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骞叔】关于经典应否删节问题的我见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1-02-17 08:00:00
标签: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学校经典教育必须删节的决定,引起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集中在对经典该不该删节和谁来删节的问题上。个人以为,应否删节并非问题的核心,甚至并不重要。一方要求非删节不可,一方坚持全本诵读,看来不可调和。其实双方有着基本的共同点。可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不论对删节的态度如何,弘扬中华文化,以中华文化教育青少年,这个大目标是一致的;传统文化中有时代性的糟粕,今天继承弘扬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这一点大家也都是同意的。删节与否,并非根本原则问题,只是具体做法的问题。经典一定要全文诵读,全文照背吗?古代曾经是这样。然而近代以来已经改变了。一些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也倡导过随时随地选读,不必从头到尾全文诵读的方法;有的还对经典做过重新编排;台湾、新加坡在进行中华文化教育时,也都选编过总结的教材;近年来坊间对《论语》等经典做重新编排或节选重编的书也不少。这些都为社会各方所接受,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真正值得注意的,倒是争论中反映出来的对经典教育的一些认识问题。
    
    
    
        《三字经》、《弟子规》是经典吗?不少人以《三字经》、《弟子规》为经典,甚至以为是最重要的经典。这是不正确的。其实《三字经》、《弟子规》只是供孩子们学习用的蒙学读物;《弟子规》只是就《论语》的一章制定了一套行为规范。把它们当作经典,甚至认为经典就只是这些,反映了队中华文化和文化经典的无知,实际上是贬低了中华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经典。
    
    
    
        学国学、学经典是为了什么?争论中有不同的意见。有认为是学做人的道理,有认为是学知识的;还有位作家,现身说法,振振有词地说,读经典不能培养出作家来,以此作为反对学习经典的理由。看来,赞成的和反对的,对于为什么学习经典这个最重要的问题都还没有认识清楚。这样,各说各的,一场混战,争论能有什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首先要明确经典教育的目的。学国学,学经典,应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要方向。读经典也可收学知识,学语文的功效,但都只是“副产品”,并非主要目的。有此共识,方能在此基础上,认真探讨如何达此目的。
    
    
    
        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出发,问题之所在,是如何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或者说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区分“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不是简单地对经典做一番删节就能做到的。精华和糟粕是连结在一起,不能用挑拣分类的办法分开的。举例来说。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当然属于应大力弘扬的精华。然而,说到历史上具体的爱国英雄,妄图就年来了。比如岳飞,应不应该肯定?曾经有过争论。有人说,岳飞爱的是封建王朝,是忠于宋王朝的皇帝老子;而我们现在是要爱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岳飞的抗金,只是愚忠、奴性的表现,是糟粕,不值得学习和颂扬。如果接受这种观点,那么历史上的所有爱国英雄,都可以这样说,同样都是爱封建王朝,效忠于皇帝。也就都是糟粕,不值得肯定和继承。如果这样,那么我们民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又还在哪里?其实,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存在于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历代的仁人志士身上。而他们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他们的爱国情怀,只可能表现为忠于当时的王朝和皇帝。所以,精华通过糟粕而表现,糟粕中包含着精华;精华和糟粕就是这样地纠结在一起。如果简单用删节的办法,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删去岳飞、文天祥等的具体事迹,留下爱国主义?可是如果这样做,人们又从哪里去了解我们民族爱国主义的内容?所以,需要做认真研究、分析,简单地删节不能解决问题。
    
    
    
        由谁来做?我想应该由大家一起来做。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细致的理论学术研究,也需要广泛丰富的生活实践。这是一项有志于弘扬中华文化的人们共同的事业。党政领导、各级官员、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以至各界人士、普通公民,都“与有责焉”,也都可以有所贡献。任重而道远。现在没有哪一个人,或哪一群人,能对这个问题作出全面的回答。众人参与,会有理论、思想上的不同意见、观点,实践上的不同选择。这些不可能用行政的办法来解决,和而不同,百家争鸣,才是走向问题解决的唯一途径。
    
    
    
        “教育厅没有资格对经典进行删节。”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出自己的意见。教育厅作为教育行政机构,对经典教育发布指导性的原则,或编写指导性的教材、读物,应该说是其应尽的责任。相反,如果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经典教育不闻不问,毫无作为,那是严重的失职。既是责任,同时也是权利。也不能说教育厅无权过问,没有资格。问题在于,第一,对经典的选编取舍是否正确;第二,只宜作为指导性意见,不宜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即使选编的材料完全正确,也是如此,何况现在做不到这样。取舍是否正确恰当,也不是和不能由行政权力决定。
    
    
    
        “对经典的取舍要留给学生自己去做。”中小学生缺乏判断能力,由他们来判断选择是不现实的。也不能设想,让孩子们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都是在既不理解,也不能判断选择的状态下盲目地背诵,等到成年后再由自己作判断选择。文化发展总是一代代薪火相传,家长、教师、政府官员,所有身为长辈的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把经典取舍留给学生去做,表面上是尊重和信任学生,实际上则是推卸责任。是不负责任的意见。
    
    
    
                                                            2011年1月24日
                                                            2011年2月14日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