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伟忠】请为正装正名!

在举国上下大谈“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只认西服为“正装”的观念仍然大行其道,若听任“唯西为正”不正之风滋长,是置我中国无数先贤先烈于何地?置民族复兴事业于何地?置二十年来汉服运动于何地?月前,笔者因坚持汉服反对西服为正装拒绝参会,为宣明立场,特此公开《情况说明》,呼吁正视“正装”问题,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兴衰···

冯时:俯仰之间,通达智慧

“解决了古人的智慧之源,这是我的两个主要贡献。”在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冯时看来,“智”是识字的积累,“慧”是观天的悟性,而自己学术生涯中,在古文字学与天文考古学方面的建树,正对应着这两个方面。

【彭文忠】弘扬中华诗教传统 助力赋能德育现代化

诗教,本指“《诗》教”,是指孔子以《诗经》为教材传授知识,培养弟子优良品质。后世“《诗》教”逐步拓展为诗教。

【梁涛】儒家是怎样看待个人命运的? ——从动画电影《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谈起

《哪吒之魔童闹海》上线后,再次火爆,其宣扬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理念也引起人们的争议。有人感叹“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个人都没法主宰命运,相反是被命运所主宰,如人们常说的“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方旭东】伴侣机器人:一种儒家辩护

随着近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萌发,顺从不再被认为是女性或妻子的美德,相反,它被看成玩偶或奴隶的特征。这种指控让儒家陷入非常不利的局面。而性爱机器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儒家从这种不利处境当中拯救出来,因为机器人(物)就是机器人(物),哪怕它是多么酷似真人的性爱机器人,人们对待机器人不用再担心那种物化女性的批评。

【汪沛】“伴侣机器人满足了儒家对理想妻子的想象”:何种儒家?谁的想象?

方旭东从“儒家妇道的角度”,论证了伴侣机器人(更常见的叫法是“性爱机器人”)满足了儒家对理想妻子的想象,是完美顺从的妇德理想。本文旨在指出方旭东“儒家”论述之下的个人主义色彩,揭示将性爱机器人作为“理想妻子”的想象背后的暴力本质,并且阐发儒家夫妇伦理中蕴含的他者哲学。

【邹广文】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时代性论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

【王丽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政课中的主要精髓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篇章。

【王丽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政课中的主要精髓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篇章。

【何伯勤】时势论

盖闻圣王治世,必察势之盈虚;明主经邦,当审时之隆替。今观五洲震荡,非徒刀兵之险,实乃文明兴替之兆。昔秦以耕战立国,终成混一之业;今列国争数字霸权,竟演虚实之战。

【何伯勤】论调整必修外语之制

夫教育者,国之本也;文化者,民之魂也。昔者仓颉造字,轩辕立教,三代设庠序,孔孟传六经,皆以固华夏之本,育圣贤之才。然观今世教育之法,竟令举国学子殚精竭虑于他国文字,其弊之深,犹驱万民而效异服,使童蒙而弃雅言。余尝览中外之史,察治乱之源,乃知调整必修外语之制,实为当今教育改革之首务。

【杨朝明】以“第二个结合”开辟文化“两创”新境界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有赖于充分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创造力

【邱少晖 张红飞】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德治文化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也是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精神源泉。

【林桂榛】拜登赦子非“容隐”行为,属“负父而逃”行为,合法否另论

孟子突出舜不惜弃其天子位也要保其父不收监或被判刑,反映了当时孝悌礼俗的普遍乃至苛刻,以及孟子本人的高度孝德与宣教之苦口婆心。孟子喜欢讲好听故事以宣教,什么“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孟子何曾实见过舜及舜”五十而慕父母”的事实呢?如《庄子》爱好讲孔子不好听故事而已,不能当真的,会意即可。

【杨家辉】拜登赦子能否等同于儒家的“亲亲相隐”或“舜负父而逃”?

拜登身居总统之位,以公权力赦子,既不能在美国现代政治秩序中寻求解释,也不能从儒家思想中获得整全助力。在美国现代政治秩序中,拜登任私情而坏权力,破坏了美国政治的公共性。在儒家思想中,拜登因居总统至公之位,而不能比附非公的父子相隐;且其赦子是发生在居位期间,也没有跳出政治与文明的秩序,不能比舜而实现对人伦的还原。

【宋立林】“典”亮人心: 以优秀传统文化润心智养情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11月25日,山东省社科联召开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团队代表,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科担当,激发人民文化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数字化赋能文化建···

【王学典】儒学研究已形成“九科治儒”的繁荣局面 ——探索儒学社会科学化的新路径

当下儒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转化问题,也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问题,是儒学如何融入现代社会、为现代国家治理和现代社会重建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问题。这需要我们对儒学的学科属性和现代转化路径作出新的探索。

【向芬】推动儒家文化“走出去”行稳致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文明正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胡国繁】写在第一个“王船山日”

2024年9月29日,船山故里所在衡阳市通过市政协向市委市政府提交调研报告及建议案,并召集全体市政协常委及市直部门、船山故里衡阳县代表,开了一个数百人的专题议政会议。

【养正读书】关于传统文化和读经的九条反思

在国家和整个社会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下,在读经被众多有识之士当作必修课的觉醒中,让人感觉欣慰,前途似乎越来越光明,然而在现象背后,我似乎也隐隐感觉到一些问题,分享出来供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