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书院为什么能够延绵千年而不绝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机构,不仅在中华文明传承、学术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流传至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区,对儒教文明、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书院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延绵千年而不绝?其独特的精神与价值是什么?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宋学精神···

【钱镇】“轴心时代”催生文明复兴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

【叶文举】明道书院:明什么理 正什么道

南宋淳祐年间建造的明道书院是成立较早的一所书院,地处建康府城镇淮桥东北(今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北),明道书院的命名和理学创始者之一程颢有直接的关系,因程颢号曰明道先生而得之。最初建立明道书院的目的是“刊其遗书,崇其仪型,使天下后世之学者,收其心之所思,而明先生之教”。

【王蒙】君子面面观

据说最初君子一词为“君王之子”,用以表达受过良好教育,道德与风度比较高尚的王室新生代。后来,追求道德风度的人也都喜欢君子的美名,对君子的内涵的拓宽与讲究日益丰富起来。

【陈永跃】朱熹与宜兴

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时年已64岁的朱熹接到了自己的老友、宜兴县令高商老寄来的信,信中请他为宜兴新修建的县学校著文以记之。按照儒家的传统,写杂记一类的文章,是要和写碑文一样立意的。立碑著文主要是称颂功德,而这样的文章所记大事、小事各异,故取义也就不一样。因此,清朝姚鼐说,有的人作序与作铭文、作诗文全部用写···

【朱国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典出北宋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这篇史论中,欧阳修通过对五代时期后唐盛衰过程的精辟分析,掷地有声地提出国家的兴衰存亡不取决于天命而取决于“人事”的论断,借此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始终励精图治,重贤者远小人,从而保持国家的繁荣昌盛。

【汤建军】从《岳麓书院》看千年学府精神传承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这是岳麓书院一副对联的上联。那么,这“濂溪一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一般把尧舜推位让贤时的“十六字心法”作为中华文化正脉之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梁林军】张謇:在传承中推进书院革新

私塾、义学与书院是中国传统文教的公共载体,作为传统士人、科举时代的状元,张謇受益于义学和书院教育。张謇曾在南京钟山书院、惜阴书院求学,师从钟山书院山长李联琇、惜阴书院山长薛时雨,并且向凤池书院山长张裕钊问学。张裕钊后至北方保定莲池书院任职,张謇还曾专程拜访。

【李文文】朱熹怎样讲“四书”

唐代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未有特殊地位。四书并重始于北宋,而正式结集则成于朱熹。在宋代理学家心中,四书亦是经学,与其他诸经相比,四书的地位更为重要。《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是朱熹一生用力最勤的著···

【顾春】科举制与基层治理

在基层治理方面,科举制推动形成官不下县、官绅共治的基层治理体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统治阶级通过郡县制和编户齐民,把全社会的官和民都统管起来。在编户齐民下,以男耕女织得以维系的一家一户成为社会细胞,是传统社会及其经济组织的最基本单位。一家一户在组织形式上十分松散,在经济方式上十分简单,这种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

【王蒙】君子的义利观

《孟子》开篇,就先告诫梁惠王,要辨别义与利,要重义轻利,即重视原则纲纪义理,而把一时一地一事的利益特别是个人的得失与财利,放在第二位。如果一个邦国“上下交征利”,君臣都在追逐、争夺私利财利,而不是首先维护道义理念、仁德仁政原则,不是事事考虑到天道天理天良天命,不去亲民爱民获得民心,那么,孟子说“国危矣”——你这个邦···

【王杰】家教门风与品行修养

古人之重视家教,基础的做法就是亲力亲为,如孔子庭训教子、曾子杀猪教子;也有编撰先世语录或家训传之于世的,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诸葛亮的《诫子书》,短短八十余字,正是其一生高尚人格的写照。为官者重视自身官德在后世的延续和发扬,许多官员在家训中表达了自己为人为官的价值追求和操守,并将其转化为对后人的期望,···

【潘志宏】《群书治要》中的孝道观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时下诏令魏征、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人编纂的一部治世宝典,包含了“六经”、“四史”、诸子百家等治国理政的经验,将唐代以前有关“平治天下之道”的道理撷取出来汇集成书,以便“鉴览前古”“用之当今”。因为孝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博采众长的《群书治要》自然也蕴涵着丰富的孝道思想,并且与修身、齐···

【王杰】国以民为基

中国古代各个学派在思想观念上总是各执己见,但在一个问题上,各家各派的观点和主张却是惊人的一致,这个问题就是民生、民本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很早就确立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以民为基”的思想。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一切权力都应该建立在民众这一基础之上。只有爱民、富民、为民,才能取信于民,国家才会稳固。

【李安】协同创新推动书院文化传承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苏东坡以“犯官”身份于海南儋州中和镇“载酒堂”(东坡书院前身)开坛讲学,为其时的化外之域、蛮荒之地开启民智,传播儒学。在儋州兴办书院这件事在苏东坡的一生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对于海南的文化教育来说,却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在中国书院文化史上,这也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件。

【顾伯冲】君子人格

康某是一位领导的秘书,由于他们之间既是同乡,又都曾在一个单位工作过,因而关系非同一般,可谓无话不说。时间一长,康秘书目睹了一些口蜜腹剑的政客,或唯利是图的小人,在领导身边转悠进行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致使坊间对领导颇有微言。对此,他不时地提醒领导,有时不免忠言逆耳。于是,领导将康秘书赶到了基层,并扬言与其割断一···

【吉炳伟】孔子洛阳问礼

洛阳当时是东周的国都,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阳“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通过鲁国旧贵族南宫敬叔的关系,获得鲁昭公的准许和一车二马的支持,千里迢迢到了洛阳,找到当时的大学问家老子询问礼乐。

【杨永涛】《齐民要术》的政德观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一部系统性介绍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历史文化典籍,《齐民要术》的农学思想具有多个面向和指向。《齐民要术》虽是一部农书,但作为地方官的贾思勰,在魏晋南北朝动荡的局势下深感人间疾苦,也深刻地意识到农业生产作为国之根基的重要性。题眼的“齐”字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平等,无贵贱之分。

【尹传政】《康熙字典》的文化传承意义

《康熙字典》于清朝康熙年间编纂而成,因此名叫《康熙字典》,该字典由张玉书、陈廷敬两位负责,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前后经历了6年,对传承我国汉字文化、推动字典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顾春】科举制与中国独特的士大夫阶层

在西周,全社会按照亲亲尊尊的原则,实行世卿世禄制度,政治权力是世袭的,这就叫“大人世及以为礼”。在汉代,主要以察举制度选拔官吏,之后就是九品中正制。统治阶级在实行这些制度时,并非否定选贤举能,但政治权力却主要在贵族阶层中分配,人所熟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就是这一情况的具体表现。到了隋炀帝大业二年,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