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余年,在西风凌夷,当代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孝道作为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家庭结构的瓦解、代际关系的疏离,使得传统孝道被视为“封建残余”。
近一百多年来我们不断学习西方文化,不断放弃我们中国的圣贤之道与君子文化,当我们学西方越来越像,越来越好的时候,大部分青少年却因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断层,而“价值虚无”,简单来说便是对传统价值的怀疑。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五千年的中国法治,是由“礼”与“法”相辅而成。从蒙昧到文明,从个人到组织形态,礼法都在不断更新与完善。礼法不是死物,根据时之不同,必是需要阶段性的变动与调整。本文将从儒学义理出发,对当下中国法制上存在的问题做一论述及提出应对之策。
如果有一种祭祀仪式,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认同感,两千多年来连绵不绝,即使被称作夷狄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要对被祭祀的那个人顶礼膜拜。
《尔雅》被誉为“辞书之祖”,约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尔”为近之意(亦作“迩”),“雅”,正也。
《千字文》从“天地玄黄”到“露结为霜”,都是在阐述自然规律,在讲完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季节气候、天文历法之后,开始讲气象变化,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露结为霜”的字面意思非常简单,就是露水凝结成霜。
在那幽绿斑驳的青铜器上,一个个凸起的文字,自西周时期就一直安安静静地睡在梦中,似乎在等待黎明的来临——拉一片曙色,挹一掬晨露,将那些文字一个个唤醒,再进行一番洗濯。不过,其中有两个字从来就没有睡着,那两个字就是“吉父”。
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主流形式是以文字注疏为主的文本阐释。近年来,学界对图解经典文本的关注悄然兴起,这一趋势在《易经》(易图学)和《礼》经(礼图学)的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四书》学传统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图解文本资源,这些材料为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儒学理论形态提供了新的视角。系统梳理《四书》图解学术传统,···
中国易学发展至唐末北宋初,产生了易图学。
徐旭生在处理传说时代的文献时,首次以“史料的原始性的等次性”,作为传说时代历史的研究方法。所谓“原始性”,是指狭义历史研究中,史料来源的原始性,即原始史料,或第一手资料;其实,研究传说时代的历史的“原始性”是相对的,“因为一有原始的史料,那就进入狭义历史时代。”
传统中国往往通过家规家训教育家族成员,家规家训联通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是培育家国情怀和社会良俗的经典范本。
传统家礼绵延数千年,是中华文明特质的鲜明标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受封建社会制度影响,传统家礼不可避免地包含有等级尊卑等糟粕,但其蕴含的文明精髓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5篇《非相》篇。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5篇《非相》篇。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心学巨擘,罗钦顺则是这一时期朱子学的代表人物。容肇祖在《明代思想史》中称罗钦顺为“朱学后劲”,王、罗二人的学术及私交关系颇类似于南宋时期的陆象山与朱子。王阳明与罗钦顺曾围绕格物论、《大学》古本以及朱子晚年定论等问题,以书信形式展开辩论。他们的学术观点相差很大,是明代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一次重要学术交···
宋明以来,儒家学者对佛、道资源进行充分吸收,一方面尽可能将内心平静、“胸中无滞碍”的洒脱境界吸收进儒家的心性论和工夫论中,扩大以经世致用为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引进了具体的修养工夫,如静坐、调息等,结合个人的修养实践与反思,以求深化儒家心性论的理论内涵。
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学是为了成己,并非出于某种功利目的。心学就是一门为己之学,从确立为己之心,到克己修持,最终成己。成就自我的根据和动力是良知。良知自发地随物感应、无物不照,发用于生活事务。
《礼记·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冠礼(也就是古代的成人礼)者,成男女之礼也;昏礼者,成夫妇之礼也;丧、祭者,死者、鬼神之礼也。冠、婚、丧、祭之礼,是古人最为重要的人生礼仪,贯穿了人们的一生。“夫礼始于冠”,冠礼是人生礼仪的开始。
“志”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儒家传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既是成学之本,亦为成人之基,贯穿于知识追求、人格养成与公共实践的全过程。
中华文脉的赓续,离不开中华古籍的整理、研究、利用与活化。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需要我们充分聚焦价值更广泛、影响更深远的经典古籍,深入挖掘其价值和理念,重点分析经典在不同时空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此而言,十三经的传承与传播不失为一个生动的文化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