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淡】孔子博物馆藏历代衍圣公袭爵档案述略

栏目:观察总览
发布时间:2023-03-18 13:55:52
标签:孔子博物馆藏

孔子博物馆藏历代衍圣公袭爵档案述略

作者:谭淡

来源:《文物天地》2023年2月刊

 

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全称“孔子世家文书档案”,是孔氏家族在各项政治、经济及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私家档案。现存档案自明嘉靖十三年(1534)始,至1948年7月止,历时4百余年,约30万件,按照档案内容进行分类,包括袭封、宗族、属员、刑讼、租税、林庙管理、祀典、朝廷政治、财务、文书12大类;按照档案所属历史时期可分为:明代档案、清代档案、民国档案(民国档案按照政权变更又分为四个部分)。既有历代衍圣公与朝廷及各级官员的往来公文,也有孔府内各厅房书写的公务文书,记录孔氏家族日常生活的档案账册等,公私兼备,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族等层面。而袭爵类档案在《孔府档案》中具有特殊意义,为衍圣公府安享尊荣之始,因而居于袭封类档案之首。

 

孔子嫡裔袭爵沿革

 

历代王朝为维护和巩固王权统治,不断对孔子追谥加封。第9087卷《顺治元年恩例》载:“先圣为万世道统之宗,礼当崇祀,昭朝廷尊师至意。”与此同时,历朝对孔氏嫡裔也封官赐爵,孔子后裔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备受优待,衍圣公府的社会地位日见其高。

 

孔子嫡孙获赐官爵始于西汉,以后代有加封,初为褒成侯,继而宗圣侯、奉圣侯、崇圣侯、恭圣侯、邹国公、绍圣侯、文宣公,直至宋代改封世袭衍圣公,并敕建衙署宅邸,拨给食邑佃户,扶持其宗族发展,此制延续至民国,可谓因职封爵,以承圣绪。衍圣公的职责为依时奉祀、护卫林庙,宋以后增加了管理孔氏族人和先贤先儒后裔等内容。

 

《孔府档案》第63卷《清历代衍圣公袭爵上任仪注单》载:

 

“汉封为奉祀君,又改封褒成侯,又改袭封关内侯,又改袭褒亭侯[按:清钱大昕撰《十驾斋养新录》卷19:《褒成侯未尝徙封》一文,对褒成侯未尝改袭褒亭侯一案已做考证],食邑八百户,至二千户,晋封奉圣亭侯,加封食邑二千户,南宋改封崇圣侯,食邑一千户,魏封崇圣大夫,有爵于南朝者,封奉圣亭侯,加封食邑一千户,北齐改封恭圣侯,周封邹国公,唐封褒圣侯,赐敕书,又进封文宣公,许兼外官,改食,实封一百户,至宋始封衍圣公,金复授承直郎,袭封衍圣公,元授嘉议大夫,仍封衍圣公,给印,前明洪武间,仍衍圣公给银印,开设袭封衙门,给衍圣公诰命……”

 

孔子嫡裔袭封衍圣公,历宋、金、元、明、清,并延续至民国,1935年始改称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给特任官待遇。“衍圣公”封号沿袭880年,孔氏嫡裔为中国历时最久之贵族世家。

 

袭爵类档案目录

 

在馆藏《孔府档案》中,有数十卷记载孔氏子孙袭爵受封,设置孔氏职官、家学庙学职官、圣贤先贤奉祀、名宦乡儒奉祀等卷宗,反映出宗法制政权对孔子及其他儒家先贤后裔优礼有加。其中,袭爵类档案记载了历代衍圣公承袭爵位的详细信息,是为此类档案的重点。

 

袭爵类档案(纸质档案),现存24卷,其中,清代23卷,民国1卷。馆藏丝织品诏令类档案,明代有3件,均为织锦诰封;明代纸质档案无直接相关内容,散见于明清各袭封大类档案记录中。

 

档案卷号、题名列于下:

 

(一)《孔府档案》袭爵类

 

63卷清历代衍圣公袭爵上任仪注单;

64卷清吏部文选司失慎档案被焚补报孔氏历朝锡爵设官案簿,雍正七至八年(1729~1730);

65卷清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袭爵奏疏抄档,清顺治五至七年(1648~1650);

66卷清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袭爵抄档,清康熙六至七年(1667~1668);

67卷清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袭爵案簿,清雍正元至八年(1723~1730);

68卷清七十代衍圣公孔广棨袭爵奏稿抄档,清雍正九年(1731);

69卷清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袭爵案簿,清乾隆八年(1743);

70卷清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袭爵奏稿抄档(一),清乾隆四十七至四十八年(1782~1783);

71卷清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袭爵奏稿抄档(二),清乾隆四十七至四十八年(1782~1783);

