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之、行义】江南孔氏后裔第一村 ——西昆村研学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2-03-30 19:20:27
标签:西昆村研学

江南孔氏后裔第一村

——西昆村研学

作者:念之、行义

来源:“石庵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二月廿七日辛巳

          耶稣2022年3月29日

 

西昆

 

福鼎市西昆村的山水之间

住着一群孔子的后裔

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数百年

在西昆村中有一所德成学校

孩子们在圣贤的经典下成长

 

 

 

孔子家庙

 

一、西昆村的牌匾与门额

 

西昆村作为孔氏后裔第一村,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体现之一即是现存的许多牌匾与门额,多与孔子相关。我们甚是欣喜,把部分内容整理汇编成一首打油诗:

 

念尔祖“聿修厥德”,

承诗礼“士笃二南”。

“明经”者行不由径,

“兹益恭”“走必循墙”。

 

2

 

 


 

聿修厥德

 

出自《诗经·大雅》:“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士笃二南

 

二南:应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

 

《论语·阳货》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父子明经

 

 

 

明经

 

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行不由径:《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兹益恭

 

 

 

走必循墙

 

出自《左传》,讲述孔子先祖正考父为人恭顺谨慎,“循墙而走”也成为家族祖训。

 

《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

 

 

 

保世滋大

 

《国语·周语上》:“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附】父子明经的不可移动文物告示牌上错将“明经”写成了“明径”。径,隐泥晦暗之小道也。经,人伦天理之大道者。一字之差,寓意南辕北辙,真是唐突古人。故在打油诗中戏作为:“明经者行不由径”,望有关部门尽快整改。

 

二、念之同学研学感想

 

在得知要去德成学校和辛庄师范的同学们交流时,心里很激动。

 

星期天傍晚,第一天到德成学校。先整理行李。到了女生宿舍,有点惊讶,没想到女生宿舍住那么多人。她们的纪律特别好,回宿舍就不说话了,不由想起南山学堂的女生宿舍,有时候几个女生聊天聊到很晚,还挺怀念的。

 

 

 

星期一,是到这边的第二天。可能因为这边睡得比较早,也可能因为集体的力量,五点半起床没想象中那么困难,但是老师告诉我们的晨练走路,它的难度真是有点出乎意料。我们跟着黄明雨老师,以大约六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走在盘山公路上,这次感觉真是靠意志力走下来,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但是第二天就没跟上。第三天在心里做了一番斗争,怕自己跟不上,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跟在第三位,想着既然站在前面就一定要跟上,才发现前面不一样的风景——走得更轻松。原来同样一件事情,冲在前面和拖在后面差别会很大,希望以后做事情能够当走在前面的人。到后来的几天就都走在前面的位置跟下来了,好像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还越走越有意思,能够安安静静地走路,有时候感觉太累了就试着转移注意力,看看轻松地走在最前面的黄明雨老师,就不那么累了。在回来时短短地总结了一下晨练走路这件事,听张平老师和裴老师分享完他们骑行和摩旅的经历,觉得我们确实需要一些自我挑战,才会让自己更丰厚。

 

 

 

张平老师告诉我们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为什么在这样的自由环境里面我们反而“飞”不愿意飞了呢?

 

在第三天的晚上,在老师的“鼓励”下,才终于鼓起勇气找了那位“心仪已久”的同学。因为平常看到她就算别人在吵闹,她都是自己一人很认真地在自习,每天五点钟就起床,心里很佩服。在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她的一些心路历程,觉得有很多地方和自己很像,但或许这个过程是我们这个年龄,经历这样的学习,都要走的吧。看到她那么努力,但还是觉得做得不够,心里便觉得愧疚,觉得自己应该加把劲儿。

 

 

 

在德成学校,采访了两位老师,一位是黄明雨校长,一位是张腾万校长。因为和两位老师都是第一次见面,不了解,所以这次采访和以往不太一样,我们提前做了很多准备,采访时的感受也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这对我们的锻炼也很大,一是根据查找到的资料提出我们的问题,引起更多的思考,也了解到了别样的人生。他们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可以有这样的经历,可以这样的丰富。二是采访前也很紧张,内心对老师可以说是很敬畏,觉得距离很远,但是竟然也能采访他们,觉得很幸运。

 

 

 

冥思苦想,准备采访问题

 

我们先采访了黄校长,了解到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对死亡有所认识,有所思考了。再反观现在的自己,真是差太多。对黄校长所说“古琴、昆曲太阳春白雪”也是印象很深,他说有些学习这样比较高雅的东西的人,往往会容易“不食人间烟火”,因为自己也在学古琴,所以希望自己能将老师说的记在心里,提醒自己。

