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读论语——安乐哲与罗思文论语译注序言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3-03-12 20:29:14
标签:哲读论语

哲读论语——安乐哲与罗思文论语译注序言

作者:【美】安乐哲【美】罗思文 译著;彭萍 译

来源:选自:《哲读论语——安乐哲与罗思文论语译注》

 

 

 

阅读《论语》需要回归孔子最初的“道”。这种“道”古老而又周而复始:两千多年来,无数人都曾沿着这条“道”前行。在我们看来,这条“道”依然非常适合通行,完全可以指导探索者、研究者和人们改善自己目前的状况。

 

因此,很多读者可能会马上开始阅读本书的译文,在孔子及其弟子的直接带领下进入“道”。不过,对于其他不熟悉地形的人,我们担心路标可能不太容易辨别。与西方的众多哲学家试图以一种与历史和文化无关的方式进行哲学探讨不同,孔子非常关心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论语》涉及众多人物、地点和事件,当代西方读者很可能对这些内容觉得非常陌生。

 

为此,我们将介绍文本的历史背景,也许这样会使阅读变得更加轻松。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将非常开心。我们并不是要在历史背景介绍或尾注中把文本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地点和时间都描述一遍,如果这样做,我们的译本会变成一部多卷本的著作,可能无助于阐释孔子的“道”。想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更多细节的读者可以直接阅读书后的参考书目,以及更侧重于历史导向和阐释语境的译本。

 

在我们看来,从哲学角度介绍文本非常重要,因为孔子的“道”通往一个在诸多重要方面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世界。按照我们的观点,那一定是一个宜居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截然不同。我们试图描述那个世界及其居民和他们的语言,希望这些路标能够显著降低当代西方读者的阅读障碍。

 

我们建议,读者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同时关注哲学方面的材料。实际上,我们从哲学角度的介绍旨在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按照孔子自己的主张走上“孔子之道”,避免带着文本自身所没有的文化内涵和重要性对其进行改写。我们在既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成长中被赋予特定的世界观(各种信念和价值观),这些世界观照亮我们生活的道路,通过必要的文化价值为我们提供前行的阶梯。这种作为照明源的世界观就像柏拉图的太阳,使生活稳定并且可以预期。借助这些明亮的文化之光,我们试图透过窗户观察一种极为不同的文化,我们的光使这扇窗户变成了一面镜子,因此我们看到的都是相似的-—是自己的映像。换言之,我们倾向于将自己文化体验中熟悉的部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将有助于自身发展和丰富自已知识的比较抛在身后。

 

我们只有始终想着沉淀于中国人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不寻常的假设,才能抵抗文化还原论的吸引。这并不意味着对《论语》做某种程度的客观解读是一种天真的想法。《论语》本身隐含的前提是文本必须内化成读者本人的东西。尽管我们相信自己解释性的哲学论据是合理的,但并不希望强制别人接受并因此声称这是对文本的“终极”解读,因为《论语》内容十分丰富。此外,尽管我们的历史性介绍相当直接,且不会引起过多争论(编写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努力凸显其学术性),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哲学素材同样直接且不会引起争议;我们非常尊重的很多学者很可能不同意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人民和语言的部分阐释,并因此不赞同我们对《论语》的至少部分解读。

 

为更好地说明我们的诠释,也考虑到广大汉学家和其他感兴趣的读者的需要,附录中提供了额外的证据和论据,还附上了有关最近复原的考古手稿(该手稿是现存最古老的《论语》版本)的讨论,这一手稿对我们的翻译很有启发。

 

这就是本书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深入本书的核心,即《论语》本身;希望看到您沿着我们所说的“道”一路前行。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