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移风易俗要以引导为主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7-03-23 16:33:57
标签:

   

 

 

 

移风易俗要以引导为主

作者:刘勇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二月廿六日己酉

           耶稣2017年3月23日


 

近闻有些地区以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为由,取消了民间红白喜事聘请唢呐班子的习俗。一些农村唢呐艺人在无奈之下,只能将乐器付之一炬,然后远走他乡打工。今借助报端,谈一点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婚丧礼仪用乐的风俗由周代的礼乐文化衍生而来,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语)的具体体现。明代以来,婚丧用乐基本以唢呐为主。可以说,在广大农村地区,婚丧嫁娶聘请唢呐班是一个长期的民俗。近年来,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地方的确出现在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在请唢呐班时也存在盲目攀比的问题。但笔者以为,移风易俗宜通过主动示范和观念引导,来带动整个农村风气的改变,而不应采用“一刀切”的强制措施。农村的婚丧嫁娶请唢呐班是长期形成的习俗,请不请唢呐班,请几台唢呐班,也是群众自己的事情。若强行干涉,一来会让群众产生逆反心理,影响移风易俗的效果;二来也有越俎代庖之嫌。

 

东汉学者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指出:“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我们也常说“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这说明了示范引导的巨大作用。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不妨先让村支部书记等党员干部先带个头,他们先简办自家的婚丧嫁娶活动,必然会对周围群众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简单地取消农村婚丧嫁娶请唢呐班的另一个问题是,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会失去生存的土壤,进而面临消亡的命运。

 

非遗产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失去了特定的环境,非遗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像唢呐音乐这种艺术,一直与民俗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它主要的市场就是农村的红白喜事。一旦这个市场被取消,就等于断了很多民间唢呐艺人的生计。唢呐音乐的根在民间,无论是曲目、技巧、风格、人才,都与民间血肉相连。当大量民间唢呐艺人为了生计而毁掉乐器远赴他乡打工,唢呐艺术在民间的根也就被斩断了,这也就等于断了很多音乐院团唢呐专业的造血系统,因为唢呐专业的师生多来自于民间。因此,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唢呐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其实,两全其美的办法不是没有。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明显短板,存在着公共文化供给不足,文化供给内容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等问题,其中文化艺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尤为突出。唢呐匠等民间艺人,多才多艺且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在走村入户的表演中,其实承担着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功能。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为何不吸引丢了饭碗的唢呐艺人加入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队伍中呢?可以引导他们成立民间文艺团体,然后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扶持。也可以吸引他们中的佼佼者加入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那样的话可谓一举三得:既解决了民间唢呐艺人的生计问题,又为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找到了新的路径,还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短缺的问题。

 

当前我们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农村的移风易俗工作也算是社会改革的一部分。凡是改革就会遇到矛盾,就会涉及利益纠葛。改革的目的是化解矛盾,而不是化解了一个矛盾,又制造出新的矛盾。笔者提出移风易俗宜引导不宜强制,就是想说明,深化改革除了要敢作为,还应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即会作为。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