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经典新解系列
发布时间:2025-05-21 21:45:57
标签:

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作者:刘余莉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四月廿二日戊子

          耶稣2025年5月19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居安思危、备豫不虞的意识。《尚书》云:“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强调在未乱未危之前就要思虑可能产生的祸患,从而进行预防。若想实现国泰民安,治理者须对以下五类事情保持深切忧虑。

 

一曰道。首当忧虑的,便是治国之策是否合于大道。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管子·牧民》云:“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城郭沟渠、兵甲强力、博地多财,都不足以使国家安定太平,只有“道”才能备患于无形,使国家大安大荣。应当依循治国的大道和规律,制定安邦定国的政策。荀子云: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矣、大累矣。《文子·上仁》云:国之所以存者,得道也;所以亡者,理塞也。故得生道者,虽小必大;有亡征者,虽成必败。国之亡也,大不足恃;道之行也,小不可轻。故存在得道,不在于小;亡在失道,不在于大。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贤明的国君,国家越大越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吕氏春秋·慎大览》记载:“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因为很多国家疆域广大,就伴随着邻国疆域变小;国家强盛是因为战胜了敌国。战胜敌国就会招致怨恨,侵吞邻国就会招致很多祸患。面临祸患与怨恨,国家虽然强大,又怎能不担心害怕?所以“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

 

二曰德。其次需忧虑的,乃是为政者德行是否兼备。如果做到了地大国富,民众兵强,但是没有道德,这样的国家即使处于强盛,也会盛极必衰。《管子·形势解》进一步讲到,“地大国富,民众兵强,此盛满之国也。虽已盛满,无德厚以安之,无度数以治之,则国非其国,而民非其民也。故曰:‘失天之度,虽满必涸。’”没有厚德为承载,强盛的国家也会走向衰弱。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无德,则国非其国,民非其民。

 

国君实行善政称为“经”,臣子奉行善政称为“纬”。《周语》云:“国无经,何以出令?令之不从,上之患也。故圣人树德于民以除之。”圣人在民众中树立威德来消除忧患。为政者治理国家,贵在公正诚信。《袁子正书·治乱》记载:凡有国者,不可以不公、不可以不实、不可以不信。能够做到公、实、信,国家就会安定,否则国家就有危险。

 

人君治理国家,当关注大道,而非详察小事。《中论·务本》云:“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中论》中所谓的小事近物,指的是耳朵能听出丝竹歌谣的和音,眼睛能看雕琢彩色的花纹,口能说出辩黠慧敏的辞令,心里只懂得短言浅论,手上熟悉的只有射箭、驾车、书法、数术的技巧,身体喜好俯仰旋转、翩翩起舞的仪态。这些足以能够让人欢愉,并且改变人的志趣,但是,这些是古代先王所说的细枝末节。如果只详察于小事而忽略治国的大道、只看到眼前而没有长远的谋划,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祸患了。

 

三曰臣。再者当忧的,是贤才能否得用。没有贤德的臣子,何以治国?能否任用贤才与君主直接相关。《体论·君体》论述说,人都希望安定而憎恨灭亡,都希望荣耀幸福而憎恨劳苦屈辱,但最终还是得不到想要的且又避免不了所憎恨的,原因就是不由其道啊!想要宫殿楼宇高大华丽,一定会悬重赏以求得好工匠。对内不会偏袒家族亲人,对外也不会遗漏关系疏远的能人,一定要找到好工匠再予以重赏,这样建造的宫殿才会高大华丽。可是当寻求辅佐贤才的时候就不像选工匠那样公正了,只用那些谄媚奉承、关系亲近的人。所以图谋国事还不如图谋家舍那样周到公正,是国君常有的毛病。这是君主在任用贤才方面当时刻自我警醒之事。

 

君主当忧虑的是,能否得到忠臣良将,能否使能者在位,贤者在职,能否人尽其才,当忧虑小人是否会扰乱家邦。春秋时期的晏子就非常重视贤才,多次劝谏君主要忧虑得不到贤才。《晏子春秋·问上》记载,景公问晏子,君主治理国家,什么是当忧患之事。晏子说:“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说苑·政理》记载,齐侯问晏子为政何患。晏子说要忧患善恶不分。齐侯问如何观察。晏子说:“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矣。”孔子听说之后赞叹说:“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亦无由入矣。”要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无德无能之人才会远离。

 

在任用贤才的时候,如果用不贤德的人来评价,也会使人才流失。《体论》云:“使贤者为之,与不肖者议之;使智者虑之,与愚者断之;使修士履之,与邪人疑之。此又人主之所患也。”派贤人做事,却与不贤之人议事;让明智的人考虑问题,却与愚笨的人决断问题;派品德美好的人去执行任务,却与邪恶的人怀疑猜忌他,这又是为政者治理国家一大忧患之事。

 

身为臣子,也需要有忧患意识。《尚书》云“居宠思危”,当处于贵宠之位时,就要想到危险。《淮南子·人间训》云:“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德不配位者,才不堪任,无功而禄者,则难保其位。总之,依然是有德者才有位。

 

四曰民。其四需忧的,是百姓能否安定。《孔子家语》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因此,百姓是否安定是君主当忧虑的事情。《尚书》云:“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苛求百姓,百姓难以承受时,便会揭竿而起。于是《尚书》告诫为政者,不要轻易兴起劳役之事,不要轻视人民的劳作,要想到他们的艰辛;不要自安于天子之位,要常常感到危惧,想到危险,才能长保其位。

 

五曰俗。最后当忧的,是社会风俗是否良善。风俗关乎国运,崔寔《政论》中列出了三方面国家的忧患,都与风俗相关。第一,没有礼仪和法度来节制人的欲望,就会导致奢侈之风盛行。先王治理天下,必定明确法度以禁止民众的欲望泛滥,就如同高筑堤坝以防水灾一样。法度废弃民众就会散乱,就如同堤坝毁坏洪水就会泛滥。例如,如果商铺都卖奢侈品,出售越礼违制的服饰,工匠也制作奢华、逾越礼制的器物。百姓的欲望被引发,竞相购买,家家户户都越过等级奢靡无度。社会风俗就会败坏了,这就是国家的祸患。第二,世风奢侈,农业就会被轻贱。因为从事农桑辛勤但获利微薄,从事工商业安逸且收入丰厚,这就会诱导农夫舍弃农桑而从事手工业。农耕人少,工商业人多,即使荒地已经开垦,不精心耕作,怎能丰收?财富积于地中而不发掘,百姓贫穷就会作奸犯科,致使粮仓空虚而监狱人满。粮食歉收,就会有饥民,粮食匮乏也无法拯济。“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可为热心者也。”这是国家最大的祸患,最令人焦心的。第三,社会风俗败坏,在位的领导者不惜触犯王法以搜刮财货,愚民则甘冒杀身之祸来出风头,这是天下第三大祸患。以上三个方面都与社会风俗相关。风俗日渐浇薄,与为政者的喜好和导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当社会风俗败坏之时,需要为政者自我警觉,反躬自省。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