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才】《尚书孔传》训诂学价值的系统发掘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5-09-27 13:54:59
标签:

《尚书孔传》训诂学价值的系统发掘

作者:刘玉才

来源:《中华读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五月十六日辛亥

          耶稣2025年6月11日

 

《尚书》作为儒家经典,其传世过程复杂,文字古奥难解,自秦汉以来便引来无数阐释。其中,流传至今最为完整且时代最早的,便是永嘉之乱后出现的所谓“《尚书》孔传”,即《尚书》孔安国注。尽管自宋代吴棫、朱熹等人开始对其真伪产生怀疑,直至清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惠栋《古文尚书考》问世,其作伪之迹昭然若揭,但《孔传》的历史地位并未因此而动摇。这不仅源于其千年传承的“学术惯性”,更在于《孔传》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根据古义,非尽无稽”,仍蕴含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长期以来,学界受《孔传》真伪问题干扰,对其内含的古义古训缺乏系统挖掘和整理。然而,正如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中所言,伪材料若置于其伪作的时代,仍是绝佳的史料,能反映那个时代的思想和学术。因此,将《孔传》视为千年以前晋人的训诂成果,对其训诂方法、内容、特点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并对其价值及学术地位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无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课题。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视野和洞见下,《尚书孔传训诂研究》一书应运而生,为这一课题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答卷。

 

《尚书孔传训诂研究》一书结构严谨,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三部分。绪论部分对研究范围进行了严格界定,排除了《古文尚书》中存疑的《舜典》“孔传”,并明确将仅存小序的《尚书》篇目中偶见的字词训释纳入研究范畴。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该书在训诂材料的立目标准上展现出高度的精确性。对于“某,某”或“某,某也”等直接训诂材料,其确立相对容易;而对于大量隐藏在串讲经文中的训诂材料,该书则建立了清晰明确且系统的类目划分标准,确保了对训诂材料的精准厘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书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下篇”——《尚书孔传类诂》。这一部分是“上篇”述论的基础,依据确定的立目标准,对《尚书孔传》的训诂材料进行了分类厘析,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类参《尔雅》,法有自来。 鉴于《孔传》训诂材料的博大与繁杂,该书在进行类诂时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通过详细的说明和凡例进行统摄,使得纷繁复杂的材料有条不紊。

 

凡例审详,咸归统摄。 鉴于《孔传》训诂材料的博大与繁杂,该书在进行类诂时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通过详细的说明和凡例进行统摄,使得纷繁复杂的材料有条不紊。

 

按语简当,考辨精微。 在一些条目之下,该书附有按语,主要包括添加旁证、补充说明、补充异解、校勘讹误和辨析句读等。这些按语广泛参酌了孔颖达《尚书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其他经书旧注,以及《尔雅》《说文》《释名》《广雅》《经籍籑诂》《故训汇纂》等训诂专书,做到了辞简而有当,辨精而不纠,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

 

“上篇”部分则以《尚书孔传类诂》为基础,将依据《尔雅》所分的二十个训诂小类归为普通语词、礼仪制度类词语、天文地理类词语以及动植物类词语四种大类。通过依类分节,细化各类词语的训诂内容,努力探索了各类词语在训诂方法上的独特性。无论是普通名词还是专有名词训释,《孔传》都呈现出形式多样的训诂方法,且学术水准较高,对于疏通经义、社会史、制度史研究以及保存和补充既有专有名词训释方面,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和参考价值。当然,该书也清醒地认识并详细揭示了《孔传》训释中存在的训释不全、释义不清以及望文生训等弊端,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

 

《尚书孔传》作为唐前唯一一部保存完整的《尚书》旧注,其中保存着大量训诂材料,尤其是串讲中的训诂材料,是前人著作如《经籍籑诂》等皆未曾揭示的宝藏。其训诂体例谨严,一训之后重训者少,且绝大多数信而有征。《尚书孔传训诂研究》一书的出版,弥补了学界对《尚书孔传》研究的严重不足,通过总结《尚书孔传》在词义训诂方面的成就,不仅能准确定位其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对整个“《尚书》学”乃至经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此外,其下篇《类诂》部分,甚至可以看作是《孔传》的专书辞典,在资料搜集和研究方面,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充分的便利,并在思路和方法上对其他经书旧注的训诂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尚书孔传训诂研究》是一部兼具高度学术性和实用工具性的力作。它不仅深入挖掘了《尚书孔传》的训诂价值,填补了研究空白,更以其严谨的体例和精微的考辨,为训诂学和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方法论启示。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