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关键】面向未来,必须“知几”“通变”

哲学的产生皆有本原,如果说西方哲学的本原始于希腊先知之见,则中国哲学的本原始于“三圣三古”之说。本原不明,其流不清。返本归原,直道而行。以中国哲学言,返本,就是返中华第一经典《周易》之本;归原,就是归孔子精心传述《易传》之原。

【桂方海】古史辨派的一份学术遗产

张西堂(1901—1960)是成就斐然的经学史家,对诸子百家之学也有精深研究,同时他还是古史辨派的重要成员。《张西堂全集》体现出的“古史辨派”的治学精神和方法,值得重视。

【周溯源】《论语新说》:一本展示中华文化自信之作

线装书局新近推出了文史专家夏新先生新著《论语新说》。该书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儒家“温故而知新”“告诸往而知来者”的方法论相结合,回首人类文明长河,联系世界政治,检视孔子及其儒学,既具历史眼光,又具世界视野,是一本展示中华文化自信之作,颇具新意和亮点。

【李耀南】融汇中西的哲学创构 ——评张汝伦《〈中庸〉前传》

《〈中庸〉前传》(《中庸》研究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是张汝伦先生所事《中庸》研究的奠基之作。张汝伦数十年来耽味史上经典,潜研中西哲学,远寄冥搜,神思独运,著作等身。

【贺桂梅】一座会通当代人文思想的桥梁 ——读《汤一介 乐黛云:人生三书》

收到《汤一介 乐黛云:人生三书》之后,我一直在慢慢品读。之所以读得慢,一是因为这三本小书经得起反复品读和仔细揣摩,另外因为编选的文章和小开本的装帧形式很方便阅读,在略有空闲的场合随时都可以打开看上一两篇。

【段重阳】自然本性与历史 ——读陈赟教授《文明论的历史哲学》

人朝向超越者的体验之差异一方面塑造了不同的超越者(如“上帝”和“天道”之别),另一方面标志着不同的“自然本性”,历史则是这种不同的超越体验所展开的场域。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源性反思所达至的地基就是人自身的超越性体验,而对于西方“逃离的形而上学”进行的批判所呼唤的就是人之真正的自然本性。

【刘寿曾】仪征刘氏遗稿汇存2

李联琇(1820-1878),字季莹,江西临川人。咸丰七年(公元1857),李聮琇视学江苏,按部扬州,刘寿曾以经解、诗赋受知李氏,补仪征附学生。同治四年(1865),李氏主讲锺山书院,与刘毓崧“谭艺,过从甚密”,并数数念及刘寿曾。同年秋,寿曾奉父命,趋金陵,谒李氏于书院,齿弟子列,燕闲侍坐,论学道古,时有所闻,因仿《郑志》,“条···

【许萍】从文化转向看《论语》的术语翻译 ——以安乐哲译本为例

经典是影响一个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头,它意味着重现思想与人生开端的溯源能力。20世纪的中国,崇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漠视甚至抛弃传统文化,致使儒学等传统文化的研究一度花果飘零。

【李康政】明贬暗褒,孤愤独抱 ——王夫之绝笔散文《船山记》浅释

2024年的第一个周末,湖南王船山故里研学基地理事长胡国繁先生在雁城国家高新区的科创智谷新辟场馆,我与王、章二先生往贺。在新年新场地的新气氛中,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们通读《船山记》,觉得这篇“记”很有特色,与曾经熟读过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等有不同,国繁先生追问,有哪些不同,我一时不敢作答。···

【黄玉顺】“太极”观念的当代哲学省思 ——《周敦颐太极图讲记》读后

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太极”范畴是一个宇宙论概念,而朱熹《太极图解》的“太极”范畴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太极”这个词语来自《易传》,虽然也是宇宙论概念,却不同于周敦颐的宇宙论。但无论是本体论还是宇宙论,都是存在者化的观念,因而都面临着当代哲学之前沿思想的解构。

【虞万里】《蜀石经集存》序

汉、魏、唐、蜀、北宋、南宋和清代的七朝石经,虽然都以碑石爲载体,但其文本、字体、经传、碑式,与镌刻时的标准文本、通行字体、书写阅读习惯相应,都有一定的变化,形成各自的特色。孟蜀广政石经的特点,一是帖式形态的小型碑石,与汉、魏、唐大型碑石不同;二是经传并刻,以经文大字、注文双行小字面目呈现,亦与汉、魏、唐石经的···

【李华瑞】关于重建北宋经学及学术思想的思考 ——《荆公新学研究(增订版)》序言

20世纪初,梁启超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翻案以后,研究王安石的热潮持续到今天而未见消退。王安石在政治、经济、文学和学术思想等领域都有建树。但是20世纪研究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熙丰时期的变法为主,而对其文学和学术思想的研究仍处于较为薄弱的境况。

【孔祥安】从《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篇看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孔子家语》是一部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该书汇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与《论语》相比,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具体生动,首尾完备。只是该书长期遭受冷落,被视为“伪书”弃而不用!

【马士彪】象数学的返本开新 ——《周易象数学史》述评

林忠军教授沉潜数十载撰写成的皇皇巨著《周易象数学史》终于付梓,是著乃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一部着眼于象数学发展、流衍的通史性专著,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回应了海内外周易研究者的内心呼唤。

【杨志刚】秦蕙田《五礼通考》撰作特点析论

中国古代礼学著述中,篇幅最长、内容最多者,当推江苏金匮(今无锡)秦蕙田(字树峰,号味经,1702—1764年)的《五礼通考》。以台湾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而言,《五礼通考》占据了其经部第129册至第136册近8册的容量,共计7317页。若以每页670字算,总字数在490万字以上。

【陈世明】兼采诸家,赓续批判:“儒家八派”研究的推进与深化

本书在充分反思疑古思潮的背景之下,借助新出土的简帛文献资料,在重新厘清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孔门后学在不同层面对孔子思想的多元诠释予以梳理和辨析,揭示早期儒家哲学的复杂面向与多元嬗变的内在脉络,进而把握其多重分化与整合的发展理路,以及不同学派之间互鉴互融的内在关系,使得早期儒学中孔门后学的学术传承与学派分化的面···

【曾亦】宗法的意义:《要命的地方》读后

透过眼前这部新书,不难发现《要命的地方:家庭、法律与生育》一书的作者赵晓力教授借助法律学者特有的细腻,通过对几部文学作品的阅读,挖掘出背后的法律问题。其中尤其让我感兴趣的那几篇文章,深入小人物现实生活的分析,讨论了数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性,分析现代思想所批判的封建礼教如何影响这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

【卢达】永嘉之学衰落途中的朱熹身影

永嘉学派的衰落,跟它的崛起一样充满戏剧性。温州作为荒僻之地,自设郡以来长期远离政治与文化中心,在历史进程中几无存在感。然而到了两宋,短短两三代人时间便崛起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儒家学派。

【柴文华 康宇 王春辉】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而“文化自觉”则是一个民族站在世界历史高度对其自身文化的理性思考和创造性发展,是对民族精神的自觉反思和提升。从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可以看出,缺少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民族···

【杨朝明】《仲里广志》序

在儒家圣贤中,仲子(子路)是孔子最重要、最亲密的弟子之一。也许《论语》和《孔子家语》每篇的题目都有某种特定的隐喻,我注意到:《论语》有《颜渊第十二》和《子路第十三》两篇,《孔子家语》则有《颜回第十八》和《子路初见第十九》两篇。这两部重要的典籍如此编排,有没有编纂者的特殊用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