72卷清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袭爵奏稿抄档,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73卷清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生父孔宪增貤封衍圣公档,清嘉庆元年(1796);

74卷清七十四代衍圣公孔繁灏袭爵案簿,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75卷清礼部咨抄关于开复七十四代衍圣公孔繁灏革职留任处分上谕,清道光三十年(1850);

76卷清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袭爵抄奏,清同治元年至四年(1862~1865);

77卷清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袭爵奏稿,清光绪二年至五年(1876~1879);

78卷清本府暨所属四氏学奉颁改铸清汉篆文文印信,乾隆十三至三十二年(1746~1767);

79-81卷清顺治至嘉庆朝代给与衍圣公及其族人恩遇事实节略档(一至三);

82卷清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加太保太傅宫衔档,顺治十四年(1657);

83卷清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加太子少师衔档,康熙十五年(1676);

84卷清关于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赏戴双眼花翎抄谕奏折,光绪二十年(1894);

6591卷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承袭世爵咨呈国务院及昭告祖庙文稿,民国九年(1920);

9087卷清顺治元年恩例。

 

(二)明代织锦诰封

 

明天启五年封六十五代孙孔胤植为袭封衍圣公,赠妻侯氏、继妻仝氏为夫人诰封,明天启五年(1625);

 

明崇祯衍圣公孔胤植本生祖父母(孔贞宁、李氏)诰封,明崇祯(1628~1644);

 

明崇祯元年衍圣公孔胤植本生父母(孔尚贤、吴氏)诰封,明崇祯元年(1628)三月。

 

袭爵类档案分析

 

馆藏袭爵类档案以文种归类,分属于诏令类文书和奏议类文书,此两类文书为明清时期最重要之公务文书。衍圣公袭爵非某一姓氏之荣誉,而是事关国体与社会安定之重要政治事件,不仅为皇帝个人意志之体现,亦是超乎国家成文法典之上的宗法专制制度之体现。通过对馆藏袭爵档案及相关史料的梳理,可直观展现历代政权对孔子嫡裔及儒教哲学体系的重视程度。

 

(一)孔子嫡孙袭封衍圣公爵位

 

孔子嫡孙爵位之承袭,一般按照传嫡的宗法制度执行。有嫡传长,无嫡传庶,嫡庶皆无,则传与血缘关系最近之同族,此为维系传统农业社会宗法体系稳定之必然策略。

 

1.孔子嫡孙始封爵位之时间

 

《孔府档案》中有相关记载,第63卷《清历代衍圣公袭爵上任仪注单》,将始封时间上推至战国时期,“封位之初,始自周朝,魏安厘王封孔子八代孙讳谦为文信君,至秦改封为鲁国文通君,汉封为奉祀君”(图一、图二)。

 

 

 

图一63卷衍圣公袭爵上任仪注单

 

 

 

图二64卷补报孔氏历朝锡爵设官案簿

 

第9087卷《顺治元年恩例》“公爵”条载:“孔子嫡孙则承大爵,自秦始皇始封孔鲋为文通君,历代封爵不一,有加无已……”,第79卷《清顺治至嘉庆朝代给与衍圣公及其族人恩遇事实节略档》(一)“公爵”条所记亦承此说。

 

[按:孔谦,字子顺,孔子八代孙,《史记·孔子世家》载:“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尝为魏相”,《汉书·孔光传》载:“穿生顺,顺为魏相”,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载:“八代谦,又名斌,字子慎”。此处似当以《史记》《汉书》为确,孔子八代孙为孔顺,字子慎。而名“谦”及被魏安釐王封为“文信君”,似为后人演绎。孔鲋,孔子九代孙,字甲,又字子鱼,《史记·孔子世家》:“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首事秦王,因其博学,被封为文通君,非为“专主孔子祀事”,孔子嫡裔承袭大爵始自孔谦、孔鲋,史料不足,须再加考证。]

 

今所公认者,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孔子嫡孙奉祀自此始。《汉书·高帝纪第一下》载:“十一月,行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祠孔子。”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载:“孔氏世嫡,自汉高帝过鲁,封九代孙腾为奉祀君始。”

 

2.袭爵记载之衍圣公

 

第310卷《东抚咨为遵旨曲阜知县仍为孔氏世职请遵行事》(二),乾隆六年(1741),“查定例,衍圣公袭封由长子承袭,五经博士由衍圣公次子承袭。又有曲阜县世职知县、四氏学教授、学录、执事等官,以及典籍、官勾、司乐之属,皆衍圣公咨送题补。”衍圣公承袭爵位的“定例”始于宋代。第64卷《清吏部文选司失慎档案被焚补报孔氏历朝锡爵设官案簿》载:雍正七年十月初一日,文选司开设科求贤科失火,共烧房屋十数间,所有档案被火烧毁。上谕:“其所烧毁档案应于号件簿内查明,行文在京各衙门、在外各省,将原卷查出造册送部,以补所失之案件。”衍圣公孔府报送有《圣门蒙历朝锡爵赐官恩例案簿》,内载:“袭封衍圣公袭公爵,按孔门《家乘》:四十七代若蒙,宋熙宁元年袭封衍圣公始;五十代摠,金大定三年赠光禄大夫始。”后有六十五至六十八代袭封衍圣公相关记载,长子、次子、三子各有承袭。

