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贵泽】意料之外的收获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1-05-06 01:09:29
标签:《伦理学与生活》、《论语》

意料之外的收获

作者:吴贵泽

来源:“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三月十二日辛丑

          耶稣2021年4月23日

 

编者按:2021年春季学期开设的《伦理学与生活》通识选修课上,兰州交通大学杜华伟老师以儒家经典《论语》作为重要学习内容,与学生一起诵读《论语》相关篇章,一起探讨《论语》中的孝道、好学、仁义等思想,一起立志在学习经典中修身养性。结课论文是学习《伦理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孩子们在这份手写作业中记录着自己的上课经历,表达着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评价,透露着对任课教师的认可与感谢......

 

意料之外的收获

 

吴贵泽

 

我从未意料到在大学里还能再次接触到《论语》,这让我一下子精神起来。在高中学习生活中,语文老师第一次带我走进了《论语》的世界,他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时,因为学习任务繁重,仅仅将其视为老师布置的背诵任务,并未过多地深入体会。

 

 

 

走进了大学校园,一门名叫《伦理学与生活》的选修课因其“伦理”二字让我选择了它,但并未对其有过高的期望值。在我的猜测之中,也许就是有关伦理学知识的普及而已,并不会有其它精彩的内容。

 

第一堂课的来临让我意识到我错了,当出现《论语》的时候,我被震惊了,因为在我的潜意识中,《论语》已经成为了“过去时”。高中的记忆再次被拉了回来,但我所收获的却是提升了一个层次。

 

 

 

一位“古色古香”的老师让我有缘能够再次进入《论语》的世界,无论是《论语》的诵读,还是《论语》的解读,它都让我收获了很多高中曾经未能体会到的感受。

 

 

 

也许是年龄的增长,或是环境的改变,让我从更广阔的思路去理解它。虽然只有八节课的时长,但《论语》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灵深处。从功利角度看,并未感到有明显的课程收获。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论语》带给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可能会渗入到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去。

 

 

 

正如《论语》中所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沉淀,而也正是由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才会让我“文质彬彬”,拥有一种如君子般的气质,这同样也是我学习的意义所在。

 

 

 

这位老师在第一节课谈到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兴教化。”从古至今,任何一位贤能的人都在讲求先做人,后成事。在我认为,明人伦即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兴教化即为教育学生如何做事。

 

 

 

我想这门选修课的开设并非是一定要给学生灌输什么知识,它是要让学生从课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对自身进行一个修正和装饰。

 

从进入大学开始,我们已经不再是那个年少无知的少年,我们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并且很快就面临要步入社会。此时,智商已不再是唯一的权衡标准,出现了一个词“情商”,它能够让我们在未来生活得风生水起,也能让我们败得一塌糊涂。

 

 

 

在《论语》中并未出现“情商”二字,但在它的每句话中都隐隐约约透露着做人的规范和法则,这难道不就是在提醒我们情商的重要性吗?

 

步入社会后,这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但它却在大学之前的教育中被淡化了,家长、老师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习成绩,这便逐渐形成了学生们的性格缺失,难道智商可以战胜一切?不,这注定不是答案。这是一个人性化社会,如何做人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一点,情商的培养是我们必须去重视的。

 

 

 

这门课让我从《论语》中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也许就是如此。我想我们如今被网络吞噬,缺失了文化的涵养,而这门课让我们得到了机会。

 

 

 

短短的几周课让我收获颇多,从原以为的“滑水课”到留下深刻印象的选修课,这必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成效不一定会有,但它一定会在我的四年大学生活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到了课程的最后有些许不舍,但是我不得不说再见了。

 

希望能够在往后的岁月中再次遇到“您”。

 

 

 

作者简介:吴贵泽,兰州交通大学202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爱好读书、踢足球、羽毛球等。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