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儒家思想的“天地君亲师”概括为四重共同体:“天地”是“自然共同体”,“君”是“政治社会共同体”,“亲”是“血缘人伦共同体”,“师”是“文化教养共同体”。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四重共同体来生活,儒家重视人与共同体之间的恰当互动关系。
「天降爾衷,通經博史,辯封建制度,原來乾坤並建,瑜成本性,善藝能文,溯元典精神,確是一統多元。」
忽聞兄遠行,落寞我心驚。睿哲軍義勇,亢歌古月明。
敬悼 哲學家 張祥龍教授
林安梧教授于本书提出的「公民儒学」,可以说为当代儒学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向度,目的在于将儒学融入现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是儒学在民主社会的新形态。公民儒学所谓的「公民」,不仅具有法律上的意义,也有伦理学上的意蕴,略同于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公民儒学理论关注的核心,不只是传统儒家说的修身养性,而是将「社会正义」与「···
我这三十多年来的思考,其中一个向度,极力在探索儒家如何挣脱出专制的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诞生公民儒学。《当儒家走进民主社会:林安梧论公民儒学》关键字词是:儒家、民主、社会、公民,最重要的动词是「走进」,是:儒家走进了民主社会,必然要开启公民儒学。公民儒学是儒家走进民主社会,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
泽悦众学,启美思,讲康德,开批判,西体中用,说物说心,启蒙本体,莫非情也;厚生群机,诠三史,释论语,作今读,彻幽通明,究文究史,救亡功夫,诚尔哲耶。
高哉危乎,念彼年,拳打老賊,无我无人, 任才任氣,闢迷途,倒法統,成就民主,康德未康,哀无進步;正也奇矣,思今日,筆誅群邪,用志用心, 惟肝惟膽,開王道,建太平,追求共和,孔丘有孔,盼有先機。
英奇有餘.史識史才.天下景從.故國招魂.雖賓四夷.求道乎諾,時正不測.知幾知勢.萬方爭睹.新邦顯魄.未宗三教.論學也思。
首先由学习历程的真实情境之觉知,唤醒公民儒学的萌芽。再者,宏观儒学的三波变迁,指出我们已然进到了崭新的公民儒学阶段。重新省思“血缘性纵贯轴:解开帝制、重建儒学”的可能,并探索当代新儒学有关返本开新“民主、科学开出论”的限制,进而超越“由‘内圣’开‘外王’”的转化论”,改而主张“由‘外王’而‘内圣’调适论”。
改革开放以来,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经济发展、文化生根」,迎来了崭新的机运。人们进到现代之后,应当克服「主客两橛观」,回到人之为「活生生的实存而有」的生命真实。如此一来,才能从「本能之能」、「知能知能」进到「觉性之能」,寻求文明交谈及人类和平的可能。
本文旨在经由中西哲学的对比,阐明《易经》所隐含的现象学思维,并由此衍申讨论与其相关的“道论诠释学”。首先,揭示《易经》思想为一象征之逻辑,不同于一般的理性逻辑。其次,以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为示例,阐明其现象学思路,指出“道、意、象、言”与“道论诠释学”密切关联。再者,经由“存有三态论”的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之结构的···
本文旨在经由中西哲学的对比,阐明《易经》所隐含的现象学思维,并由此衍申讨论与其相关的“道论诠释学”。首先,揭示《易经》思想为一象征之逻辑,不同于一般的理性逻辑。其次,以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为示例,阐明其现象学思路,指出“道、意、象、言”与“道论诠释学”密切关联。再者,经由“存有三态论”的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之结构的···
曉旭照神州 焠煉法家 閗極權 争自由 倚天劍出
敬悼 華教前輩 陸庭諭老先生
作真豪傑,是君子儒,爲大丈夫,通天地人爲王;居據亂世,思昇平世,盼太平世,望老朋少皆康。
克讓允恭 論知行 中體西用須乘馬;立國安邦 迴天地 古往今來有新儒。
天下苍生能回到本位,病毒也回到本位,都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天地自然的共同体、血缘人伦共同体、政治社会共同体、文化教养共同体,人们在「天地亲君师」的四个共同体的场域结构之中,大白其情,敬畏以之,也就能安身立命。
读《论语》一定要回到我们的生活世界里去。在现代的社会中,信息是堆积的、知识是构造的、智慧则是生命的生长。《论语》重要的不是概念的定义,而是当下亲切地要我们自己去体认。
“生命”概念可以说是儒学最核心的内容,这无疑是大家所认定的。中国人谈存在、价值、实践、知识,可以说都是从“生命”作为原初点而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