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宗力】纬书思想呈现的多彩世界——评任蜜林《纬书的思想世界》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3-04-16 20:07:22
标签:纬书

纬书思想呈现的多彩世界——评任蜜林《纬书的思想世界》

作者:吕宗力(南京大学特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

来源:《国际儒学》中英文(2023年第1期)

 


 



任蜜林曾出版《汉代内学:纬书思想通论》,【1】《纬书的思想世界》【2】即其增订版。

 

纬书本是汉人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框架,杂糅先秦以来的儒、道、诸子、方伎、术数、地理、神话、俗信等话语和观念,编纂而成的一系列文献。正如本书第十章第三节“纬书的评价”所引述,刘师培对纬书价值作了系统论述。他在《谶纬论》中指出,谶纬有“补史”“考地”“测天”“考文”“征礼”等方面的价值。【3】据任蜜林的论述,王莽时期对社会上流传的谶纬文本进行过一次编定,可以认为是对谶纬的第一次结集。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56)“宣布图谶于天下”,颁布官方编定的纬书81篇,是谶纬的第二次结集。谶纬从此成为东汉、三国时期官方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正如任蜜林所指出,纬书是汉代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有着巨大影响,不但影响当时的政策制定、官吏任免、封禅祭祀等国家大事,而且也影响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的思想和信仰。如果不了解谶纬,就不可能对两汉思想有真正深入的认识。

 

其实何止研究两汉思想需要了解纬书。纬书是研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思想史、宗教史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也是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创作的宝库之一。一些纬书片段本身就可视作文学作品。纬书文献曾是东汉三国时期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包含许多从先民流传下来的神话和上古史的传说,先秦至南北朝的种种政治传奇,天文、地理、医药等术数科技,以及社会生活习俗。对于关注政治文化、上古史、神话史、知识史、民俗史的学者来说,纬书文献是极珍贵的史料。

 

魏晋以后纬书屡遭官方禁毁和主流思想文化界的边缘化,原生态的纬书文献逐渐散佚。近现代治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史、文化史的学者,多半只论及玄学、佛学、道家,或当时的唯物论、无神论,罕及经学,遑论纬学。即使涉及,也往往认为“魏晋思想的主流是从汉末今文经学对社会腐败政治的批判以及古文经学对谶纬儒学的批判开始勃兴的”。【4】即如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1卷),将观察重点放在“一般思想”的著作中,对两晋南北朝思想的描述仍然着眼在玄、佛、道三家,不谈纬学和图谶。【5】然而据笔者的观察,谶纬文献所承载的观念、话语和知识体系,其实在其后的近两千年中持续发生影响,近年也愈来愈受到中国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经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科学史、宗教史中生代研究者的关注。值此学术范式转移、研究视野扩展之际,《纬书的思想世界》之出版值得学术界的关注。

 

纬书思想是谶纬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传统中国尤其是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由于纬书文献的长期佚失及后世辑佚文本的碎片化,从特定视角出发对纬书思想的微观考察和大而化之的概括性综论间或有之,宏观而细致的梳理和论述却长期缺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纬书的思想世界》对今存纬书中所见宇宙论、阴阳五行说、天人关系说、礼乐刑德观、伦理观、历史观、圣人观等观念形态精细辨析,考证源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完整、系统地研究纬书思想的专著。

 

《纬书的思想世界》第一章在汉代政治文化史和思想史的框架下探讨纬书的源流、作者、时代及篇题。作者指出,纬书内容包罗万象,有天文学、神话、神仙方术、阴阳五行、地理学、医学等方面的内容,其复杂性说明其源流的多样性。纬书文本应该非一时一人之作,许多素材、观念在汉代以前就已存在,但如果没有某种政治和思想上的需要,这些素材只是一堆散乱的东西,不能形成百科全书式的有体系的纬书。所以讨论纬书的源流和形成,不能局限于有限的素材,而必须放在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去考察。秦汉之际是一个思想转型时期,如阴阳五行观念对汉代多数思想家的影响很大,它在纬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不可能缺席。今文经学的盛行是纬书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汉代的天文学、医学以及神仙术数思想的流行也对纬书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当时政治文化的语境,如帝王们对天人感应、神仙方术、图谶之迷信,对符命等论证统治正当性的论据之迫切需求,也激发了纬书的盛行。

 

体系化纬书文献的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仅近代以来就有十多种说法,多缺乏实证。任蜜林以王莽时期颁布的《符命》42篇为纬书的第一次结集,东汉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为纬书81篇的基本定型,言之有据。纬书篇目多以三字为题,王利器先生引庄子和后世道书篇题为例,以为源自三楚文化。任蜜林则引董仲舒《春秋繁露》篇题,认为今文经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第二章就纬书形成的政治、文化背景延伸讨论。顾颉刚先生曾说:“谶纬书的出现,大约负有三种使命。其一,是把西汉二百年中的术数思想作一次总整理,使得它系统化。其二,是发挥王莽、刘歆们所倡导的新古史和新祀典的学说,使得它益发有证有据。其三,是把所有的学问、所有的神话都归纳到‘六经’的旗帜之下,使得孔子真成个教主,‘六经’真成个天书,借此维持皇帝的位子。在两汉之际‘民神杂糅’的社会中,自然该有这种东西大批的出现。”【6】任蜜林认为纬书还应该有一个重要作用,即论证汉代政权的正当性。与以前的王朝建立不同,刘邦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取得政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史记·三代世表》)纬书思想中的五德终始论循环史观赋予汉家统治的天命认可,对刘汉皇室意义重大。

