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相龙】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9-08 21:30:09
标签:师之所存、道之所存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作者:蔡相龙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八月初八日丙午

          耶稣2019年9月6日

 

 

 

 

 

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不耻下问,虚心学习,曾向老子问礼(上图),向师襄学琴(下图)。

 

一代大儒韩愈曾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由古人祭祀“天地君亲师”,便可看出师者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师者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是学生道德精神的培育者。下面,笔者便从历史的海洋中采撷几朵关于师生情深的浪花,每一朵细细看去,都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动人的光彩。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不止源于他渊博的学问,还因他打破了“学在王官”的局面,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让教育惠及到普通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述而不作,后形成了记录他与弟子之间言行的《论语》,成为“五经”之一。

 

孔子擅长因材施教,子路向他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要立刻去做么?”孔子慢条斯理道:“总要问一下父兄的意见吧?”另一个学生冉有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鼓励道:“对,应该马上实行。”又有一个学生公西华很不解,问孔子为何面对同一个问题,答案却不一样呢?孔子笑答:“冉有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劝他要果断,而子路做事鲁莽争强,所以我才劝他要三思啊。”

 

孔子注重以自己的行为感化学生,他教育有治国抱负的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最为欣赏的弟子是颜回,他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品格:“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曾说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于谁可为师,孔子认为人皆可师,要不耻下问,虚心好学,他就曾向老子问礼。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从正反两面来鉴照与反省。孔子这样简练而深邃的论述还有很多很多,他用他的大智慧,深刻影响了后世每一个中国人。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尊重老师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曾有张良、魏昭拜师的故事传为佳话,而最为著名的,当数程门立雪的典故。

 

杨时考中进士后,有心钻研学问,朝廷授官,他也没有赴任,便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深入研习理学。后来,他到外地任职。杨时三十三岁时,听说老师病逝,悲痛万分,设灵位哭祭老师,洒泪写下祭文和哀辞,直陈自身“伏纸摧咽,言不伦次”之状,充满怀思,感人至深。

 

四十一岁时,已经对理学很有造诣的杨时仍谦虚谨慎、求学心切,又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争论不下,于是一起到老师程颐家求教。正值寒冬,铅云悬顶,朔风割面,当来到程颐家时,恰逢老师在炉边坐睡,杨时二人不敢惊扰,就立在门外静候。这时雪花纷飞,天地一色,杨时等变成了雪人也一动不动,恭敬侍立。程颐醒后,发现风雪中的杨时,脚边已雪深一尺了,忙迎入屋中,师生共同探讨各自参悟的学说之奥妙,互有问答,其乐何极。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与老师苏轼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一生悲喜相通,荣辱与共。两人本是以诗文神交,黄庭坚寄诗表达对苏轼的仰慕,此时的苏轼名满四海,但因赏识黄庭坚,作文《答黄鲁直》,不吝称其“如精金美玉”,从此两人惺惺相惜。

 

一年后,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黄庭坚虽与苏轼未曾谋面,但因与其酬唱来往,被处以罚俸,而黄庭坚无怨无悔。直至七年后,黄庭坚与苏轼才初次相逢,开始了过从甚密的岁月。苏轼举荐过黄庭坚,黄庭坚又因苏轼贬谪而命运坎坷,但人生得此良师良友足矣,黄庭坚晚年悬老师画像于室中,“衣冠荐香,肃揖甚敬”,执弟子之礼甚恭。

 

苏轼去世四年后,黄庭坚也追随泉下。多年过去,后人编定其诗文集,将他写给苏轼的第一首诗放在了最前面,这诗不一定是写得最好的,却因背后的故事,已化作一段让人回味的纪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者,在保持廉洁自守的风骨同时,还要对学生及时提醒纠偏,把稳做人做事的方向。

 

明朝工部尚书刘麟一生清正刚直,在早年任绍兴知府时,因不肯私谢宦官刘谨,被刘谨怀恨在心,将其罢职为民。退休后,他喜欢楼居,但因家贫盖不起,就悬篮舆于梁上,让自己曲卧其中,悠悠哉自得其乐,还美其名曰“神楼”。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官员奢靡之风甚重,终日因饮食问题苛求下属,让大家见了他都很惧怕。刘麟道:“这是我门下的学生,我有义务教他道理啊。”于是,唤他来家中吃饭,这人早早到来,刘麟对他说:“本来想以宴席款待你,又恐妨碍你的公务,就请你在家吃饭吧,但你师母又不在家,没人烧菜,咱们简单点,你能吃吗?”学生岂敢违背老师的安排,结果,过了中午,饭菜还迟迟不上,学生饿得前心贴后背。看火候差不多了,刘麟才拿来一些粗米饭、淡豆腐,学生顾不得许多,连吃三碗。这时,刘麟又摆上佳肴美酒,劝他再食,学生连说:“吃饱了,吃不下了。”刘麟意味深长道:“饥了想吃,饱了无味,看来你挑剔饮食精粗没必要嘛。”学生很是惭愧,明白老师又给他上了一课。

 

 

何为师?师为道。在明末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一对师生上演了悲壮的一幕。左佥都御史左光斗为弹劾魏忠贤而含冤下狱,受尽酷刑,他的弟子史可法入狱探望,看到老师血肉模糊,筋骨尽脱,不禁失声痛哭。左光斗怕连累弟子,连连斥道:“这不是你来的地方,快走!”见史可法留恋不去,又怒道:“我已老了,死便死了,你如此轻率,以后国事谁来支撑?”说着,挣扎起来做出驱逐状。这一场景深深震撼了史可法,他一步一回头离去,没多久,左光斗遇害。

 

多年后,史可法率军守御,置生死于度外,只因他时刻牢记着老师的嘱托。史可法坚持与士兵共同守夜,若抖振盔甲,能听得冰霜迸落之声,有下属劝他休息,他却说:“假如我去睡觉,刚好这个时候敌兵来犯,国家受到损害,那我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我的老师。”

 

忠烈的生命因支大厦于将颓、挽狂澜于既倒而永垂不朽,史可法无愧自己的老师,这是一种师生之间至深的情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无数优秀的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挥洒着汗水,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辛勤奉献……青丝白发终偷换,幼苗渐成栋梁材。又是一年教师节即将到来,我们向师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