 

[按:孔宗愿,字子庄,今家谱及方志载为孔子四十六代孙,于宋宝元二年(1039)袭文宣公,至和二年(1055)改封衍圣公。(《全宋文》卷934:祖无择《论孔宗愿袭文宣公奏》(至和二年四月),内载:“臣伏见至圣文宣王四十七代孙孔宗愿袭封文宣公……”《宋朝诸臣奏议》卷91亦载祖无择奏文及刘敞等《上仁宗论孔宗愿袭文宣公》。两篇奏文均载孔宗愿为孔子四十七代孙,孔氏家谱载孔若蒙为四十七代。孔宗愿为孔若蒙之父,其二人辈分记载当有一误。宋代朝臣奏议似无误,待考。此处从家谱。]

 

按现通行孔氏嫡裔辈分,自宋朝四十六代孔宗愿至民国七十七代孔德成,衍圣公爵位传32代,40余人承袭。《孔府档案》第65卷至第77卷,第6591卷为直接相关卷宗,涉及11位衍圣公袭爵事项。为六十六至六十八代,七十至七十六代衍圣公。内中缺六十九代档案。

 

明代诰封涉及六十三代孔贞宁、六十四代孔尚贤、六十五代孔胤植3代衍圣公。

 

六十三世孙孔贞宁,字用致,衍圣公孔闻韶次子。嘉靖二十五年(1546)承袭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天启六年(1626),以孙贵(孔胤植为其孙)追赠衍圣公。葬于孔林内明墓群中部,碑刻“诰赠六十三世衍圣公一亭公墓”。[按:馆藏明代织锦诰封文末年款为崇祯,无年月,与明崇祯、清康熙本《曲阜县志》所载:“天启六年(1626)封衍圣公孔胤植本生祖父母”(孔贞宁、李氏)诰封时间、内容俱不同。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于顺治六年(1649)袭封衍圣公爵后,亦曾为其曾祖孔贞宁奏请赠衍圣公封号(见刘岩、鲁凤著《孔林的历史与今天》,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第308页),获准,于顺治六年(1649)二月为之重新立碑。此崇祯朝诰封似与崇祯元年(1628)三月孔尚贤诰封同时,其背后之因由尚待考证。]

 

六十四世孙孔尚贤,字象之,号龙宇,又号希庵,衍圣公孔贞幹之子。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卒于天启元年(1621)。嘉靖三十五年(1556)袭封衍圣公,赠太子太保。子二:孔胤椿、孔胤桂,皆早卒无子嗣,乃以从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承袭爵位。卒年79岁。

 

[按:馆藏明代织锦诰封文末年款为崇祯元年(1628)三月,与明崇祯、清康熙本《曲阜县志》所载:明天启五年(1625)衍圣公孔胤植本生父母(孔尚贤、吴氏)诰封时间、内容俱不同,亦需考证。]

 

六十九世孙孔继濩,字体和,号纯斋,早卒,清雍正十三年(1735)追赠衍圣公。第72卷《清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袭爵奏稿抄档》,六十八代之后亦为七十代,六十九代本身无档。

 

(二)衍圣公履任仪节

 

孔子嫡裔获封、袭爵衍圣公,须经过法定程序,得到权力层的认可,同时,亦得到社会之认可。而封爵之后,需按照宗法礼制履行各种礼节仪式。63卷、72卷(图三)和6591卷有载。

 

 

 

图三72卷清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袭爵奏稿抄档

 

第63卷《清历代衍圣公袭爵上任仪注单》,所记包括衍圣公袭爵封位、临雍陪祀、岁时来朝等仪式的具体内容,如接诏、进表、拜牌、按品拜位式、上任仪注、祭仪、领敕仪注等。内载:“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讷,正月朝京师,二月二日拜袭封之命,受诰大廷,百僚班列,仍敕礼官以教坊前导至太学,学官率诸生迎于成贤街,每入觐给符乘侍,班列文臣首,厚其廪饩,下及侍从。”此为明初仪注,至清代其仪式之隆重又倍之。

 

第6591卷《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承袭世爵咨呈国务院及昭告祖庙文稿》,民国九年(1920)。因改换政权,国家政局不稳,衍圣公府经济萧条,已无力承应大规模上任仪式,该卷所列虽只有昭告祖庙的祭祀仪式,但在当时仍旧是隆重奢华,因衍圣公袭爵非寻常事件,不可不称其仪轨。

