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娅】“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与性情观

“温柔敦厚”是中国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特质,体现了儒家对人的完美性情的价值追求。“温柔敦厚”一词始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

【多洛肯 董昌灵】求奇与重道 ——明代《荀子》评点的双向审视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灵活多变,既能对文本进行全面、总体的观照和把握,又能对其中的具体问题作深入的分析和阐发。

【翟奎凤】儒家中和思想探源

说到中和思想,人们大多会想到《中庸》。实际上,在先秦两汉时期,论及“中和”的还有《周礼》《荀子》《春秋繁露》等经典,而《尚书》《诗经》《周易》《左传》等更是有大量论及“中”与“和”的表述。

【张献忠】明清科举考试与士子经世意识的培养

科举制度确立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至明清达至鼎盛,它承载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因此一些学者将明清时期称作科举社会。

【干春松】阳明“致良知”之回应时代问题的方式及其挫折

十五世纪末,堪称人类历史伟大的转折点。

【蔡方鹿】重新审视宋明理学的价值与流弊

北宋年间兴起的理学思潮,以思辨性、抽象性的哲理对儒家学说加以论证,使儒学在宋元明时期得到发展,在宋末以后占据了思想学术界的正统地位。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价值与流弊,对中国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地整理、总结与反思。

【祝浩涵】北宋性理之学的问题意识与内在张力

以理气心性等范畴为核心,将儒家的根本信念与儒学所承载的价值追求奠基于天道性命之中,是宋代理学既承续又有别于此前儒者的地方。

【邱忠来 王敏光】秦简“为吏”中的儒学特征

由于资料匮乏,学界对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前的秦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略显薄弱。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睡虎地秦简的发掘与整理改善了我们对秦代历史和学术的认知状况。

【高海波】宋元明清儒学中气的思想及其演变

理解宋元明清时期儒学的气,进而理解整个中国哲学的气,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修养论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的创新离不开对于传统的传承,同情地理解古人的观念和世界才能真正传承古人的精神。其中,对于气的理解,是我们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切入点。

【丁万明】修己以敬:让“敬”的智慧照亮人的精神世界

“敬”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时期,“敬”观念的萌芽与发展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敬”在上古时主要是对神灵的畏惧之意。

【任俊华】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今天,培育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课题。

【金立】从“文明基因”到当代智慧 ——中国逻辑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多模态模型为核心的技术掀起全球的认知革命,人工智能算法与人类思维方式产生激烈碰撞,一场关于知识生产方式的文明对话正在展开。

【李春雨 翟锦程】世界逻辑体系中的中国逻辑

在人类思想史上,源于古代希腊、中国和印度的逻辑被誉为世界逻辑的三大源流。在中外思想文化诞生的古代时期,三种逻辑处于相对独立且平行发展的状态,对各自的知识体系起着支撑与根基作用。

【毛国民】缘人情而顺人性:朱熹《家礼》庶民化革新理念

唐宋之际发生了巨大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宋以前,是“古代中国”和“贵族社会”;宋以后,则是“后代中国”和“平民社会”。此时,以《仪礼》等为代表的古礼,人们对它们要么只能“陈其数”却不能“知其义”,要么虽“知其义”却很难“敬守之”。于是,朱熹遵循“缘人情而顺人性”理念,大力推进“家礼”世俗化和士庶化改革,力争著一平民之礼。

【颜炳罡】《颜氏家训》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

《家训》是中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集先秦两汉魏晋家文化之大成,将训诫式、书信式乃至散文体的家训即“碎片化的家训”转化成首尾相接、层次分明、结构谨严的系统化家训;另一方面,它又开系统性家训即著作体家训之先河。自《家训》出,各种著作体或专著体家训层出不穷。它的许多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治家智慧的光芒,对于当代···

【秦培涛】礼法合治:荀子“援法入礼”的治政范式

战国晚期,社会结构的剧变、统合需求的高涨与价值体系的混乱,共同催生了中国思想史上关乎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走向的“礼法之争”。

【专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牟净:植物世界蕴藏哪些东西方文化密码?

植物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滋养,也给人类带来许多精神寄托。在文学艺术中,植物作为一种描写对象或象征性语言体系,反映了不同文明对自然界的认知差异。近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牟净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植物世界到底蕴藏了哪些东西方文化密码。

【李竞恒】儒学精神与华夏自治小共同体的重建

战国秦汉以来的编户齐民制度,严重摧毁了基层社会的小共同体与自治能力。民众呈现为原子化的状态,且风俗鄙陋,缺乏自治与自组织的能力。汉儒重建社会,通过在民间传播和推广姓氏等方式,让平民有机会模仿古代贵族,去建立新的家族组织,以摆脱原子化的处境。新莽、魏晋以来的战乱中,这些新建的小共同体,以宗族、乡党、师门、宾客等···

【杨鸿飞】婚礼与摄盛 ——从“新郎官”说起

在历史上和当代诸多地区方言中,往往在“新郎”后加一“官”字,称呼新婚男士为“新郎官”。多一“官”字,新婚男士便多了一层不同的身份,特别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官职的百姓来说,在结婚当日也有了官职品级,当上了“官”。

【何宛昱】二十四节气内蕴农耕文明生产实践智慧

二十四节气又称二十四气,是中国传统的纪时体系,诞生于以阴阳合历为特征的原始历法,它由两部分组成,从冬至开始,每隔一气的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十二个叫气或中气,其余的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个叫节或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