 

汉代思想文化的一个特色是“有一个强大的调和折中的趋势”,【7】如企图融合各派而含括百家的《吕氏春秋》《淮南子》。陆贾、贾谊、董仲舒等人的著作也无不融合各家思想。另一个特色是阴阳五行思想成为“这一阶段最流行最时髦的思想,所以各家都引为己有,以抬高身价。”【8】《管子》《黄帝内经》《吕氏春秋》《淮南子》董仲舒等无不受其影响。阴阳五行思想其实是一种“相关性宇宙论”,【9】即“天人感应”观念。这种观念非常关注自然现象的变化及其与人类行为的关系和互动。随着秦汉时期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的活跃,与自然和自然科学关系密切的物候、天文、律历、测量、地理、医药等经验知识被纳入融合百家的阴阳五行思维框架,逐渐形成纬书中的“自然科学”论述,并在“随后的中国‘自然科学’的全部发展过程中留下永久的印记。”【10】当时与上述“自然科学”难以截然区隔的占卜术、神仙方术,也得以保存在纬书中。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影响到皇帝、官僚士大夫的思维方式,而且弥漫在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当时人们思考问题的“前见”。

 

第三章至第九章,从宇宙元气论、阴阳五行说、天人关系、礼乐刑德思想、伦理观、历史观、圣人观等不同侧面对纬书思想的源流和特色作出系统性的考察,是本书的重点。

 

古人对自然现象尤其是对天象的关注,促进了宇宙论的形成和发展。战国时期的《庄子》外、杂篇,《吕氏春秋》,《管子》等书对于宇宙论问题皆有论述,著名的《天问》展示了战国大文豪对宇宙万象的浓厚好奇心。数十年来出土的地下文献,从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到郭店竹简《太一生水》,再到楚竹书《恒先》,无不闪烁着先哲在宇宙论方面的智慧。这一思想潮流延续到汉代,《淮南子》、扬雄的论述、纬书中的宇宙论都是此种风气影响下的产物,但有其独特的创见。纬书之宇宙构成论或宇宙生成论,以《易传》宇宙论思想为基本构架,吸取了道家“有生于无”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独特的宇宙论学说。《易纬》接下来对宇宙生成过程做了更为详细的论述。纬书以《易传》宇宙论为基本构架,融合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宇宙论思想。

 

元气在纬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而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基本材料,如风、雾、云、雹等自然现象是由于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山川河流、鸟兽虫鱼甚至人类都是由阴阳五行之气构成的。元气观念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史学论说中已出现,但纬书的元气观念明显受到《淮南子》特别是董仲舒公羊说的影响。任蜜林认为,纬书的宇宙论正是经由元气论走向了(太一)神创论。

 

汉代思想文化的又一特色是注重儒家经典的经学。纬书之《易纬》,与西汉的孟喜、京房《易》学有密切关系,《尚书纬》颇受《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的影响,齐《诗》对于《诗纬》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礼记》的明堂阴阳、祥瑞等思想与《礼纬》关系密切。蜜林认为,《春秋公羊传》《春秋繁露》对纬书影响最大。

 

纬书以阴阳五行为思维框架,观察万象万物万事,以阴阳五行及由此衍生的神秘数字解释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包括人的性情、体格、伦常,以及星宿气象、四时五方。不同于西方的命定占星学,纬书中的天文气象占是一种天象与人事之间相互作用的政治感应说或道德感应说,上天因应人间尤其是君主为人行事之善恶而垂示祥瑞或降下灾祸。此外如分野说、人副天数说、卦气说、爻辰说等,都是试图在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之间建立一种“转换系统”或对应关系,天上事物的变化会引起人间的祸福,人间的祸福也会影响天象的变化。

 

正如任蜜林的观察,汉代的历史哲学思想颇为兴盛,源出道家和儒家的皇帝王霸说、五德说、三统说、三世说等都曾流行。纬书继承和发挥了道家、儒家思想,系统地提出皇、帝、王、霸的历史观。由于纬书非一时一人所作,所以对于皇、帝、王、霸的论述难免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认为皇、帝、王、霸的过程是不断退化的。这四者中,以王、霸最受重视。纬书还对三皇、五帝以来的历史作了论述。把天地开辟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获麟二百二十七万六百年,分为十纪。此十纪依次是九头纪、五龙纪、摄提纪、合洛纪、连通纪、序命纪、循蜚纪、因提纪、禅通纪和疏仡纪。司马迁写《史记》时,从黄帝开始叙述,盖因黄帝之前窈茫而不可知。纬书的古史叙述,可能渺茫无稽,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传说时代历史的推测和认知。纬书中出现多种有关三皇五帝的具体描述,对后世的古史论述、神话溯源影响深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源自星神信仰的五帝座星,在纬书中与古史传说之五帝及战国以来流行的五方帝信仰相融合,构建出五感生帝说,结合三统、三世、文质等循环史观,形成了五德终始循环史观。这是纬书思想中最具特色且对当时乃至后世中国政治文化影响至深的观念形态,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朝代更迭“禅让”模式的核心话语。至女真建立金朝,仍袭用其符号体系。

