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军】阅读张灏先生的点滴体会

我觉得张灏先生在这本书里面其实给了我们一种方向,一种方法论,就是我们把这些不成体系的人物放在一个时代和思想的脉络里面,看他对这个时代的刺激,产生了怎样的一种生命反应与思想的回应,将个人的生命和思想跟时代整个地联系起来,这是思想史的一种研究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是对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同时也启···

【宋立林】许枫《人间事——〈论语枫解〉》序

我曾自诩“钱迷”——国学宗师钱宾四先生的粉丝。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这将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奉为圭臬。

【唐陈鹏】重绘理学演进史 ——读何俊《从经学到理学》

凡学皆贵求新,理学亦不例外。尽管近四十年来,理学一直是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中最受学者关注、成绩也最为突出的领域之一,但就理学史的研究范式来说,却一直保持着其固有的特征。时至今日,学者们仍深受朱熹《伊洛渊源录》所开创的理学史研究范式的影响,纷纷以理学代表性人物及其学派作为理学演进的核心线索,绘就理学发展演进的基···

【董冰】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

【吕耀怀】《养德经邦——当代书院学人访谈录》读后

杜华伟在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即保送进入中南大学伦理学硕士点,由我担任其硕士导师。在读期间,杜华伟虽然未必比其他学生更有天赋,但的确以十分认真、扎实的态度对待学业。我记得她的硕士论文的选题与管理咨询有关,是她对于自己当时兼职的管理咨询工作的初步而又有心的伦理思考。硕士阶段的学习完成且拿到硕士学位后,她以优异成···

【郭亮】儒家修身传统与中国哲学重建 ——评陈立胜先生《从“修身”到“工夫”》

陈立胜先生《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一书试图回到源远流长的儒家修身传统来重建中国哲学。在这部具有典范意义的著作中,作者以其恢宏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哲学洞见,把儒家修身传统划分为春秋战国之际的德行培育时代、唐宋变革之际的心灵操练时代、清末民初的“过渡时代”、当今“人机之辨”的新时代,并藉着“轴心时···

【钟进文】仁·共在·命运共同体 ——读《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塑造、培育积极正面的人格,其中儒家“君子”的人格,为历代国人接受且推崇。以仁待人、和谐共在是君子必备的素养。

【邓林岩】时代命题与儒学之交融 ——读《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

中国作为拥有古老智慧与丰富传统思想资源的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联结点上,如何利用好传统思想资源交出一份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答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回溯过往的历史风烟,在细密的历史针脚间把握到相同的时代脉搏。振东老师的新作《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在此意义上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答。走进《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再次···

【冯时】古文字阐释了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

尽管我们所说的古文字主要是指秦以前先民使用的古体汉字,然而从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考察,由于在文字初创的新石器时代尚未形成一统的格局,而呈现为夷夏东西的形势,因此,我们所理解的古文字本应包括与古体汉字同时代甚至更早的民族古文字。这种文字起源的多源特点,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文字学时必须具有的观念。

【李敬峰】求朱子“四书”之所是

四书学作为朱子全部学术的结穴或中心所在,其独特的价值早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研究成果迭出不穷,使得若无新的视角、材料和方法,很难在这一肯綮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北京师范大学许家星教授的新作《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以下简称《经学与实理》)以辨之极精、言之极切、引之极详、证之极明的鲜明特质,将朱子四书···

【冯渝杰】评《王莽》:作伪抑或成圣:王莽心史的一次重要探索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研究者,在评价王莽其人其政时,往往呈现出巨大差异。歧见背后不仅透射出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历史学学科属性,也反映出历史上的王莽或者史籍文献所记载的王莽,可能具有比较复杂的多张面孔。

【周溯源】一部新见迭出的孟学史力作

孟子是儒家“亚圣”,孟子学说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思想学术的发展演变,影响巨大而深远。历史上学人对孟子的研究从未停歇,成果如雨后春笋,形成了堪与孔学、老学、易学比肩的孟学。近年来,孟学研究成果迭出,而新近出版的周淑萍教授所著《先秦汉唐孟学研究》当属其中的一部力作。

【钟哲】想要研究《周易》,这本《周易新注》一定不能错过

《周易》有“群经之首”的称誉,在既有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周易》作为最具核心性的经典,一直发挥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历代学者均有校勘、注释与解说之作,构成了系统连贯的《周易》解释史,亦即易学史;并且广泛延展到学术的各个领域,奠定其基础世界观,造就其哲学思维模式。《周易》已毋庸置疑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枢纽以及思···

【刘悦笛】天地有大美,生生不息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里的哲与思

四时的美感,仿佛在冬春交替之际显得尤为分明。实际上,四季变换、节气流转,不仅是斗转星移、时来景异,更蕴含着中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宇宙观,是植根于农业文明的生活之美,将中国人敬天亲地之生活美学渲染得淋漓尽致。

【韦胤宗 黄政】《芝大书志》:欧美汉籍书目书志的编纂与明清本的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对于欧美所藏中文古籍之调查、编目与研究皆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出现了一批书志、书目与相关研究,欧美地区收藏汉文古籍较多的图书馆通过各种书志、书目将其藏品公诸于世。张宝三教授所编之《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志·经部》即在此一背景之下产生。本书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所藏汉籍的善本书志,收录经部汉籍284···

【臧峰宇】以面向世界的儒学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读《儒家哲学的现代价值》

作为对中华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观念体系,儒学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在2500多年与时偕行的过程中形成了悠远绵长的思想的力量。为深入探究儒学的现代价值,促进儒学对话与文明交流互鉴,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国际儒学论坛”,得到海内外儒学研究名家广泛关注,已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儒学盛会。

【曹智滔】《日读论语》:读经典,习书法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自汉代后被奉为“圣人”;又因其对中国及世界的巨大影响,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主张“述而不作”,其思想主要反映在由其弟子结集的《论语》之中。一部《论语》,其文约意丰的言辞语句,蕴含着鲜活的中国智慧和包罗万象的人生道理,可助人以修身、为学、齐家、治国等等,因而被历代视为了解···

【陈明】张晚林著《宗教动力学的完成及其丕变——先秦儒学宗教性内涵演进之脉络研究···

文明之所以以宗教命名,是因为作为文明基础的宇宙图景与存在秩序以及人生规划主要是由宗教提供的。亨廷顿用儒教文明指称我们,主流话语也提倡文化自信,将文化视为理论、制度和道路的基础,儒者为天地立心的自我期许因此又成为一种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书中这一自觉强烈,使我们有信心期待作者在第三阶段的儒教研究中更上层楼做出更多···

【白贵】仰观俯察解古义 思接千载出新知 ——读《治水神话与礼乐教化研究》

通读本书,感觉作者的学术视野比较开阔。所论涉及多个学科,作者旁征博引,层层论析,开掘深入,作者通过对先秦文化典籍中的治水神话史料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治水大法“洪范九畴”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治水神话、宗庙祭祀、宗法制度、文教之功、政教大法连缀起来探讨上古时期洪水神话的学术主题,并对其进行综合性学术研究,重新审视治水神···

【唐翼明】刘强《世说新语新评》序

刘强是位年轻学者,比我晚了一辈,也从未谋过面,但他对《世说新语》的热情和爱好使我深引为同道,尤其是他建立“世说学”的野心,很是搔到我的痒处。虽说《世说新语》最终能否成学,至今也还是个问号,但我却是很早就有此念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