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在圣人与凡人之间——读张炜新作《为孔子一辩》

但本书的真正锋芒,在于它让儒学在当代复活。作者避开“古为今用”的功利陷阱,转而从经典中打捞超越时空的思想基因。“名实之辨”被重释为对契约精神的古老呼应——若君不君,则臣不必臣;“述而不作”的保守主义,在今天显露出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敬畏;“诗可以兴”的美学传统,则为技术理性支配下的现代人提供了对抗异化的精神武器。

【宋健】力命·仁礼·群己:孔子“成人”之道蠡测

孔子“成人”之道,旨在探绎“人(当)成为什么”。成就理想人格,不仅彰显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奠定了“儒家理论和实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且更构成儒家当代创化的源头活水,堪称“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

【罗不特】《孝经》是“孝”经吗?

对于经学,作者一贯强调尝试理解古人,注重探察经学家解释经典的过程或态度、方法。对于历史,亦是期望在具体的背景下检讨历史事件发生的缘故、历史人物如此抉择的动因。对“为什么”的探索又是以孜孜不倦的“读书”为门径的,所以作者夫妇常以“读书”命名他们的著作(如《学术史读书记》《文献学读书记》)。这在当下的学界实属异类,却愈···

【杨国荣】《儒耶对话与中国现代思想的生成和发展》序

本书是许苏民教授的遗著。与苏民教授的其他著作一样,此书既有扎实的历史文献根基,又展现了深沉的理论洞见,有其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的课题的终端成果,这一研究不仅圆满地完成了项目的要求,而且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郭齐勇】深耕经典 推故致新——写在《船山学刊》创刊110周年之际

《船山学刊》不是冷冰冰的纸张文墨,而是活生生的文化生命。我们亲眼见证了《船山学刊》复刊后的逐步壮大、声誉日隆。刊物学术水平的提升是我们学者(作者)的一项使命和志业,我们应当认真对待。我们作者与刊物的学术互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双方都会有所提升。我们两湖学人积极推动与《船山学刊》的进一步互动也应当成为一种学术共识。

【吕险峰】诗经在河间

河间市文化局原局长田国福编著的《诗经在河间》一书,于2008年12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翔实记述了2000年至2008年河间《诗经》文化领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概括汇总了历代先贤歌咏毛苌及毛公书院、君子馆(砖)等有关《诗经》文化的史料,真实反映了河间市委、市政府在弘扬《诗经》文化方面的重大决策,以及河间文化工作者所付出···

【润农】从《毛诗韵订》到《<诗经>诵读指要》 ——《诗经》研究的一个重大学术收获

最近,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院长张海燕主编的《〈诗经〉诵读指要》由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语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沧州《诗经》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学术收获。这项研究填补了当代《诗经》诵读研究的空白,不仅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喜可贺。

【王麗平】打开就不愿合上——读《蒋盘山先生学行年谱(初稿)》所感

读蒋先生著作,不能不知蒋先生其人。梅复夏老师所编《蒋盘山先生学行年谱》就是蒋先生的人物传,更像是儒家文化的编年史,其用心编著,让人读来,似亲临蒋先生的生活,看着他长大,看着他走进儒家思想,先生的悲天悯人之情,不是发于纸上,而是撞击着我们的灵魂。不可不读,不能不读,要潜心读之啊!

【陈来】杨天石先生关于宋明理学的三种著作

杨天石先生有几种关于宋明理学的旧著,这几部书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距今已有四、五十年了。七十年代末他即转向中华民国史的研究,成就卓著,至今笔耕不止。杨先生那几种宋明理学的旧著,我当年都读过,现在回过头去看五十年前那个时代的论著之得与失,需要重新加以认识。

【姚苏杰】一种早期经典研究的新范式——赵培著《书经之成立》读后

时至今日,已有的研究模式趋于“稳固”甚至内容饱和,已不能满足学术深入发展的需求,而回归核心经典特别是早期经典,将成为未来学术突破的关键。学界近年渐为潮流的,无论是早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还是中国古典学研究、早期书写研究等,都可说是对这一进程的把握和回应。相关学者在未来能够融入这一趋势,可借陈寅恪先生之语,便是新···

【许家星】以史论并举的精神进入《大学》学的思想世界 ——评《〈大学〉学引论》

《大学》经程朱发明改造以来,地位极速提升,俨为四书学这一新经学系统之首,对近世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影响甚巨。

【刘跃进】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引用诗词释读》遴选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期间引用的古典诗词名句,分为谈治理(14则),说政德(14则),论修养(13则),启哲思(12则),寄壮志(13则),抒情怀(12则),观时地(11则),传友谊(10则)等八类,凡99则。

【陈驿鑫】跨越时空的儒学传承

由苏州大学程水龙教授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东亚《近思录》文献丛书”自2021年问世以来便引起了东亚儒学研究界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张立文】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创刊110周年·我与《船山学刊》

自1915年创刊以来,《船山学刊》始终以“立乎其大,着眼于远,显察于微”的情怀和精神,深耕船山思想研究,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齐义军】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追求以及价值选择,是中国人民增进国家认同、社会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的强大精神源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之道,已成为新时代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陈卫平】方法论的自觉与儒学史的定位 ——读《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

河北大学程志华教授80多万字的著作《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以下简称《重构》),是其历经六年多研究的成果。最近十多年,相对研究程朱陆王日趋热门,对于王船山的关注则比较少。

【齐兰英】儒家之道通向何处? ——读《四书通讲》

“四书”之名,肇始于南宋大儒朱熹,他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单独择出,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就此儒家“道统”慧命开启了新的传承,并对后世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戴森宇】明清之际理学的境遇与反道统思潮

隋唐以来,佛道兴盛,至两宋渐炽。佛教禅宗在宋代形成所谓“五家七派”的格局,而此时的道教内丹学也大行天下。

【邱立波】从哲学到经学 ——杨儒宾著作读后

本文尝试借助牟宗三哲学的视野閲读杨儒宾教授的著作。这样做可以找到两个理由。第一自然是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划时代地位,在现代中国,思考哲学问题而不通过牟宗三,是不可能的。第二则因爲杨儒宾与包括牟宗三在内的当代新儒家有直接师承关系,但也恰恰在杨氏身上,表现出了中国哲学试图以新型的形—气—神主体(或形气主体)突破理···

【邱立波】从哲学到经学——杨儒宾著作读后

本文尝试借助牟宗三哲学的视野阅读杨儒宾教授的著作。儒学在杨氏著作中也是常见用词,从哲学到经学,未尝不可说成从哲学到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