息”的一生。如今,“明月不归沉碧海”!愿他在那彩虹隐约的天堂之岛,得到最好的安息!
束先生“孤独而伟大”的行者精神,必将成为其弟子们继志而述事的资粮,由此而往,则硕果累累而遍满于学林,束先生之学术事业及其精神之垂于后世,郁勃繁兴,岂不驻足而可待也乎!
从友人处获悉,成中英先生于2024年7月2日不幸去世。这一噩耗既使我悲从中来,又深感意外。不久以前,成中英先生还来电,讨论有关在“中英书院”作经学的讲座问题,言说中,成中英先生不仅思路清楚和敏捷,而且依然表现出浓厚的学术关切和热忱,很难与辞世联系起来。所以,闻知以上信息,不觉甚为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