 

 

 

黄校长的工作是一位出版社的主编,这次通过了解他,也让我认识到了编辑这个职业。他告诉我们编辑这个职业常常是不容易被别人看到的,是在背后默默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他会了解一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的思潮,是时代思想的助产师,这是一个可以带动人们思想很重要的职业。黄校长说自己对出版学术性的书不是很感兴趣,他更希望自己出版的书能够对普通群众有所影响。我想,这就是他所践行的“不过于阳春白雪”。所以放到自己身上,就是觉得学习一定不能学“飘”了,要接地气,不要心高气傲。

 

 

 

我们与黄明雨老师合影留念

 

后来采访张腾万校长。发现张校长说出来的东西都很朴实,但做出来的都不简单。他发愿“在德成学校做三十年的义工”,这点就让我感到特别的敬佩,务实真的很重要。我们问到在创办德成学校是否有遇到困难和挫折,张校长的回答让我有些意外,他说没有遇到困难,因为只要不把它当做困难,它就不是困难,它只是我们正常要经历的一件事,一个过程。这样的想法现在对我来说还是挺难的,或许以后在碰到挫折的时候就想象张校长说的这句话。

 

 

 

采访后与张腾万校长合影留念

 

在采访两位老师时,都问到了耕读对我们的意义。他们都说到了感恩之心和脚踏实地,让我有所触动。之前在割稻子的时候有这样的体验,发现割稻子真的那么辛苦,我们平常的粮食真的来之不易。但是这是自己没有总结到的,想的更多的还是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黄校长还说到耕种是让我们和土地接触,和自然接触,让我们和天地有感情,这个也是自己没有总结到的,觉得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三天,在裴老师的提议下,我们当主力做了一餐饭,大概有六七十人的量。才知道做那么多人的饭是什么概念,不由想起以前南山学堂煮饭的阿姨,还有家里做茶是请到的阿姨,才知道她们的辛苦,不简单,很佩服。原来每一件看上去理所当然的事情背后,都是有人在辛勤地付出。

 

每天下午,我们都会到村子里面进行乡土调查。西昆村是个很特别的村子,它被称为“孔氏后裔第一村”,但是在村子里询问了一些村民,他们好像对村子的历史都不是很了解。

 

 

 

村中采访老人

 

介绍说张校长了解得更多,所以没有进行很详细的采访。或许其他的东西不容易看到,好像我确实也没看出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他们说从小就会教孩子一些礼节,所以在文明礼貌上面是做的很好的。但是作为孔子的后裔,好像有点少了什么东西。包括孔子研究会的会长,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好像对自己的家族也知之甚少。

 

就像老师说的,几千年过去,孔子的后裔相传至今,但是他们如果对自己的祖先都不重视了,那其他人的了解还会更多吗?

 

 

 

采访孔子研究会会长

 

一周以来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文明礼貌。

 

不管是辛庄师范的同学还是德成学校的小同学,包括那边的老师,都特别注重礼仪,学生见到老师都会鞠躬问好,老师们见到也会相互点头,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我缺少的,有些时候太过随便,要学习。感觉他们还有一个很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特别喜欢唱歌,唱得也很好听,或许就像端木老师说的,因为他们常常在山水间,所以能有这样的热爱音乐的心灵。

 

像张平老师说的,因为保留着身上的灵气,所以写诗能学地很快。在临时起意回书院时,我和行义分别送出了五张贺卡,好像同学都很惊喜,他们也唱了一首侗族歌《小山羊》送给我们。

 

通过这次的交流,发现我们也有很多可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像礼节上,我们是比较缺少的,要学习他们老师同学相互见到都会问好。他们对音乐的感觉也让我很受触动,在他们身边,听他们唱歌,自己也会变得快乐起来,发现音乐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好像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虽然没有和很多同学有交流,但最后有这样的告别,有点回味无穷。下次再有这样的机会,希望自己能够大胆一点,结识更多的朋友,和他们有更多的交流。

 

三、行义同学研学感想

 

晨练

 

跟着黄老师每天走山路实在是让我挺煎熬的,刚开始觉得还可以,但是到了后面就觉得有些厌烦了,觉得天天都是一直走实在是有点无聊,很多时候是想放弃但是有有些碍于面子,不得不撑下来。我认为吧,虽然动机不一定正确,但是至少让我坚持下来了嘛。但是如果是我长期住那里的话每天都要去晨练,有偶尔会有同学没有到,那个时候我估计就会坚持不下来了。很佩服黄明雨老师那么大的年纪了,带着我们这群年轻人走山路,一点也不含糊的。

