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游园梦,期愿“后来人”:昆曲艺术走进安徽师范大学

栏目:高校社团
发布时间:2017-11-15 20:56:56
标签:

相约游园梦,期愿“后来人”:昆曲艺术走进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程萧林彭翼然(安徽师范大学)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德雅书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九月廿七日丙午

          耶稣2017年11月15日

  


   

 

曲曲清歌转流年,代代艺人承艺心。11月8日下午两点,“戏曲艺术进校园之昆曲艺术”活动在安徽师范大学理科大楼成功举办。活动特邀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党支部书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吕福海老师担任主讲人,出席嘉宾有安徽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张园园老师,学生处代表老师和文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组老师。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吕福海老师主讲昆曲艺术的相关知识,苏州昆剧院专业演员表演昆曲《牡丹亭》选段,以及现场互动环节,报告厅里上演着一场视听盛宴。

 

静听戏中梦,领略昆曲美

 

昆曲的历史源远流长,吕福海老师从昆曲的起源及发展开始向大家进行介绍。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兴盛于明末清初,衰落于清代的中叶,到民国时期基本消亡。近代开始,昆曲逐渐复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中国昆曲为“人间艺术”。吕老师个人也认为,昆曲是百戏之先、百戏之师,是一种人文艺术。为了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昆曲的魅力,吕老师现场表演了一小段《十五贯》中关于娄阿鼠的片段,表演生动细腻,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吕老师又以水磨腔为例说明了昆曲的抒情性和写意性等特点,并强调,昆曲最大的特点就是“雅”。“唱、念、做、打”是昆曲的基本表演手法,“生、旦、净、末、丑”是昆曲的各个行当,以及昆曲有着“逢唱必舞”的特点。吕老师的认真讲解,揭开了昆曲之美的面纱,多次现场示范,展示了昆曲的表演手法,举手投足之间,显露了昆曲艺术的魅力以及吕老师的艺人精神。

 

凝神台上戏,悦赏曲中情

 

  


舞台上的一声长吟,灯光下的一段步法,都是演员无数次练习的结果。由苏州昆剧院的专业演员唐晓成、李洁蕊、周婧三位老师为在场人员表演的《牡丹亭》中的《牡丹亭·游园》《牡丹亭·惊梦》和《牡丹亭·幽媾》三个片段,展现出青年演员的精湛技艺。一段段唱词,一次次起舞,精彩的表演使得这些昆曲演员如同从《牡丹亭》中走出来一般,一颦一笑中都透露着昆曲的灵气,向在场观众传达着昆曲里的款款深情。在场观众静静凝神细听,享受着昆曲艺术的熏陶,报告厅中不断响起阵阵掌声。

 

详述前人事,代有后人来


   

 

戏曲艺术流传到今天,需要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也只有真正传承下来,才能让它绽放更美的光彩。在现场互动环节,两位同学提出了昆曲艺术如何发展等问题,吕老师向台下的师大学子久久凝望,深切的表示,以后的昆曲艺术将会继续保持“阳春白雪”的风格,并且希望之后能够改变昆曲的一些形式,让更多人能够喜欢昆曲,也期待着能有更多的“后来人”为这一“雅俗共赏”的明天而前进。现场同学们积极参与学习《牡丹亭》中人物的动作,两位新生带来的《牡丹亭·游园》的表演,使得现场气氛轻松且活跃。

 

在艺术的沉浸中,这场盛大的戏曲艺术活动也到了尾声,现场观众纷纷鼓掌,向昆曲艺术和昆曲艺术家表示真诚的敬意。这一场游园梦之约,展示了昆曲精妙的艺术之美,而这一“雅俗共赏”的期待也将与吕老师的期愿一样,在未来的道路上绽放魅力,有更多的“后来人”为之奋进。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