 

“礼”当称“制”,为宗法社会维护王权等级尊严的重要措施。衍圣公袭爵仪制须谨遵律典,不可简省以致有损朝廷隆恩之尊宠,亦不可越制而无视等级之森严。袭爵仪注为皇权承认之特定礼仪制度,且为历朝沿袭之惯例,可昭孔子嫡裔所受非常之待遇。

 

(三)朝廷推恩

 

朝廷对孔子嫡裔的厚爱不仅突出表现在对衍圣公爵位承袭的重视,同时,对孔子裔孙及与衍圣公直接相关人员,也施行推恩制度,使之承袭各封号及官职,并专赐食邑以供祀事,赐学田以供养各书院师生。帝王追谥加封、后裔尽享祖荣,可为孔氏写照。

 

《孔府档案》中有多卷相关内容,如清历代《袭衍圣公爵孔氏嫡长子长孙钦授二品冠服档》、清历代《衍圣公次子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邹县中庸书院祀事档》《题举孔氏族人补授曲阜世职知县》档、《选补世袭六品官》档,以至太常寺博士、洙泗学录、尼山学录、舒城学录、新城学录、仪封学录等,均为孔氏后裔专设;明清科举考试,孔氏也别受恩遇,得享开恩科之特例。

 

1.衍圣公嫡裔子孙袭封

 

第310卷《东抚咨为遵旨曲阜知县仍为孔氏世职请遵行事》(二)载:“查定例,衍圣公袭封由长子承袭,五经博士由衍圣公次子承袭,太平寺博士由衍圣公二子承袭……”《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儒林四》第483卷:“明制,五经博士,孔氏南宗一,奉衢州孔子庙祀;北宗一人,奉述圣祀。”除嫡长子承袭衍圣公外,宗法王权亦照顾其余子弟,使免于争夺爵位之内耗,而各守其封授之职位,维护孔氏家族及儒教统序。

 

2.曲阜县世职知县由孔氏后裔担任

 

《清史稿》第483卷:“当唐末五季,以文宣公兼曲阜令。宋用孔氏支子,明至清初因之。”知县一职,虽为县域之长官,然而,其所辖乃至圣先师之故地,自西汉独尊儒术始,孔子及曲阜在读书人心中便成为圣域,而影响远及海外。曲阜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已经超出其制度设置本身的范围,因而,以孔氏后裔担任曲阜知县,并成为孔氏世代承袭的职位,且为王权认可,实为格外之恩赏(图四)。

 

 

 

图四80卷清顺治至嘉庆朝代给与衍圣公及其族人恩遇事实节略档(二)

 

3.薨逝入正史

 

衍圣公生前得享帝王恩宠,按照礼制要求,薨逝后得入正史儒林部分。《清史稿》卷483载:“《明史》衍圣公附儒林传后,今仿其例,并五经博士有增设者亦附焉。”在非常重视“传之久远”的传统宗法社会,得入正史,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无上荣光之事,且入于儒林,继孔氏先祖孔子遗志,儒教昌隆,蔚为大观,可激励继任之衍圣公及各袭爵子孙,维护皇权,恪守孔子祀事,以续家族之使命。

 

以上三项所述袭爵、仪注、推恩之内容,足以彰显皇权对孔氏嫡裔之恩遇,然其背后之政治考量,自西汉自民国一以贯之,实为维护统治之策略。第9087卷《顺治元年恩例》已详此说,清顺治元年九月,督察院右佥都御使方大猷具疏《平定山东十二要策事》,内第七款为“崇圣学以培人才事”,谓:“先圣孔子为万世道统之宗,本朝开国之初,一代纲常,培植于此,礼应勅官崇祀,复衍圣公并四氏学博士等之封,可卜国脉灵长、人文蔚起。迄今未见举行。兖州曲阜一带,久已归顺,况朝廷尊师乐道,与接待臣子不同,古来启运之主,尽有崇祀。”崇儒之目的,为平定山东之一策,且蕴有“一代纲常”,复之封赐,可以起国运,育人文,行教化之功用,历来如此。

 

结语

 

由于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孔子受到历代王朝的推崇。掌权者借儒学以统驭天下士子民心,圣公府仰皇权以延祀收族、安享尊荣。一方展示皇权的伟大,一方宣誓无尽的忠诚,在各种互动表演中,达到彼此的终极目的。历代衍圣公爵位承袭有其特殊性,然而衍圣公的主要职责仍为“主孔子祀事”,有尊儒褒圣的深意,而王权也通过种种措施来维护儒教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孔子及各圣贤嫡孙成为维护正统秩序的良好榜样,对其加官进爵,施行以简驭繁的文化统领,以成“国脉灵长、人文蔚起”之盛世。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