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承军 赵平略 主编《自信之源:中国历代著名思想家画像集》出版暨序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3-04-28 11:17:07
标签:中国历代著名思想家画像集、自信之源

彭承军  赵平略 主编《自信之源:中国历代著名思想家画像集》出版暨序言

 

 

 

书名:《自信之源:中国历代著名思想家画像集》

主编:彭承军  赵平略

副主编:陆永胜  刘继平

出版、发行:孔学堂书局

 

 

【简介】

 

本书主编,彭承军(贵阳学院美术学院院长)、赵平略(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院长)。副主编,陆永胜(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继平(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院长)。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选取、绘制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48位人物画像。其中,既有老子、孔子、庄子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宗立派、阐述元本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有司马迁、韩愈、柳宗元等继往开来、名垂青史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们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是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源泉。本书在版式上,呈现为一个对开页、图文并茂展示、叙述一位思想家。全书历史人物画像,均由贵阳学院美术学院的师生精心绘制;人物生平著述,则由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的师生共同搜集、整理。

 

【目录】

 

 








 

【序言】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会长)

 

在中国思想的历史演进中,群星灿烂,名家辈出,出现了众多有独特思想个性的思想家。在展示其理论意蕴的同时,又再现其人物风貌,无疑将使思想史的回溯获得更为丰富的内容。如果说,思想史的论著主要与梳理观念和义理相关,那么,思想家的画册则以展现人物风貌为实际指向。从思想与绘画的关系看,绘画作为艺术,更多地与形象思维相关,而思想则侧重于理论思维。二者在理解和把握人与世界方面,似乎表现为不同的趋向,但就思想史的回溯而言,通过这两种不同的把握方式,能赋予思想史本身以更为丰满的形态。可以说,二者的结合,能使思想的义理与人物的形象相得益彰。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思想的形态可以区分为思想的类型与思想的个案或具体系统。就体系本身而言,思想的类型主要是体现了一种理论系统中主导性的宗旨,以及这一宗旨与该体系中其他相关的观念、思想、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思想体系之间的关系来说,它更多地反映了不同体系之间的内在思想脉络。思想类型的上述特点,使之成为考察思想演进内在脉络的基本对象。与类型相对,个案主要是历史上已经实际发生的体系,作为具体的存在形态,它也可以用描述的方式来加以把握,并构成了以描述的方式回溯思想历史演进所依托的形态。

 

思想类型通常可按不同的标准或方式加以划分。思想史研究理论常常区分为经验论、唯理论、怀疑论等不同类型。经验论通常是指那种把感性经验作为第一原理的思想形态,如墨家注重耳目之知,认为只有以耳目之实为根据,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可以看作是早期形态的经验论,其特点表现为对感性经验的关注。与经验论相对,唯理论常常把理性看作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原理,注重逻辑的分析及逻辑演绎等方式。此外,怀疑普遍必然的知识或者怀疑感性经验等学说则常常被称为怀疑论,等等。在上述的归类中,隐含着对不同思想类型的确认。

 

除理论形态之外,我们也可以从学派的角度来区分不同的类型。以中国思想而言,在先秦时期,便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名家等之分,诸子百家的区分实际上也是一种类型的区分,这种区分通常以先秦诸子对当时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的不同看法为根据。先秦时期思想家们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天人关系、礼法关系、名实关系等。在天人关系上,儒家以仁、礼等作为关注之点,比较注重人道的原则,与儒家有所不同,道家主张“无以人灭天”,更多地突出了自然的原则,在这里便可以看到两者不同的价值原则。在礼法关系上,区别与差异更多地体现于法家和儒家之间,相对而言,儒家较为注重“礼”所体现的伦理政治体制及规范系统,主张维护礼制,法家则更强调体制的变革及法、术、势等。在以上的学派分野中,同样可以看到不同的思想类型。

 

不过,类型本身也有抽象性的特点:一种类型,同时也表现为一般的准则,作为一般的准则,它突出了思想形态中的相同特征(所谓“一”)而常常略去了思想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所谓“多”);仅仅停留在类型的层面之上,往往不足以把握思想史的全部丰富性与具体性。类型的如上特点,决定了在考察类型的同时,也应注重不同的个案。

 

