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博】山川格局、历史命运与人格培养——以中国山川为纽带的人文教育体系探索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7-01-03 21:54:14
标签:

山川格局、历史命运与人格培养——以中国山川为纽带的人文教育体系探索

作者:雷博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腊月初一乙酉

          耶稣2016年12月29日

 

 

  

 

图片净明无尘 侯立远/画

 

以中国山川格局勾勒出一个宏大的时空场域和宽博的问题视域,在构建人文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能够拓展受教育者的心灵广度与深度。

 

在中国教育传统中,人文教育一直是其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其所面临的问题也最为突出。职业教育对于通识教育的挤压,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迫,使得人文教育的定位有很多模糊之处。学者固然可以从审美、情感、人格、综合能力等方面论证其意义,但人文知识与人格修养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如何通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培养刚强宽厚的人格力量?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在中国哲学的传统话语中,这是“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的辩证关系,也是从“见闻之知”到“德性之知”的工夫论难题。因此,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依然需要认真思考面对。

 

以山川格局与历史命运为线索培养“君子力”

 

“君子力”这一概念可以溯源于宋明理学传统,特别是其中对《周易》《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中“君子”之意义的诠释。君子通常被理解为温柔敦厚、文质彬彬的人格形象,在现代语言中多强调其谦冲柔和的一面。但在先秦经典里“君子”却是一个蕴含强大力量的概念,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孔子的言行为“君子”这一概念所体现的理想人格境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可以说,君子所显示出的德性光辉,是由其刚健伟岸的人格力量所支撑的。因此,在中国哲学传统中,“君子”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良善的符号,也不仅仅是描述某种外在的气质威仪,而是一种内在于精神中的统率力、领导力的集合。

 

显然,这样的人格力量不是凭空而来的,而需要系统的人文知识素养来搭建其“力学结构”。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以“好学”自居,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授门下弟子。那么在当代的教育模式和学科分类条件下,我们应当如何搭建“君子力”内在的知识结构呢?笔者认为中国的山川格局与历史命运是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和线索。

 

其一,君子的精神力量源于对长时段历史中的大问题、真问题和复杂问题的思考与理解。一方面,这样的思考能够将人的心性从眼前的利害纠葛中超拔出来,从宏大时空的角度面对一些根本性甚至是终极性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山川格局与历史命运又提供了一个相对有限的视域,使人的思考不至于漫无边际,而始终落实在历史上关于国家治理、世道人心的真切关怀上。这些问题往往复杂难缠、矛盾重重,直面这样的矛盾张力,是拓展心灵涵容与担当能力的重要方式。选择“中国”作为基本视角,既因为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了解自身的必由之路,也缘于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一脉相承,许多问题可以放在长时段语境下进行连续而完整的思索和检讨。

 

其二,从文化意义而言,“中国”这一概念既是一个抽象的国族与人群概念,也是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杜维明先生将“文化中国”界定为三个层次的人群:中国大陆人、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以及全世界关切中国问题的人。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凝聚,是因为文化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现象,它与中国地缘、历史和哲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中国”是一个绝佳的问题意识视角,从地理空间到兴衰沉浮,从治国良策到天道追问,这一学理脉络能够在充养知识的过程中,不断逼问砥砺人的思考力和行动力,使人的思维之刃更加敏捷锐利,同时也可以让人在临事处置的时候更加稳健厚重。

 

其三,精神危机与价值危机,根本原因在于人和“大地”的疏离。这里的“大地”不是地缘、地理、土地、地产等功能性概念,而是一个蕴含着大历史视野和深层次生存体验的哲学概念。而当代的许多人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往往将“大地”简单化为空间、地域、场所、资源等工具性的对象,缺少从根源上对大地的感知与亲近,因此也就很难将个体的经历遭遇和宏大的普遍命运衔接起来——生活被眼前的琐事填充又割裂,无法建立真正的意义感与价值秩序。

 

如果用中国哲学的传统话语来描述,大地是一个深刻的精神性范畴,它是人的本己良知与崇高天命的相逢之所——既是命运将自身以“天命”的形式展开并道出的所在,也是人扬弃卑微凡俗的自我,将自身以“良知”的形式呈现并张扬的所在。在这个意义上,人对于大地的理解感受越深,自身的心量也就越广大、深邃、刚健、宽厚。

 

以山川格局为问题视角构建人文知识体系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会将故乡的山川土地和民族历史、民族感情相联系,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而中国的山川和中国人心灵世界之间的情感纽带格外微妙、深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这种联系仿佛是镌刻在血脉和灵魂中的烙印,会让人在某些特别的时刻,从内心深处澎湃出悲伤、怀恋、勇气、希望等诸多复杂的情绪。

 

山川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时常呈现出多彩的面貌:山水的秀美雄奇、山河的命运绾系、山岳的魂魄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维度。“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伟大的诗词文赋勾勒出活泼生动的意象,跨越时空,将历史与当下关联起来,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心灵空间,也引导我们去思索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偶然机缘中潜藏的内在规律、制度与人心的复杂关系、博弈纷争与道德法度之间的张力。

 

因此,将中国历史、哲学与文学中的知识性内容像串珍珠一样穿联起来。首先要理解“中国”这一概念以及其中包含的层次和历史上发生的种种变化;其次要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山川勾勒出怎样的地缘形势与利害关系;第三是探索从地缘角度可以把握到中国历史命运中哪些深层次的脉络;第四是回顾分析中国先人如何理解历史命运中的波澜与张力以及自我反省、思考自身如何运用理性与良知,在命运中做出抉择。

 

此外,以中国山川中具有特别精神象征意义的泰山、嵩山、黄河、长江为纽带,可以引出四个重要的核心主题:一是如何为人的生活与政治奠定理性的依据;二是如何将有不同观念文化习俗的方域整合为一;三是如何有效治理广土众民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四是如何在历史兴衰往复中寻找内在逻辑与方向。这四点既是中国历史命运中最为复杂难解的课题,也是具有全人类普遍意义的关怀,而这些问题又恰好可以放在中国的山川格局中进行深入解读。

 

综上所述,以中国山川格局勾勒出一个宏大的时空场域和宽博的问题视域,在构建人文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能够拓展受教育者的心灵广度与深度。通过山川格局与地缘形势,勾勒历史命运的宏观脉络,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讲座、会读、讨论与游学访问等形式中,体会命运、规律与自身主体能动性的意义。通过长时段历史中因果关系的展示与讨论,让受教育者打开心灵格局,思考感悟中国历史、政治、思想与文化的深层曲折,胸中容纳山川丘壑,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以历史脉络揭示人类族群与社会生活中的大是大非,不是用泛泛的道德说教进行灌输,而是引导受教育者在行走、聆听、观察、思考中,逐渐树立属于自己的道德判断力与人生信念。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