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漫远】书院之道 未坠于地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1-28 21:29:15
标签:书院、传统文化

书院之道 未坠于地

作者:黄漫远(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来源:光明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月二十日癸亥

         耶稣20181127

 

 

中国传统书院,新生于唐朝、五代时期,改废于晚清,在千年风雨中始终承担着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是传统社会研习学术的机构、传播知识的基地、实施教化的堡垒,更是中国传统读书人文化的乐土、精神的依归。晚清书院改废、新的教育体系和模式的建立,一度使得书院淡出于国人视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在对历史和传统的反思中,重拾对传统书院教育模式以及其所承载的人文精神的关注,这是书院精神传承千年的回响,也是书院之道绵延不绝,从未坠于地的表现。

 


 

书院之称,始见于唐代,而书院教育则开始于五代时期。书院创建之初,“非士子肄业之所”,亦不存在祭祀功能,仅具备藏书、修书的功能。及至五代,江州(今江西)义门陈氏家族的教育机构东佳书堂的设立,被认为是最早有教育教学属性的书院之始。至此,传统书院三大功能方才齐备。虽然千年来,书院内部功能并非一成不变,其间存在以学术研习功能为主的宋代书院,以政治批评功能为主的明代书院,至晚清又出现了传播新学西学的新式书院,但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始终稳定。书院之道,即为书院学人围绕这三大功能形成并传承的对传统文化、家国民族的情怀和精神守望,这也是传统书院传续千年而弦歌不绝的原因,也是传统书院之于现代教育最有价值的地方。

 

书院之道,首先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情怀上。中国传统书院始终奉行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无论是教学、藏书还是祭祀活动,都始终将儒家精神的传承作为宗旨依归。书院在其千年的历史上,形态多样,规模有异。既有如岳麓书院般,传承千载的著名书院;亦有存废皆无人知晓的无名书院,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以传承儒家道统、学统为己任。书院教师和生徒,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他们以书院讲坛为支点,以教学、藏书和祭祀活动为支撑,构建起传统书院最有意义的价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书院之道,还体现在对家国民族的精神守望上。我国书院史学界著名学者李才栋先生认为:“书院教育解决的是生命安顿的基本问题,是中国近古以来教育史的精华。”自唐、五代以来,书院就一直是传统读书人身体和思想的依归。书院学人置身书院之中,安身立命,精研学术,传导弘业,闲时优游山水,质疑问难。共同的信仰、相似的价值观,构成了书院学人的集体认同和绵绵情怀,这既体现在盛世太平时的颂歌之中,也体现在家国民族危亡时的共抗艰难之际。

 

书院之道,亦体现在“以人为本”的育人宗旨和价值选择中。毋庸讳言,传统书院的教学方式无法完全适应现代知识的大规模传授模式,教学效率不高,缺乏现代教育精神。但不可否认,传统书院人数不多的较小规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关注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的课程设置,都是其最有生命力之所在。虽然中国传统社会奉行“师道尊严”,但师生共宿一院,给这冰冷的规制中注入了脉脉温情。书院教师基于对生徒学问、人品的长期了解,开展因材施教,将对个体的德行、学术乃至生命的深切关注注入平日的朝夕相处间。与此同时,书院课程设置重视生徒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发展,体现在举业课程和学术课程整合范式,指向的是应举能力和治学能力的提高。可以说,“以人为本”是对书院之道最好的解读和诠释。

 

古来书院,多为大儒过化之地,流风所及,四方学子景从而至,成为传统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书院因著名学人讲学其间而闻名遐迩,学人因置身书院,以己身之学养和人格魅力,构筑起绵延传承的书院之道,这是传统书院最为珍贵的人文图景。书院历史悠久,历经千载而弦歌不绝,至今仍有回响。可以说,书院教育形式虽已远去,但书院之道,从未坠于地。

 

责任编辑:刘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