比较而言,思想史中的个案更多地体现了思想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方面内容;在类型对思想的具体内容加以抽象化之前,思想的多方面内容往往以具体的方式呈现于研究者之前。从现实形态来说,类型和个案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差异,我们可以举一些历史上具体的思想史现象为例,比如,从理论形态来看,孟子的学说常常被归为理性主义的类型,因为孟子注重“心之官”,在区分“小体”和“大体”的前提之下,他往往更侧重“大体”,而所谓“大体”,则主要与理性的思维及活动相联系;在道德领域,孟子侧重于“礼”“义”的普遍规范作用,“礼”“义”有当然之则的含义,强调“礼”“义”的普遍规范作用,也隐含着以理性的规范来范导人们的言和行之意,在上述方面,我们无疑可以看到其不同于墨家等经验论的理性主义倾向。但是,这是就类型而言,如果我们进一步去分析作为个案的孟子学说,便可以注意到,孟子学说中还包含着理性主义很难涵盖的内容。例如,孟子对情感非常关注,他的“四端”说中,首先就提出“恻隐之心”,把“恻隐之心”视为仁之“端”,亦即人的道德的出发点和基础。恻隐之心与作为情感的同情心相联系,把道德的整个原则系统建立在“恻隐之心”之上,意味着对情感的关注。这一“恻隐之心”在相当意义上和后来西方哲学家休谟所说的同情心有相通之处,而休谟无论是在认识论上还是在伦理学上都被归入经验论的系统之中。这里,我们不难看到个案的复杂性:具有理性主义品格的孟子,同时在另一重意义上又表现出注重情感的经验主义倾向。因此当我们简单地用理性主义这一类型去概括他的思想时,他的思想系统中复杂、丰富的内容往往就很难真正地敞开并被把握。由此说明,仅仅使用类型分析的方式,无法具体揭示出历史上特定个案内在的、真实的品格。同样,在学派分类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特点。前面提到,在先秦思想研究中,我们常常做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和墨家等的区分,但如果我们以某个具体的思想家作为个案来研究,就可以看到这种分类的研究的局限性。以荀子而言,从分类的意义上说,我们通常把他归入儒家这一类型。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体系一般被认为分别代表了儒家在先秦两个不同的发展系统,但事实上在荀子的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和法家相通的观点。后来他的学生韩非之所以认同法家并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从思想脉络的内在联系来看,与他的老师荀子本身已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吸纳法家思想这一趋向无疑也有联系。在这里,单纯的儒家类型,显然很难涵盖作为个案的荀子思想的全部内容。从言说的方式来看,也存在相近的情形。就类型而言,可以区分为思辨地说、诗意地说、批判地说等不同形态,但是,从一个具体的个案来看,我们通常发现的是更为复杂的现象(包括不同方式相互交融的思想史现实)。比如,《老子》或《庄子》一方面具有诗意地说的趋向,庄子在某些方面可以看作是诗人、思想家,他以诗人的直觉洞见了不少思想的内在原理;《老子》五千言本身在表述上就有诗的形式,因此,在相当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诗意地言说的形态。但另一方面,二者又包含着许多批判地说的内容: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都对当时的礼、法和政治社会现实给予种种的抨击和批评。同样,它们也有一种思辨地说的倾向,如《老子》就建立了一个以“道”和“无”为第一原则的思辨系统。这样,在以上的具体个案中,思辨地说、诗意地说、批判地说是融合、交错在一起的,我们很难简单地把它们具体归结为某种单一的言说方式,这里可以再次注意到具体个案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无论是思想的类型,还是思想的个案,都需要通过不同的思想家得到体现;思想的个性特点、多样形态,更无法离开具体的思想家。思想可以展现为前面提到的各种逻辑、义理的形态,但作为思想主体或思想承担者的思想家却是有血有肉的存在,其音容笑貌,人格气象,都有形之于外的一面。在画像中,思想家既有其神,也显其形,他的个性特征,通过多样的形象得到了展现,由此,思想可能呈现的抽象性也可以被发扬光大。中国文化注重成就人格,所谓成己、成人,都关乎人格的涵养和成长。然而,对中国的思想家而言,人格的完美并非仅仅体现于内在的德性,而且要落实于德行,并形之于外或有其外在的风貌。人格追求的如上取向,也赋予形象以独特的意义。

 

在历史上,除了多样的经典诠释之外,也可以看到不少思想先贤的画像。从孔子、孟子,到朱熹、王阳明,都曾成为历代艺术家创作人物画像的对象。这些先贤的画像虽诞生于早先的时代,但每每又传诸后世。观摩历代的这些画像,使后人对以往思想家如见其人,如睹其貌,由此,思想史也不再仅仅以抽象思辨的形式呈现,而是给人以某种形神结合的亲切感。当然,如同以往的经典诠释有其时代的特点一样,历代的画像也镌刻着不同的历史印痕。从今天看,如何以更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展示前贤风貌,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贵阳学院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自信之源:中国历代著名思想家画像集》,在这方面无疑做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