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经义疏是研治经学的基本典籍,也是传统中国学术的重要根基。时过境迁,现代学者接触的往往是以固定形态出现的义疏版本(以阮刻本及点校本居多)。学者习见于宋代以后经—注—释文—疏编连的形态,多数不会特意去了解宋代单疏本、八行本、十行本等丰富多彩的经书形态,更遑论它们本身独特的“前生后世”。
由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的《毛诗传笺》称得上是中国古典第一流名著了,可是长期以来没有一个通行的点校本,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中华书局出版的孔祥军点校本《毛诗传笺》,收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典籍丛书”,可以说弥补了这一缺憾。我和门生分工拜读了这个点校本两遍,明确感受到这是一部标点、校勘都过关的合格的整理本。
梅村尚树先生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力作《宋代的学校——祭祀空间的改观与地域意识》(『宋代の学校——祭祀空間の変容と地域意識』)于2018年11月由山川出版社出版。该书超越了教育史的范畴,综合了社会史与文化史的视点,对宋代的学校进行了历史的考察。
媒体的朋友邀我作为作者本人,就自己新出的一本书来“现身说法”。对于这样的一番美意,我虽则随口就答应了下来,却又不得不沉吟了许久。
周敦颐对宋代理学的开创厥功甚伟,他的学说对他的家乡湖南影响甚大。理学继承儒学以诚为本的理念,周敦颐对此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欲求既往以资现在,如今我们是否该走出“后经学时代”而回到经学?所谓回到经学,当然不是回到哪个文本,哪段注疏,也不仅仅是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更重要的是重新构建本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连续性,为近而治本国政治社会文化学术种种学问树其基础,尤当为解决当前种种问题提供以活泼新鲜之刺激,是一种当代意义上的文化政治意识。
《孔天胤评传》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能够在整个思想史和明代这样的时空中观察玄览,因此很多地方对明代的政治、吏治、科举、文化风貌都有新的发现,对山西文化的发展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对当代山西学术可以说增益添采,值得我们充分肯定。
耶鲁英语教授诺斯的《文学批评的简要政治史》公开表达了对文学批评走向的困惑。其基本问题是文学研究如何逐渐偏离“学院派美学教育项目”,转而拥抱他所说的“历史主义/语境化范式”。在历史主义/语境化范式支配下,文学研究已经变成学习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另一种手段,文学学者首先自认为是学者而非批评家。不是为了自己做实用批评,文学研···
经典的产生固然有其历史语境,但经典的意义却有着超越具体时代的普遍性,《诗经》的教化功能正是通乎古今的普遍意义所在。回到《诗经》“读法”的问题,古典诗教与《诗经》的解释传统密不可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诗经》作为一部伟大经典的特质所在,避免扁平、浮泛、庸俗的阅读方式,避免使之沦为一种廉价的“诗意”消费,而是沿着前贤···
此次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汤先生的著作,共有四个模块,无论是通过全球视角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通过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与“情景合一”来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问题”,通过“中国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来诠释“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还是通过把握“‘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来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
《论语新识》一书,钩沉致远,探幽穷赜,展现了刘强良知良能的学术担当精神;正本清源,立己达人,洋溢着炽烈的淑世力量与人道情怀;为往圣继绝学,饱含深情的价值担当与忧患意识。
《论语》需要用生命去贴近、去理解、去解读。不佞读《论语》有年,自然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所幸在《论语新识》中得到印证,正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感。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诠释,都百分之百的同意,但我还是觉得刘强兄的《新识》可以作为初学入门者的津梁,也可以作为研究者进一步思考、讨论的基石。
前面的各位老师好,刚才我是认真地听了郭齐勇教授、张新民教授,还有林安梧教授前面的评述,我觉得讲得真是非常好,给刘强教授的这本书,也可以说给予很高的,并且也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我们几个旁听的人,听到了三位老师的高见,也是有很多很多的获得,用林安梧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心生欢喜。非常感谢,感恩这样一个活动,我觉得非常···
《论语新识》,读之觉其元气充沛,淋漓尽致,有充实之美,有光辉之大,有大而化之之圣,亦有知其不可知之之神来之笔。有文献之佐证,有历史之考证,有科学之验证,有逻辑之辩证,有心性之体证。此五证,吾所强调者。刘强先生此著作,作为一部平常讲论之作,充分将此五证都体证出来,我个人认为非常难能可贵。
《论语》一书乃孔子应答弟子或时人的语录汇编,也有弟子相互对话而接闻于夫子之语。编纂时间当在孔子身后,由门人辑录编次而成,然皆弟子亲炙夫子所闻所见之笔录,即所谓“七十子之俦,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赵岐《孟子题辞》),乃是中国历史文化最重要的一部传世典籍。
刘强兄是当代儒学的新锐,为人很谦和,学问有底蕴。他的大著《论语新识》是难得的好书,我极力推荐给学界,特别是青年读者。本书集古今《论语》注释译解之大成,每章下都有三方面内容:新注、新释、新识,都有卓见,尤以新识为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