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怀念霍韬晦先生

栏目:纪念追思
发布时间:2018-07-11 13:19:43
标签:
郭齐勇

作者简介:郭齐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社会兼职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守先待后》《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等。

 

 

怀念霍韬晦先生

作者:郭齐勇 

来源:“珞珈书生郭齐勇”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五月廿三日己亥

          耶稣2018年7月6日

  

2018 年6 月6 日,惊悉霍韬晦先生遽归道山,震悼莫名!噩耗传来,令人悲痛不已!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认为,霍先生的逝世,是中国文化创造转化事业的重大损失。

 

霍先生是香港法住学会创会会长、法住文化书院创院院长、喜耀生命教育基金会创会会长、佛学家、儒学家、教育家、当代思想家,也是我非常敬重且交游三十年的志同道合的老朋友。

 

霍先生于1987 年成立法住文化书院。他说,「法住」的意思,是「文化的永不死亡义」。

 

  

 

1988年12月于香港法住学会,左起:方克立,霍韬晦、郭齐勇、李宗桂

 

我们初识于1988 年12 月。当时他邀请我的老师萧萐父先生与我共同出席了法住学会在香港九龙窝打老道冠华园三楼举行的「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此次会议意义重大,开始了海峡两岸三地及海外哲学界的互动,给我们大陆学人打开了窗口。两岸三地几乎都是两代人赴会。大陆方面有周辅成、萧萐父、李锦全、方克立、牟钟鉴、张立文、郭齐勇、李宗桂、景海峰、罗义俊、蒋庆等二十多人;台湾方面有牟宗三、蔡仁厚、黄振华、王邦雄、曾昭旭、龚鹏程、袁保新、高柏园、杨祖汉、林安梧、林镇国等二十多人;香港方面有劳思光、刘述先、李杜、陈特、信广来、李瑞全等出席此次盛会。还有唐端正、陈荣灼等,好像端正先生已离开香港到加拿大了,特地回港协力霍先生办会。唐君毅先生的胞妹致中女士也出席了会议。这里我只是凭记忆罗列了一些与合者,或许有不准确处。近年,我与海峰兄、宗桂兄、安梧兄等曾分别议论过,为纪念这次会议30 周年,我们是否考虑再聚首。不想当年的主事者霍先生离开了我们,顿失依凭处。

 

自1988 年之后,霍先生与我相互邀请,共同出席过一些旨在弘场中国文化的学术活动。

  

  

 

1993年摄于归元禅寺

 

1993 年5 月,我邀请霍韬晦先生来武大讲学,我陪他拜访了萧萐父、李德永、唐明邦老师,还陪他到归元寺拜访了昌明大和尚。

 

1994 年12 月,霍韬晦先生邀请唐明邦老师与我到香港法住机构,我们一同出席了霍先生与傅伟勋先生共同主持的「佛教的现代挑战」国际会议。唐亦男教授等也参加了会议。这是我与傅伟勋先生最后一次见面。

 

2004 年6 月,我与我校哲学学院同仁一行数人访问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等哲学机构。应霍先生邀请,我们也访问了法住文化书院,观摩、学习。

 

2005 年9 月,我筹办、主持的「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敝校武汉大学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六个国家及我国两岸三地的140 位学者。我邀请霍先生谈谈他所开创的儒学事业,他在大会上作了《我的儒学道路》的主题报告。他与他的学生多人参会,李锦招发表了《从霍韬晦先生的书生事业看中国文化再生之转机》。这两文都收入了会议论文集,即《人文论丛》2006 年卷。

 

2007 年6 月,由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与武汉大学等单位主办的第15 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敝校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十四个国家及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的学者共220 位学人。这是该学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双年年会。当时我作为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 )会长和大会主席及筹备委员会召集人,与同仁一道筹备、主持了此次会议。我邀请霍先生及其团队法住文化书院的同仁袁尚华等出席了这次盛会,他们组织了专场。

 

2009 年11 月,霍先生邀请我等赴广东肇庆出席了由香港东方人文学院及香港法住文化书院主办、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我为主任)等单位协办的「『百年儒学』学术研讨会」,我在会上作了主题演讲:《百年儒学感言》。

 

2014 年9 月,新加坡南洋孔教会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同仁在新加坡富丽华河畔酒店举办「儒学与国际华人社会国际儒学研讨会」,霍先生率团队出席并发表高论,我在大会上发表了论文《论儒学的现代转化——兼谈大众儒学的复兴》。

 

霍先生与我的学术交往尚不只以上数端,我们之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霍先生的学术贡献很大,特别是在佛学和儒学的现代化方面。

 

佛教作为世界诸精神资源中之一种宝贵资源,面对现代挑战,必有应对之法。现代需要佛教。不仅佛教面临现代的挑战,而且现代也面对着包括佛教在内的人类久远以来的各种道德、宗教及一切文化资源的挑战。无论就人的精神安立、终极关怀的层面来说,还是从社会世俗文明的层面来说,人类必将更加需要借助与光大佛教的精神解脱之道,借助与光大禅之「平常心」,及对「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的治疗。人总需要一种终极的信念、信仰之支撑,这是任何金元或权力拜物教都无法取代的。

 

