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安梧作者简介:林安梧,男,西历一九五七年生于台湾台中,祖籍福建省漳州,台湾大学首位哲学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鹅湖》社主编、社长,现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湾元亨书院创院山长,山东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著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之研究》《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儒学革命: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人文学方法论﹕诠释的存有学探源》《当儒家走进民主社会:林安梧论公民儒学》等。 |
诚几惟意、生生不息
——温海明教授《论语明意》新书序言
作者:林安梧
来源:“孔学堂书局”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八月初五日戊戌
耶稣2025年9月26日
《论语》这部经典,我常说它是中国人的认证之书。正如同基督教的《圣经》[《新旧约全书》(Bible)],就是基督徒的认证之书。我认为每个基督徒应该都读过《圣经》,最好能通读一遍,即使没通读,也要对于几大福音书,有较为熟悉的阅读。每个中国人,甚至包括汉字文化圈的族群,应该都读过《论语》,也是一样的,最好能通读一遍。即使没通读过,也要选着读个半部,这是最少的标准。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果真是有道理的。改革开放以来,休养生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口号响彻云霄、声动天地。它既搭起了文化,也启动了经济。经历了几十年安定的发展,中国的变化是惊人的,中国已然成为大国,在这个世界 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就此回头,我们该当如何呢?十多年前,我呼吁应该到了“经济发展,文化生根”的年代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是个引子,可以做成平台,而唱戏的主角是经济。经济发展起来了,文化产业也随之被带动起来了。起先,被带动起来的文化产业可以是娱乐的、可以是实用的。当然,它也会慢慢生长出艺术的、美学的枝丫,也会生长出更多的可能。但如果只是以“经济”为主导,那便不免是商业的、功利的,特别在现代性的机制底下,真正的文化底蕴要恢复起来,那可不容易。真正要“经济发展,文化生根”,除了依循着时代的发展,“顺势成理”以外,更重要的,得是高屋建瓴地契入道体本源,从“相乘之几”中,识得“贞一之理”,才有可能“以理导势”。
思考问题,本该宽广,容许多元,但求其会通可也。因为,许多话语会因为人言人殊,各有不同。正因为这些不同,显示了这个世界的多彩多姿。正如同园子里栽种着不同的树,春天来了,便有青葱绿意,盎然生机。一本经典,读者自会其意,自有领略,自有感触,自有书写。或有轻重、或有深浅,也可能有些不是切处,但依我看来,都是好的。“天清月朗,与物为春”,范围天地之化,曲成万物,这世界本来就是多彩多姿的,经典的诠释更是如此。
“存在”是中国哲学的底依,这“存在”不是亚里士多德意义的“Being”,而是回到华夏民族的汉语语言学传统来说的,“在”是“从土才声”,说的是草木生长的意思。“存”是“从子从在,土省”,说的是人参赞于“在”,人参赞于天地万物。这可以是《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是《易经》所说的“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样来说,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其实是所谓的回到存在本身,任由存在而自如其如地生长。
回到存在自身,其实就是“志于道”。“志于道”而“道生之”,“道生之”而“德畜之”﹔如此之德,当为可据,这便是“据于德”。孔子与老子的道理,都回到存在本身来立言。老子重在“回归”,回归天地之位,回归存在本身。孔子重在“启动”,创生人伦天地。儒道本为同源互补,无分轩轾,后学者,强为分裂,殊有不勘者矣!“道”为根源,“德”为本性,如其根源,顺其本性,斯为道德也。天地有道,人间有德,道德原来离不开天地的生长,天地的生长离不开人的参赞化育。总的说,就在天地万物之间,就在生活世界之中,绿树青山,鸢飞鱼跃,人伦孝悌,就在此中如如孳息着。这么说着,会把它归到这是《易经》的传统,也让人联想起柏格 森(Henri Bergson)的《创造的进化》,怀特海(A. Whitehead)的《过程与实在》,不错,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中国的哲学家便将这些连结在一起。方东美、熊十力、唐君毅,在东西方哲学的交汇上,都有着耀眼的光辉。但“存在即是生成”(Being is becoming),在西方哲学毕竟不是主流,它很快又被导引到另外的存在问题上去,为这里的“生成”若不是如《中庸》《易经》之所说,便无法进到“生生之源”。无法进到生生之源,它便立不住,也就转而他途了。要真能回到“存在”本身,不只是海德格尔意义的,而是老子、孔子意义的,是中国古来六经传统意义的,这便是所谓的“默契道妙”。“默契道妙”不是西方哲学所说的神秘主义,而是古来《易经》传统所说的“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这说的是气的妙运造化,这说的是“天地变化,草木蕃”,这说的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是整个中国哲学的基底,是回到存在本身。存在者,大道也。大道者,天地人交与参赞而无分别之总体根源也。大道如斯,人生其中,人乃最重要的触动点;自然气化,人参赞之,生生之,续成之,所以广其生,大其业也。
