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马一浮的六艺观与文化主体性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10-02 10:43:01
标签:

董平:马一浮的六艺观与文化主体性

来源:“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八月初三日丙申

          耶稣2025年9月24日

 

2025年9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系列讲座”第五讲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19报告厅举行,讲座主题为“马一浮的六艺观与文化主体性”。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哲学系教授董平主讲,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海波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董平教授围绕马一浮与浙江大学,以及文化主体性的内涵进行了解题,并梳理了周秦之辨、夷夏之辨、唐宋之际、汉宋之争等中国文化主体塑造的关键线索。进而指出,文化主体性问题不是一个新话题,而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存在的根本问题。

 

 

 

一、马一浮其人简介

 

董老师首先提纲挈领地为大家介绍马一浮的整体情况。马一浮(1883-1967),浙江绍兴人,号湛翁、蠲叟,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书法家、国学大师,被尊为现代新儒家“三圣”之一(与梁漱溟、熊十力并称)。早年留学美、德、日等国,曾最早引进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1938年应竺可桢之邀,随浙江大学西迁至江西泰和,在此开设“特约讲座”,讲稿结集为《泰和会语》。其讲学首重“立志”,以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学子,直接影响浙大“求是”精神的塑造。抗战期间创办复性书院,毕生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

 

 

 

二、“六艺论”的提出背景

 

建立在对马一浮的整体认识之上,董老师进一步剖析马一浮“六艺论”的提出背景。董老师指出,马一浮先生泰和讲学的背景及其讲学之信念与目的,实与当时浙江大学之西迁直接相关。1938年全面抗战爆发,浙大西迁至江西泰和。竺可桢校长为在国难中提振师生精神、坚守文化自信,特请马一浮开讲。其讲学直面三重困境:民族存亡危机、文明播迁与文化夷陵之痛、知识分子流亡磨难。马一浮首讲即强调“立志”(信念、信心、信仰),通过“横渠四句”呼吁青年“养成刚大之资,以济蹇难”,并延续王阳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讲学传统,为抗战时期大学精神重建提供思想资源。

 

三、“六艺论”的基本内容

 

在“六艺论”的基本内容部分,董老师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国学即六艺之学。马一浮以“楷定”界定国学范畴。“楷定”借自佛家,指建立理解框架,而非“确定”之独断,“假定”之信不及。进而得出结论:六艺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能统摄诸子百家与四部之学。正如马一浮所指出的:“墨家统于《礼》,名、法亦统于《礼》,道家统于《易》。”  

 

其次,六艺诸子以及四部皆统摄于一心。六艺非外在规范,而是“性德具足”的本心流露,体现为“天德”与“王道”。“一切道术皆统摄于六艺,六艺实统摄于一心。”  

 

最后,西来学术亦统摄于六艺一心。自然科学可归《易》,社会科学可归《春秋》。“道外无事,事外无道”,人类全部文化皆不出六艺范畴。

 

四、如何恰当理解并诠释马一浮的六艺论

 

马一浮断言:“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而有资格为此文化之领导者,则中国也。”董老师对此提出三重解读:第一,六艺论之归结:通过文化主体性的自觉与自信以及自行,以达于人类文明之共相本质体认与实现。“天下和平”。第二,六艺是中国文明多元文化的共相载体,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价值理念体系。第三,故所谓“该摄”,绝非替代,而是人类生产、生活、道德、审美、理想等等所指向、所彰显之最终境界。

 

并据此,董老师进一步阐释:《易》是时空意识本源;《书》是先王之政典、圣人对于道的实践范例及其传承统绪;《礼》是公共生活制度集成;《诗》(《乐》)承载着情感表达与审美教化;而《春秋》是以史载道、经史合一的价值观载体。

 

最后,董平教授总结,马一浮的六艺论不仅回应抗战时期的文化危机,更为当代提供启示:以“体用一源”为方法论,固本培元以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涵摄中西、贯通古今,最终开创符合中华文明理念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