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林】勿忘“国耻”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7-09-19 09:34:17
标签:

勿忘“国耻”

作者:黄晓林

来源:作者赐稿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七月廿八日戊申

          耶稣2017年9月18日


   


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外有一个巨大的警世钟,上面刻有“勿忘国耻”四个大字。“九一八”已经成为历史性的数字符号,代表着中国人民“被侵略史”中的一个重要标记,被人们牢记心中。


凝视着“勿忘国耻”四个字,真是有点百感交集、血气糜宁的感觉。中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有着绵延五千年文化,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这里居住着一群伟大而善良的人民。再来看看日本人、日本军国主义的所作所为,穷凶极恶、有违天理,而且是自不量力,可笑至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我就先从这个“耻”字说起。


九一八以后,国土沦陷,人民遭受蹂躏,中华民族遭受了被侵略的耻辱,也可以说是“国耻”。但中国人不会忘记自己遭受的耻辱,知道自己的耻辱,而能够奋发向上,知耻而后勇。《中庸》里有:“知耻者近乎勇”,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是以中国人民的全面胜利,日本人的无条件投降而告终,这一点就证明了。


记得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不久,内地有很多青年踊跃到东北参加东北义勇军。全国都义愤填膺,奋臂高呼一个口号:“宁做刀下鬼,不做亡国奴”。国学大师钱穆在一次演讲中就说到,这种提法不是太合适,中国人不屑在利害关系上去过多的考量,更多的关注生命的向上自强。中国文化不以一时的胜败论英雄,根本就不去接你的“招”,即不会做亡国奴,也不做刀下鬼,这也是中国文化神奇而高妙的地方。


中国文化崇尚以德报怨,先礼后兵,后发制人。


“耻”还有一层意思是,我们是以日本人的可耻行径为“耻”。


我们中国人没有去日本侵略你们的国家,占领你们日本的土地,屠杀你们的人民,焚烧你们的房屋,奸淫你们的姐妹。我们有什么“耻”?所以,最应该感到耻辱的是日本,他们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他们的所作所为,可以用两个字表达,就是“无耻”。


我想,“勿忘国耻”的“耻”也是针对日本的,是日本的“耻辱”和“无耻”。


说日本“无耻”都是有据可查的,“田中奏折”中就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种说法,看似雄心勃勃,志向很大,其实就是狂妄自大,自己没有搞明白自己,就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没有文化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率兽食人,人人相食。就是牵着大狼狗进村庄,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劝诫日本人,好好正视自己。中国从来都是“修文德而来之”,你们来到中国,只有顶礼膜拜、五体投地的份,其他什么都不要做。你经济再强,科技再发达,飞机大炮再多都没用,我们是你们的文化所在。只有这样心态面对中国,你们才不会亡国亡种,才能过得适意。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中说日本文化是“耻文化”,说得不一定到位。如果从文化的角度说,日本人近现代做的很多不可思议、奇奇怪怪的事情,就是因为日本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和根本,用一个词解释就是“失体成怪”。


“勿忘国耻”,虽然在警示着我们自己,其实也是在警告日本人,提醒、劝勉它们,不要忘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根。不然只能是自取其辱。有一句话叫:“辱莫大于忘己之耻”,其实也是在奉劝日本当局要以史为鉴,好好学习中国文化。


记得几年前,从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出来后,我当时就有个奇特的想法:假如日本人现在还占领着中国是什么样子?答案只有一个,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说还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日本民族已经没有了,都成为中国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吸纳力太强了,把你们日本人赶出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保存了你们日本民族,你们应该感恩戴德,感谢“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样的中国文化。


日本口口声声要征服世界,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个实力。如果说征服的话,只有中国有这个能力,因为中国在文化上太强大了。也正是文化的强大,文化的优秀,中国不走扩张的路,不走侵略的路,而是走和平的路,走中庸的路。因为中国人明白世界是多元的,明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的道理。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


“勿忘国耻”这四个字铭刻警世钟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苍劲有力。此时此刻,想起了张明敏《我是中国人》这首歌。


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儒家的传统思想,带领我们的脚步。八年艰苦的抗战,证实我坚毅的民族,不到最后的关头,决不轻言战斗。


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会挺身而出,同胞受苦河山待复,我会牢牢记住。我不管生在哪里,我是中国人。无论死在何处,誓做中国魂。


优美、悲壮而又坚定的旋律在空中回荡,这首歌,唱出了中华民族的高尚品质和宽广胸襟。


今天,正值918事变86周年,作此小文,以记之。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