大道开显,“诚无为,几善恶”也,诚本无为,几有善恶,诚者实也,诚而实之,此纯粹之意也。“意”“念”两字对比,“意”是纯粹的指向,而“念”是于外在对象有所“涉着”之谓也。大道开显,必在于“意”,意必落实,而有“象”存焉。“道显为象,象以为形,言以定形”,这是我在《道言论》八句中的前三句,这便是我所说的“存有三态论”,由存有的根源,而存有的开显,而存有的执定也。这里说的“存有的根源”就是“道”,“道”本无言,而此是一切言说的原初点,“道”之初几而为“意”,“意”之显而为“象”,这便是“存有的开显”,结象成“形”,名言概念加之,“言”以定焉,“存有的执定”就因此而确定了。
就此而论,“道”是“隐而未显”,“意”是“显而未分”,“象”是“分而未定”,“形”是“定而未执”,而“言”是“执之已矣”。“道、意、象、形、言”的存有开显五阶结构,与“隐、显、分、定、执”的心意之几五阶开展是相互呼应的。这刚好可以解决长久以来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道、一、二、三、万物”的难题。“道”说的是“根源性”,“一”说的是“总体性”,“二”说的是“对偶性”,“三”说的是“对象化”,“物”说的是“对象物”。这样就把“存有的开显”历程阐述清楚了。
最近,捧读温海明教授的《论语明意》,他大力地阐扬了“意本体”论。他把这“意”字,提到了“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的高度,置之于中西比较哲学对话语境,意图揭示古代圣哲智慧是不离伦常日用的,不离生活世界的。在话语的诸多交涉之中,他努力地在西方学术话语、中国古代经典汉语、中国现代生活话语三者中,取证多方,沟通糅合,提出了他自己的“意本体”论。当然,这“意”不只是“意念”之“意”,也不只是“意志”之“意”,而是上升到“诚无为,几善恶”的“诚、几”之“意”,这是不容易说明白的。它之所以不容易说明白,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可以对象化去说的对象,而是作为一切可以被说清楚的对象的本源初几。这与我所提出的存有三态论,“道、意、象、形、言”的诠释学五阶论,是可以相互发明的,我读了之后,大有深获我心之感。论虽有别,意乃相通,通同于道也。
温海明教授对于“理、心、意”三者的思考深入,大有“摄理归心,还心于意”的趋向。“理”说的是“客观法则性”,“心”说的是“内在主体性”,而“意”则说的是“纯粹的意向性”。这可说是从朱子学,到阳明学,到蕺山学的发展,也可以视作宋明理学发展最为深层内在的轨迹。朱子主张“性即理”,心性为二;阳明主张“心即理”,心性为一;这个内在精神史的发展,必须到刘蕺山指出“意是心之所存,非心之所发”,才算是极致。这时的“意”已经不只是“心性论”的论题,而且是本体论,宇宙论的造化之几了,“意”可以说是“通神之意”了。“意者,明道之意也;意者,道明之意也”,两相回环,环抱为一也。温海明教授的“意本论”我以为是深有得于刘蕺山哲学所主张的“善的纯粹意向性”者也。
学问者,博学之、审问之也;思辨者,慎思之、明辨之也。由此“学、问、思、辨”,必然笃实于行;努力地学、问、思、辨,就是笃行。笃行是不离学问思辨的,学问思辨是不离笃行的,阳明先生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理论不离实践,实践不离理论,而且真正的理论是很具动能的实践的,真正的实践是很具深层的理论的。不理解“实践很理论,理论很实践”则不足以理解《中庸》所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真切处。
在这“学、问、思、辨、行”过程里,学问或有得于“朋友讲习”者,或有得于“深造自得”者。没有朋友讲习,便很难深造自得,没有深造自得,只是努力于朋友讲习,其实也无多大益处。《论语明意》一书所呈现出来的,既有朋友讲习处,也有深造自得处。书中取证,多来自讲习,这里所说的讲习,不只在课堂,不只在当代,而且回溯到了近现代和古代。更为可贵的是,不只是在汉字文化圈,他还扩及了多数境外学者,中西辉映。这本书的视域是宽广的、观点是多元的,观点互视、视域融合,这也是做学问所最当行的。能够在一本书里,呈现出这么丰富多样的内容,是十分难得的。
《论语明意》就要出版了,温海明教授要我说几句话,我仔细阅读,想了想,逡巡多时,思量很久,提笔写来,却有快然不可以已者。不错,进到21世纪了,中国哲学的话语在当代也该有些学术转型了,而这必须下真实功夫。当然,转型不会马上就成其大功,转型必须经由几代人的努力,才会生发出茁壮的苗芽来,发荣滋长,枝繁叶茂,绿树成荫。“插花”最为容易,“种植盆栽”已为不易,而“育树成林”则更为艰难。《论语明意》之作,非插花之作也,非种植盆栽之作也,乃有意于“育树成林”者,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意”本体论者,“诚神几”之教也。学问者,诚几惟意也,厚德载物也,生生不息也,是为序焉!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