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隐约感到张祥龙老师似未能自然而然地享受与其造诣知名度相称的“待遇”——刚刚读了江怡老师的悼念文字方知张祥龙老师的学术职业生涯竟多有坎坷!也罢,也罢——“文章憎命达”“哲学是忧患之学”又多了一枚有效例证!吾辈正可以贤者为师为友,坦然面对职业生涯中的风风雨雨了!榜样的意义,乃在于斯!!
近年来,张祥龙对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破除“西方中心论”,用西方哲学的视野、现象学的方法,重新论述儒家思想中的家庭和孝亲关系,指出“家”的概念是儒家的一切道德源头,“孝”不是过时的教条,而是一种出于良知的自发行为。一个社会如何对待老人,代表着这个社会的总体品质。
“我多想再陪着先生在软件园、在中心、在兴隆山走走;再做一次助教、抄一回板书;再听一堂哲学课;再发收一封邮件;再感受一次去先生家的如沐春风;再回到初见先生的走廊,战战兢兢地问候‘张老师,您好’,他微笑着朝我点点头。”
张祥龙先生积极探索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范式。他早先以现象学方法研究先秦诸子,后逐渐转向并集中于儒家哲学研究,旁参印度古学,参酌现代西方哲学,体大思深,发人未发,成为儒学思想当代建构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现象学研究方面,张祥龙以海德格尔哲学为起点,融入中国传统体道方法,别开生面,推动了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思想的结缘,促进了海德格尔的中国化。他对现象学的研究极富新见,在汉语学界乃至国际现象学界都卓然自立。张祥龙在比较哲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卓越探索,为深化哲学理解和各文明哲学之间对话,带来了诸多启发,开创了包括印度哲···
一颔长须,满腔忧患,公劝斯民家与孝;天心待复,儒哲云亡,谁言往圣古中今。
质美浊世能保此心为赤子,学醇首丘犹全其性是人师。
夤夜驚聞訃告凶,儒門不幸失飛龍。短歌涙湧如長夜,炎夏心寒似凛冬。魏闕堪傷乘鶴去,泉城猶憶與君逢。斯人道德文章在,何處更須尋遺踪!
进德修业,曾经西海登道岸;视履考祥,且乘六龙返清虚。
缘在通生死六龙御天归中道,知几理孝慈一阳来复见我心。
我不想说,哲学的尽头是宗教的开始。但我真的希望,对于哲学家,对于智者而言,现实生命的终结,就会去往一个和古今所有哲人重逢的雅典学院、兜率之天、舞雩之台。
借他山石攻孔门古玉江漢秋陽与先師同壽; 為孺子牛育華夏後昆至德妙道期吾黨共成。
先生一生尊奉孔子,最后竟与夫子同寿。在这个初夏的深夜,回忆起先生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以及我们这些年交往的点点滴滴,犹在昨日。我永远感念先生在我的学术道路上对我的鼓励、提携和帮助,也时刻体贴先生的现象学哲学上开辟出的融通中西的思想道路,我会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努力像先生一样虔敬为学、真诚生活。
祥龙师的比较哲学研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二三十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地图和走向,开启了中国哲学“思”的新时代,而他的哲学之“思”的根本,就是中国哲学生生不息的智慧之“缘”,这种缘分,唯有作者本人先体悟和感知之后,才能因“缘”而有所“言”,这就与不少治中国哲学史的学者们试图剥离学问和生命的做法迥然不同,也感召了学界众多青年学子···
哲人其萎,斯文不坠,儒士社后学当继起先生未竟之志砥砺前行。
先生已经仙逝,再也无缘拜见,或是当面聆听先生讲论中西学问思想。我想,纪念先生最好的方式,便是学习先生的人格,并继承发扬先生未竟的事业!
北京时间2022年6月8日22点50分,中国著名儒学学者、哲学家、现象学研究专家、四海孔子书院创院理事及导师张祥龙先生因病去世,享年73岁。四海孔子书院师生惊闻噩耗,悲痛不已。张教授长期以来一直非常关注四海孔子书院的教学工作,倾心支持者四海发起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每逢书院举办经典诵读活动、礼乐祭孔典礼等,张先生都亲临参···
张祥龙先生在我社出版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原意》两部著作,均受到了学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影响了大批读者对现象学和海德格尔思想的认识。今天,我们以张祥龙教授的代表作,《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一书后记,缅怀故人。
敬悼 哲學家 張祥龍教授
传道振铎祥师音容犹在,释西阐印龙德中道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