正如霍韬晦教授一再指出的,西方化与现代化的负面日益显露,其单面性与平面化的弊端将愈来愈被人类所了解。因此,重新体验儒释道的精神价值,创造性地加以转化,使之作为当代社会生活参与者的重要精神资源,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佛教可以开悟我们的心灵,解脱种种功利的系缚,自识真我,重建人的意义世界,再建崇高和理想人格。

 

佛教需要现代。要更好地「化现代」,佛教自身也必须「现代化」,一方面必须保持佛法及佛教徒的超凡性,提高其素质;另一方面又必须改革自身,更多地注重其入世性。圣俗关系在各国佛教的发展中是一个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问题,因为时代在变。但「变而不失其常」,如无所守,无所常,就不会有佛教的继续存在;如无所革,无所变,也不会有佛教的继续存在。儒家、道家、道教也概莫能外。佛教向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方面的渗入,其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包括企业管理) 的各种方式,都值得借镜。我们今天讨论「人间佛教」的问题,实际上已超越太虚法师甚远。

 

傅伟勋教授曾指出,香港法住学会是居土佛教在当代的典范。就佛教之「化现代」与「现代化」之契合而言,法住确实作出了可贵的尝试。法住所担当的文化使命,即是在现代重释儒释道之精华,使之回到民间、回到现代。一方面佛教需要改革,另一方面改革需要佛教,这就是法住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霍先生提出「如实观研究法」,以「如实观」观念为主线,建立新的佛教诠释系统。他建立「现代佛学」,提出「生命佛学」,突破当代西方、日本佛教学者的知识佛学,使佛教智慧回归生命,在实践方面,则倡导「自在禅」及「初心禅」。                 

 

在霍韬晦先生带领下,法住文化事业走过了三十多年的路程。

 

法住事业辉煌,有目共睹。霍先生与同仁以大愿力创办法住机构、书院、学校、山庄、书屋、出版社、杂志,以及中医专业学院,提倡生命教育,创设「喜耀生命」课程及「喜耀教育文化基金」,支持国内教育事业,创建喜耀粤西学校,创办新加坡喜耀文化学会,建设抱绿山庄,召开了九届国际会议,又设立法住文化中心与东方人文学院。他的事业发展到新加坡等地。霍先生是一位事业家,法住辉煌的事业是霍先生坚持儒家文化理想,团结同仁的结晶,其中尤其展示了霍先生领袖群伦的魅力、管理智慧与做事的能力!

 

霍先生在佛禅研究、儒学研究及生命佛学、生命儒学的创造性开拓方面,在重新诠释包括《周易》《论语》《老子》等中国儒释道经典方面,尤其在对西方及现代文化评论方面有什多创慧,提出并论证了新理想主义、新人文主义及优质民主的观念,这对克服当下西化的困境,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霍先生是一位当代思想家,他的哲思有助于当代人的心灵健康,有功于当代文化建设与文明对话!他的讲学内容广泛,除回应时代、人生与社会问题之外,他努力批评工具理性、消费主义、功利导向、权利文化、平面思维等。他著作等身,其著作活化了古今中外经典与著名思想家的智慧,运用于当世,打动老百姓的心灵,为百姓找到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个人与社群的结合点,找到自家的内在宝藏!

 

霍先生提出「生命儒学」,与思辨进路、建构体系的知识儒学不同,使儒学回归生命,直承孔子之教。他提出「生命成长」的体会方法论,打破西方的主客观二元对立,倡导自知、自证。他是在民间推广生命教育、文化教育、性情教育的教育家,在教育理论、现代企业管理与领袖学方面也有重大成就!他创办的喜耀生命的教育,摒弃学院式教法,透过小班与个体方式的活动、反思、启发来进行,让学员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障碍,或帮助他们打开心理、思想上的心结。他综合孔子的因材施教和佛教禅师的棒喝对应,回归生命,解决学员生活、感情、思想上的困惑。

 

霍先生1999 年即与广东罗定市合作,开办喜耀粤西学校,由小学发展到中学,办得很成功。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是生动活泼的、适合不同学龄孩子的人性的教育,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价值观、做人做事底线与终极信仰的教育,而这对于国家民族的长久利益,对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社会的公民底线伦理与伦理共识的建构,意义十分重大。做什么人,培养什么人,是根本。我们愿洁身自好,坚持做人的底线,并用心去做好人性、心性、性情的教育。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价值来美政美俗、养心养性是历史上儒家教育的传统,值得我们借鉴,将其用于今天公民社会之公民道德的建设。

 

我们要进一步在民间推动和重整儒学,积极推动传统的人文教育,尽心尽力把儒学基本价值的温习与陶冶,终极信念与理想境界的追求,逐步推进到小、中、大学的教育中,以影响更多的后人。我们要动心忍性,以扎实的工夫,来担当起这一重大责任,承继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前辈和霍韬晦先生的志业而奋力前进!

 

霍韬晦先生知其不可而为之,他的底色是儒家的,同时他贯通儒佛,是谓通人。他是一位很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学者与社会活动家,他很有活力,做事很投入,他超迈前贤,把梁漱溟、唐君毅的精神发扬光大,创造了生命儒学与生命佛学。他与他开创的文化事业不朽!

 

永远怀念我尊敬的良师益友霍韬晦先生!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