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时】古文字阐释了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2-04-28 20:38:33
标签:中国文化、古文字

古文字阐释了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

作者:冯时

来源:《中国古文字学概论》序言

 

尽管我们所说的古文字主要是指秦以前先民使用的古体汉字,然而从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考察,由于在文字初创的新石器时代尚未形成一统的格局,而呈现为夷夏东西的形势,因此,我们所理解的古文字本应包括与古体汉字同时代甚至更早的民族古文字。这种文字起源的多源特点,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文字学时必须具有的观念。

 

古文字的书契载体多种多样。史前先民可以将其刻写在龟甲或陶器、石器之上;商周时代已有典册,同时人们在甲骨、青铜器、石器、陶器上铸刻或书写文字仍然很普遍;战国时代的简牍、帛书、石刻、盟书、玺印、封泥、钱币、陶器等文字资料数量巨大,文字的用途也已非常广泛。因此,作为中国文化独有的符号体系,古文字材料所积累的史料相当丰富,这无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将文明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内涵的知识体系,其形成的标志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人类得以规划空间和时间的天文学体系的建立,其二则是用于人神沟通媒介的文字的创造。天文与文字不仅是中华文明之渊薮,也是古代先民智慧之渊薮。

 

文字之重要性首先就表现在其所具有的宗教与神权意义,同时作为经义之本,王政之始,更是政治与文化彰著的基础。因此,古文字事实上从本质上阐释了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于古今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有关问题,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分析理解。

 

第一,文字的创造是文明诞生的标志。

 

文字的创造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所定义的“文明”首先就是人的文明,有了文明的个体,才可能形成文明的群体,并最终建立起文明的社会。所以中华文明的本质乃在于道德体系、知识体系与礼仪制度的建立,而文字的作用本在服务于人神的沟通,这意味着文字作为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文明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当然也是文明社会建立的重要标志。

 

第二,文字是中华文明传承及多元一体文化特征的物证。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数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一事实的重要物证就是文字的传承不绝。汉字作为原生文字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更重要的则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考古学证据显示,不仅汉字已经有了四千多年的历史,而且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彝族古文字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这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文字不仅是中华文明传承不绝最重要的物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自古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特征的重要物证。

 

第三,古文字具有直接史料的独特价值。

 

古文字作为直出先民之手的直接史料,对于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对探究考古遗存,辨识文化性质,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殷墟文化性质的证认即因有甲骨文的发现,从而证明商王朝存在这一不可动摇的事实。西周封建制度的确认乃因有各诸侯国具铭青铜器的出土,从而构建起西周王朝的天下格局。同样的道理,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王朝——夏朝——存灭的事实也将最终通过夏文字的发现和释读得到解决,考古工作已经展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线索。事实上对于重建上古文明的信史系统,古文字材料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第四,文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中国文化以格物致知为其认识论,以天人合一为其宇宙观,而文字的创造无不是这一独特认识论与宇宙观的体现。显然,欲从根本上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从对古文字的学习开始。文字承载着文化,成为我们解读己身文明的有益钥匙。一字是为一词,一词必成一义。这种母语文训诂所建构的中国文化独有的概念体系清晰而明确,奠定了中国文化的诠释基础。因此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通过对文字,特别是古文字的学习,不由小学而究经学、史学乃至其他传统学术,就不可能钩深索隐,揭示真相。

 

第五,文字是重建社会文明和文化认同的基础。

 

中国文字古今一脉,古文字作为今文字之祖,所以学习古文字事实上是明晓中国文化的根本保证。文化的传承关键就在于文字的传承,文字得以正读,文明才可能正读。今文字是从古文字中走来,一旦我们割断了联络历史的文脉,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并不是民族的消亡才会导致文明的失落,国人丧失了对己身文明的记忆与传承,文明的失落就已经开始了。重拾己身文明,使国人认同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认同别人的文化,已成为关乎民族存亡的紧迫问题,这一工作必须首先从重拾我们的文字开始。

 

正读文字的意义即在于正读文明,因此,汉字的学习并不能是简单的符号记忆,而必须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纳入其中,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独特价值。文字承载着文化,只有通晓文字,才能理清中华文明的文脉。以历史为鉴,以文字为师,这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不二法门。

 

古文字的学习是重要的,然而如何才能学好自己的文字,其中的宜忌得失必须明确。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体系,无论据形释义,还是因声求义,都表现出学习汉字自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绝不是仅凭拼音注读就可以学懂领悟的。传统以六书理论为学习汉字的重要方法,这当然也是学习古文字必须具备的知识。

 

古文字学既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也属于广义的历史科学,这意味着史料问题乃是这一学科的基本问题。然而笔端的记录永远都不及考古学家手铲的速度,中国考古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令人于新材料目不暇接。本书的撰写至今已逾十年,2010年书稿杀青后,又有不少新的古文字资料陆续发表,故在排印校对期间,尽量于新资料有所补充,力求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史料框架。但新材料是补充不完的,十年间的异闻新知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或丰富着人们的固有认识。读者如欲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可以参考相关的发掘与研究成果,或者根据书中提供的线索,按图索骥,解决自己在史料方面的需求。至于书中所列参考文献,多为初版,有些或因时间过久而不易寻找,读者则可参考后出的再版本或修订本,以利学习。

 

作者简介

 

冯时,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学与天文考古学,旁治商周考古学、先秦史、天文年代学、历史文献学、民族古文字学、古代思想史和科技史。开创性地建立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揭示中国文字起源夷夏两源史事。出版学术著作12部,发表论文260余篇,主编《金文文献集成》。主要代表作有《天文考古学》《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等。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