 

 

 

主课

 

第一天上课也许是因为不太习惯的原因吧,会犯困,也抓不住重点,觉得自己有一点“偏听”了。一马老师的课一般就会认真听,而黄老师之前没有接触过所以就,没有那么上心。这一点其实是很需要注意的,不然会错过许多好老师,错过许多学习的机会,不过好在后面几节课做到前面认真许多,觉得的确是受益匪浅,发现在很多地方黄老师和一马老师的观点是非常契合的,每当那个时候就会很激动“哎,这个一马老师也讲过”。

 

 

 

音乐

 

同学们唱歌都很好听,而且他们很敢唱啊,对于这一点我是很佩服的,反正我绝对不会轻易在有人在旁边的情况下唱歌,但是他们很放得开,我觉得他们是非常自信的。对自己自信,不怕暴露自己的问题,这是我十分需要学习的。

 

 

 

同学们在溪边练习侗族大歌

 

与同学老师们的交往

 

本以为辛庄师范的同学们应该是也和体制差不多的,但是我接触后能感受到,他们没有什么杂质,而且非常真诚。

 

人不可貌相,我常常会想当然的认为对方是怎样的,因此而错过许多学习的机会。

 

 

 

要不是老师们逼一把我,我可能很难会和别人主动的交流,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也有自己的思考,会大大方方地与我们交流,不至于遇到冷场的情况,也对我们都很善良,在亭子里写作业时常常会遇到来练习乐器的同学,和他们聊聊天,吹着晚风,我很喜欢那种惬意的感觉,甚至还有同学叫“振涵哥”,当时真的是受宠若惊,都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在学校里真的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那么多同学,大家都是见到老师就会九十度鞠躬问好,路上碰到也都会问好,这种氛围是让人会不由的就互相尊重互相问好了,而我们在书院也许是太熟悉了所以会习焉不察。

 

 

 

采访

 

主要采访了黄明雨老师和张校长,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有收获到了许多东西,也发现一些与我个人的认知不同的东西,会很新奇的态度去对待他“哎,原来有人会这么理解”或者是一些问题我自己会疑惑,但是从他们的身上能得到答案。

 

 

 

采访黄明雨老师

 

发现采访比想象之中要难得多,要做很多的准备,冥思苦想那些采访的问题,但是又不少都派不上用场,那是就会有些挫败感,但是当许多自己的问题得到对方的解答时就会豁然开朗。

 

张校长和黄老师有一个共同点让我十分佩服,二人都是十分谦虚,张校长谈起自己做的事时非常理所当然的说:“这个学校不是我办起来的,我有什么能耐,是在大家的手底下学校才有今天的样子”

 

 

 

做饭

 

星期三做一次大锅饭,本来是没有这个打算的,还是在裴老师的疯狂暗示下,我们才接下了这个活,这件事情并不是我们主动去做的,还是因为老师的要求下才做了这件事,缺少了一种主动性,以后不知道还会不会像这样给自己找事情做。

 

做大锅饭比想象中难的多了,一顿饭做下来真的很花时间,累个半死,饭后还要做卫生,突然觉得学堂做饭的阿姨真的很不容易,每天都要准备我们那么多人的饭菜,日复一日,许多习以为常的事情真的没有自己做过就不知道有多辛苦。

 

 

 

研学

 

其实吧我们这次研学任务并不是很重,主要都是走访一下老房子、古迹,这边的许多房子都有修复,并且尽量还原了以前的样子,这倒是之前村子里所没有的。

 

还有一个挺遗憾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孔子后裔的聚居地,我们却没有看到很多文化气息,所以没有抓住这个重点,而是对着古建筑投入了更多心思,其实因为那是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就会乐意去做,但是采访啊之类的,就没有带着那么大的动力与好奇了。

 

 

 

村中走访

 

研学期间采访了孔子协会的会长,他对孔子的文化并没有很多的了解与体会,但是有一点让我很佩服的地方,就是当人人都不愿意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主动的承担了这份责任,他说:“如果你也不做我也不做,大家都不做,那么这件事到了我们的后代就断掉了”那别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也许我也不会去做吧。

 

很久没有和那么多同龄人一起生活了,这次的研学一下子发现了我们他们之间的许多不同,在研学过程中也发现许多之前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缺点,在做事情中都暴露了出来,一趟下来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因为疫情原因提前离开了西昆村,有些可惜,但是同时也期待着下一次的出发。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