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夏添 张宇莫】中国传统治理文化中的法治、德治、礼治及其当代解码

法治天下,德润民心。仅有善良无法执政,仅有法律无法自我实施,法与德相辅相成,构成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范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定地将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使法治与德治能够互补互助、互为促进。

【彭敏】周敦颐《爱莲说》的经典化

北宋周敦颐(1017—1073年)的《爱莲说》自南宋后为历代学人所推崇,明清以来更是成为童蒙皆诵的经典之作。而《爱莲说》在周子生前并不为人所知,其经典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有着以石刻凝定文本、以评议确定价值、以选本扩大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助推,其背后更是隐藏着道统观念下,传统学界对“文以载道”观的基本认同与对儒家主流文···

【何海燕】东汉墓碑文引《秦风·黄鸟》探赜

汉代厚葬风气日炽,“起冢茔,立碑颂”(《后汉书·崔骃列传》)以彰孝道的思想和行为,推动着墓碑刻文的发展和繁荣。

【李尚信】容肇祖的易学研究与贡献

容肇祖先生是海内外知名学者,在哲学、文学、历史、民俗学、古籍整理等多个领域均有卓越成就。易学虽非容肇祖专门研究对象,但《占卜的源流》及其著述所涉及的易学内容,体现其广阔的学术视野,彰显了他在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在中国易学发展与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

【夏静】儒释道对传统文艺思想的形塑

中华思想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

【陈翠玉】从汉元帝诏书看古代农忙止讼文化

所谓农忙止讼是指在农忙季节,为避免妨碍农时,停止受理田宅、婚姻、债负等民事案件。《礼记·月令》曰:“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不过,这里提及的只是“仲春之月”,没有明确指出是因为农忙而“止狱讼”,且“止”的是“狱讼”,不只是“讼”。汉代以后时有统治者专门颁布诏书,要求农忙时节停止案件审理等一切不···

【李思敏 曾令杰】先圣何曾入西域,儒学流布满天山

回望上下五千年,无论是汉、唐、元、明、清的大一统时期,还是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金的分化整合时期,西域地区的儒学不仅没有中断,甚至还持续扩大传播。孔孟先圣虽未曾踏入西域的辽阔土地,但其儒学文化体系却流布西域各地。如此想来,千年前的幼学少年卜天寿可能从未踏足过孔孟之乡,但他可以阅读,可以体会,可以领悟,可以践行孔···

【谷城大熊】农村水边的野草,不仅是《诗经》中的“辣椒”,还能用来酿酒捕甲鱼

大多数人都会将不认识的草本食物种类统称为野草,说来也是让人感慨颇多,要是让大多数年轻人往农村中走一趟,那可能漫山遍野长得都是“野草”了。

【彭林】三星堆扭头跪坐铜人头饰中的“頍”与“纚”

2021年5月,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出土3件铜扭头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一致,通高29.9厘米,身体略向左前方倾斜,头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年代大约在商代晚期,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细腻。

【徐渊】吴承仕先生与《三礼名物》

1926年1月10日(农历乙丑年十一月廿六),吴承仕上书章太炎论“古今文”(《华国》第二期第十二册)。是时,吴承仕正任课中国大学,为诸生讲《尚书》,“拟仿刘申受之例,别作集注,并仿江、孙之例,细为疏释”。此时吴氏的学术研究计划以《尚书》为中心。吴承仕认为“今古文说,与今古文字异撰”,并举《白虎通》说“九族”用的是今文派欧阳···

【郑治文】“礼者,人道之极”: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之于儒学发展的典范意义在于昌明周孔之教、增辉礼义之道,建构了以“礼”为第一原理的新型儒学思想体系,从而继孔孟之后又一次实现了对“礼”的创造性转化。不过,与孔孟纳“仁”于礼、以“心”释仁的内向运思不同,荀子对“礼”的重新阐释是从礼义群分的客观视野着眼的。为此,他以“分”论礼、以“法”说礼、以“伪”释···

【陈君】《大学》《中庸》的经典化及其现代意义

《大学》《中庸》原是先秦儒家的两篇文章,为孔门“七十子后学”所撰,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大学》主要讨论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主要讨论性命之学和中庸之道,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赵培】两周学术生态变迁中的《书》学

作为《书》类文献权舆之《坟》《典》类文献,其存亡情况,章学诚云:“左氏所谓《三坟》《五典》,今不可知,未知即是其书否也。

【张学谦】纬书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

所谓“纬书”,是指兴起于西汉末、定型和尊崇于东汉的一类冠以“河图”“洛书”及七经之名、伪托上天及圣人神化儒学的文献,东汉人习称“图谶”。“纬”名的出现实际上迟至东汉晚期,是时人“纬以配经”观念的一种反映。

【陈丹】儒学阐发不只注疏释义,需多些时代之问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通过对话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其中的儒学“登峰”研究,有助于更好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智慧,提升儒家文化传承创新话语权,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舒婷玉】以“和合”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和谐思想。”“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之一,蕴···

【郭齐勇】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课题。面对时代的挑战,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虚心学习各国、各民族、各族群的经验,博采众长,援外于中,同时调动自身的文化资源,努力推陈出新,返本开新。

【杨英】秦汉魏晋南北朝礼制与国家治理

中国古代的“礼”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国家治理”是指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治理主体来管理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目前已是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的热点。

【袁陇珍 隆滟】《孝经》 外译推进中华孝文化国际传播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标识之一。《孝经》全面继承和阐发了孔子、曾子、孟子等先贤的孝道思想,贯穿着“孝”是“诸德之本”的立场,弘扬儒学“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重视家庭伦理与道德规范,长期以来被尊为“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儒家经典,构筑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石,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举足轻重。

【向晋卫】北魏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剖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的历史根基,高度凝练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在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断经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