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以仁心待万物:中国古代原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

在早期渔猎文明与农业文明碰撞、融合和发展的历程中,随着中华先民认知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长,原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也逐渐萌生和发展。

【赵迎辉】君子之交淡若水

“君子之交淡若水”语出《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郭象注曰:“无利故淡,道合故亲。饰利故甘,利不可常,故有时而绝也。”意思是说,君子之交不受利益所累,像水一样恬淡自然,所以能够长久亲近;小人之交多受利益驱使,如甜酒一般芳香醉人,然而一旦利益散尽就会交情断绝。

【于文博】知止方有定 淡泊待名利 ——《史记》中的廉洁文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具有重要史学和文学价值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展现廉洁文化深邃思考的思想宝库。司马迁在《史记》这部史书中并没有直接以说理的方式探讨廉洁文化,而是把对廉洁的高度赞扬和对贪腐的激烈批判结合起来,将其寓于史实陈述、人物臧否和历史经验的探求之中。能···

【吕钰琪 乔清举】通经之源 读史之本 ——《清漳书院留别条训》中的学习理念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清代史学家,梁启超称他为“清代唯一之史学大师”。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章学诚受聘于肥乡清漳书院担任讲席,同年因“中道别去”,为书院诸生胪列数条,写就《清漳书院留别条训》(以下简称《条训》),收录于《章学诚遗书》。

【王杰】廉而不刿取之有道 ——《荀子》中的廉洁文化

“廉”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一些典籍中,“廉”表示一种高洁的道德操守,对于从政者,“廉”是他们在从政过程中要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廉” 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国理政理念,与“礼”“义”“耻”被称作“国之四维”。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也蕴含着深刻而独到的廉政观念。在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中,荀子是较多论及“廉”德的一位思想家,···

【陈十】不畏浮云遮望眼

公元1050年,王安石任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期满,去官返回故乡江西临川,途中游览江南山水名胜,登上杭州灵隐山东南的飞来峰时,远眺钱塘江,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名篇《登飞来峰》,其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句展现出诗人“登高望远、不畏艰险、矢志不渝”的远大抱负,为后来的变法埋下伏笔,诗句流传深远。

【李媛媛】求圣贤之道养浩然之气 ——《诗经》中的廉洁文化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开端,辑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余篇。其中有多首诗记载了当时的官员如何廉洁自律、涵养浩然之气;如何治国理政、赢得民心。这些诗篇对于当代的廉洁文化建设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赵威】“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说路途虽近,不走永远不会抵达终点;事情虽小,不去做永远不会完成。这句话可以看作“修身”篇的主旨,强调笃行实干的重要性,提倡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陈永跃 杨明凤】儒:以何安人、服人并濡其身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当遇到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人时,常称之为“儒雅”,把历史上能“投戈讲艺、息马论道”的将领常称之为“儒将”,把靠读书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常称之为“儒吏”,把以宣扬孔孟思想为研学使命的人常称之为“儒家人物”。

【王晓兵】《春秋公羊传》:阐释《春秋》“微言大义”

《春秋公羊传》又名《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阐释《春秋》的一部儒家经典。《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上溯鲁隐公,下及鲁哀公,经鲁国十二君,历二百四十二年。

【郝良华 曲晓萌】《呻吟语》:明清救世启蒙先导

《呻吟语》,明代末期语录体清言小品的优秀代表作品。“呻吟语”涉猎广泛,纵谈古今天下、身心家国、人情物理,体悟性强,反映出作者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以及对真理的不懈求索,开启了明清之际救世启蒙先导。《呻吟语》作为一部明达体用之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先后被翻译成2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发行。

【李素英】仁者何以不忧

在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构成中,仁是一个根本因素,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君子之道中,仁具有优先地位。那么,仁者为何能够达至“不忧”的心理状态呢?

【刘竟成】《四书集注》: 值得“挖呀挖”的文化富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其中“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引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下》,朱熹以此解释孟子的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推导···

【陈永跃】“学”字中的人文传统

儒家教人首先重“学”字,《论语》开篇即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说“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又鼓励“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今天人们对于“学”字的理解,多是源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斅: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臼声。胡觉切。学,篆文斅省。

【胡亚军 刘文剑】音律蒙书的典范 :《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闭上眼句句入画,低吟缓诵之际,但觉音韵和叶,意境空灵。这就是《声律启蒙》。

【丁涛】清代李元春《左氏兵法》:点评《左传》兵学理念

《左传》是中国历史文学的重要典籍,其兵学理念也极具研究价值。与一般理论形态的兵书不同,作为编年体史书的《左传》保存着丰富、详实、生动的春秋战纪,能使读者直观感受形势计谋的由来,实为兵法原则的案例集。

【龙倩 鄯爱红】“福”与“五福”

“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丰富、众人最喜爱、影响最广泛的元素之一。千百年来,自帝王将相至平民百姓,无不祈福求福、崇福尚福,对“福”的追求不仅凝聚着古代先民的幸福智慧,反映了中国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毅】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命题,是中华民族的自然观、文明观和存在方式,它渗透在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主要经典之中。“万物并育”出自于《中庸》第三十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韩燕丽】瑞士汉学家耿宁:对“良知”与“自知”的哲学解读

瑞士汉学家耿宁既是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专家,又是研究并践行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王阳明心学的著名学者。1961年,耿宁在鲁汶大学完成《胡塞尔与康德——关于胡塞尔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之关系的研究》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的近十年间,他在鲁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工作,学习并整理胡塞尔文稿。

【王乐】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治国理政的优秀政治经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当代中国进行国家治理的宝贵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