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的现代性和经学的开放性
——杨国荣教授在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新生见面会上的致辞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八月初八日辛丑
耶稣2025年9月29日
2025年9月20日下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师生见面会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4幢1313室顺利举行。马一浮书院院长杨国荣教授向书院的研究生寄语。
杨国荣老师首先阐明本次会议的两项议程:新生见面会和吴仰湘教授入职欢迎仪式。杨老师表示今年我们只招了一个学生,人虽然不多,但是人数少(一位同学)也是新生的力量,新生见面会的举行,是对这一点的肯定。杨老师向新同学、新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
接下来,杨老师深入阐释了书院的发展思路。从书院的特殊性以及经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下是致辞的内容:
书院的特殊性是以经学为主体。说到经学,我们要有现代化的视野。经学的发展,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如果老是老一套的话,有一点过于炒冷饭。每一个时代都有新的特点,经学发展到现在,其现代化问题也是个重要问题。
如何做到经学现代化,在我看来这里涉及研究经学的方式问题。
首先是学和思统一。一方面要有历史的眼光,经学总体上面对的是历史上的文献;另一方面我们要有理论的视野。两者缺一不可。经学的现代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论视野的产物。如果没有新的理论视野,经学要达到现代化就很困难。所以一方面是历史,一方面是理论。如果没有历史的话,是虚无主义,就是空的,空对空往往不切实际。另一方面,我们要有现代的理论视野。之前我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新生典礼,在会上,我强调理论储备与历史准备,实际上就是学和思的统一。
其次,我觉得我们现在真正要实现经学现代化,还要有一个开放视野,包括世界眼光,这就是中西哲学、中西文化之间融合。从经学的角度看是中西文化的融合。这是现代以后的一个新课题。以前中西文化的问题可能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以前中西文化各自为政,都在各自文化背景下发展,自从中西文化在近代相遇之后产生了碰撞和变化,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彼此隔绝,还是那种从中国文化到中国经学、西方文化到西方文化,就显得单一了。我们要有多元智慧、多重资源。这一看法的前提,是每一种人文理论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可以为现代的学术研究所运用。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的探讨中,不仅以往的学术成果可以为我们所用,而且西方的相关理论也是重要思想之源。这一事实同时也构成我们这个从事人文研究的机构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和基础。
第三个方面,是源和流的统一。之前谈到的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无论是历史视野还是理论视野,皆属学术之流。除了流之外,我们研究经学,还有一个源,就是要关注现实。经学尽管看上去好像非常古老,但是我们还是要注重现实。
从历史上看,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已经有所发展。经学虽然是两汉之后才形成的,但是它源头在先秦。这一时期,源同样非常重要。回溯历史,可以知道,先秦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表现为中国思想史中的礼法之争;到了明清之际,天崩地解也是构成了当时思想发展的源头:与清兵入关相联系的民族矛盾、李自成进京体现的阶级冲突,都是思想界的历史背景,黄宗羲关于这一时期面临剧烈社会变迁的论点,也是基于这一事实。到了近代以后,古今中西之争也是个源头,其实质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中国向何处去。现在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同样涉及学术研究的背景和历史之源。如果我们忽视这样的源头,哲学研究的意义也受到限制。所以要对源和流都应兼顾。
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需要注意经学在学术上的辐射性。前两天,我到清华大学参加国学院成立100周年纪念会。清华国学院成立之初有四大导师,当时的重要之点是,国学院虽然是以国学为主,像梁启超、王国维都首先是历史学家,但是国学院有很强的学术影响。人文学科有辐射性,辐射性标志之一就是对于文史哲不同领域的影响。事实上,清华国学院成立不久以后就成立了哲学系。哲学系照理说是哲学的,但是它在某种意义上也受到了国学的某些辐射。所以我们这里的经学也是如此,也要辐射到浙江大学的各个方面。
从清华大学来看,国学院和后来的清华学脉是紧密相连的。当时大会上,我提出:一方面是清华国学院的学术展开,另一方面在展开之下形成了清华学脉。清华学派与清华的文科(包括文学)联系在一起的,前者在不同方面对人文学术出生了积极影响。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的姜亮夫先生曾是清华国学院的学生,虽然后来主要致力于古籍整理和文字研究,但同时又是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在人文学科中的象征,这种意义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在实质的层面,影响着浙江大学的人文学术,他所培养的人文人才,后来不单纯从事文学(古籍整理)领域的工作,而且在哲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具体的人物如此,而且在学科上也有类似意义。我们知道,浙江大学的人文方面有深沉底蕴,这种底蕴与人文,特别是传统领域中不同学科的相互影响相关。
我这样说的总体的意思是,浙江大学的马一浮书院虽然以经学为主,但与历史上的清华国学院一样,需要加以辐射,应当在人文学科的不同领域发展,如果仅仅是限定在经学之域、在经学的圈子里打转,那么,其作用和影响力是有限的,刚才提到了要有世界眼光,对此大家一定要有意识,具体地看,如前所言,就是应该让经学走向、扩展到人文的各个方面。
浙江大学的经学的传统无疑是重要的,有人担心经学传统不保,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中国的文化和学术,包括现在所说的国学,具有很大的涵盖性。现在都注意到,传统学术具有文史哲不分家的特点,在国学方面,这一趋向也十分明显。在现代,这种彼此“不分家”,具体表现在相互之间的渗入。作为国学的重要分支,经学也既包含哲学、文学、历史的内容,又需要自觉地向这些方面辐射。事实上,只要与国学具有相关性,就同时具有经学意义。也就是说,眼界需要放开,应同时着眼于整个中国文化和学术。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谢云开】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