 

任蜜林指出,圣人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在孔子那里,圣人是一种可慕而难及的境界。到了孔子弟子的时候,孔子已经升至圣人的地位。孟子对于圣人有着更为详细的界定。孔子是“圣之时者”,并且在四者之中地位最高,所以其称孔子是“集大成”。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圣人同天、元等联系起来,圣人与天合德,故为世法。而纬书的圣人观,承袭先儒而更富神秘主义色彩。如“圣之时者”的观念,在纬书中演绎为孔子身为黑帝精裔,生不逢时,遂为素王,代天为汉制法。

 

在纬书中,圣人皆无父,必感天而生。至于圣王,必依五德相生次序,轮流感五天帝而生。如尧为火德,故感赤龙而生;商为水德,故感黑帝而生;周为木德,故感苍精而生等。刘邦虽出身平民,然其母感赤龙而生刘邦,故汉为火德。

 

圣人必生具异相,故“禹耳三漏”,称作“大通”,其表示兴利除害,疏通江河。“皋陶鸟喙”,称作“至诚”,表示秉公执法,体察人情。“汤臂三肘”,称作“柳翼”,表示除去不义,万民休息。“文王四乳”,称作“至仁”,表示万民所望,天下所归。“武王望羊”,称作“摄扬”,表示张目陈兵,天下富有。周公驼背,称作“强俊”,表示辅助成王,成就周道。圣人异相并非纬书的发明,如《荀子·非相》曰:“周公之状,身如断灾。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在《淮南子》《春秋繁露》中,也能看到更为详细的论述。只是纬书中的圣人异相之描述更稀奇古怪也更神秘。

 

圣人王天下,还须领受与其统治德运相契合的受命之符,证明其受命于天。契合德运的符应,是以三统、五德次序为准则。纬书所记符应,以《河图》《洛书》最重要,纬书认为《河图》就是记录帝王存亡替代之期的。

 

纬书所建构的这一系列感生、异相、受命的神秘符号,适时地为西汉皇室贡献了统治正当性的有力论证,满足了被统治者的“同意”意愿和仪式感,也为当时位居意识形态领域主流的儒家神化孔子提供了“有德无位”的合理解释。任蜜林认为,纬书思想是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试图把儒家宗教化。虽然这种努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并不能否认其对儒家思想推进的努力。因此还应把其归到儒家思想范围之内来看待,只不过属于儒家中神秘主义一派。

 

简而言之,《纬书的思想世界》对纬书观念体系作出全面梳理,对其思想源流进行了系统考察,其广度和深度应该是迄今为止相关研究中最值得称道的。当然,纬书思想体系庞杂,包罗万象,值得深入探讨的空间还很大。例如本书第十章第二节“纬书的影响”中,已提到纬书思想对汉代及其后的文字学、文学、道教、佛教、数术、自然科学等都有着巨大影响。在我看来,“儒家中神秘主义一派”尚不足以概括汉代及其后纬书思想的内涵和本质。纬书思想的研究,还有许多话题可以论说。

 

纬书思想研究最大的难点,在于纬书素材大多散佚殆尽。目前学界对纬书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明清以来的辑佚成果。就凭这些支离破碎的佚文,恐怕很难勾勒、梳理纬书思想的完整体系。更何况迄今为止的辑佚文本,在出典、版本、史源、辨析上仍存在着不少缺陷。笔者近年对《河图》《洛书》佚文逐条查核出典、校勘版本、追寻史源,发现传统辑本所录佚文及其归属篇目存在许多问题。黄奭《通纬》依据不注出处的《古微书》等旧辑本和传承可疑的佚书《清河郡本》,补辑不少不明来历的“佚文”,多为近世辑本吸收,已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除此之外,误辑、漏辑、误植篇目、版本缺乏考究等文献性谬误不胜枚举,从史学、语言学和思想史角度可研判为东汉以后增衍入纬书的佚文也触目皆是。如果精细辑佚、校勘、辨析的纬书文本缺位,期待进一步的纬书思想研究只能是空想。好在任蜜林已加入“纬书文献的综合整理与研究”团队,还主持最核心的“纬书文献集成”子课题。精辑、精校、详注的《纬书文献集成》完成以后,任蜜林及其他学界同好一定能更进一步地推动全球化视野下的跨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更具广度和深度的纬书思想研究。

 

注释
1任蜜林:《汉代内学:纬书思想通论》,成都:巴蜀书社,2011年。
2任蜜林:《纬书的思想世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
3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47页。
4辛旗:《中国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
5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1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13—615页。
6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94页。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58页。
8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272页。
9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71页。
10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471页。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