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将晓 张宇谦】行夏之时 ——吁请将中国传统历法纳入国家级非遗保护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3-07-17 19:26:47
标签:中国传统历法、行夏之时

原标题:《呼吁将中国传统阴阳历法整体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加以保护和传承》

作者:徐将晓 张宇谦

来源:作者赐稿

 

中国传统阴阳历法,古称皇历、黄历、历日等。现官称为农历又称夏历、汉历、华历等。

 

下文内除引述官方文件表达的内容外,一律称作中历,亦即中国传统阴阳历法之意。

 

中历是中国自古以来便开始采用的传统阴阳历法。

 

《晋书·历志》载:“炎帝分八节而始农功,轩辕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创律吕,大挠造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斯六术,考定气象,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余,述而著之,谓之《调历》。是故历法之作由来尚矣。”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从相传的三皇五帝时期开始,我们华夏的先民们就通过天文观测,总结月亮圆缺变化,物候发生规律和斗转星移等实际的天象变化,制定了最初的中华历法,属于天文阴阳历。这部历法,一直作为中华民族自己的天时系统,延续至今。

 

《史记·历书》曰:“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

 

《尚书·尧典》载:“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根据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中历源于轩辕黄帝时期。历史上,在实际文字的记录中,至迟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内便有对中历确切的记载。特别是对于六十干支纪日的记录,可以证明中国历法的千年传承和从未中断。

 

历经“古六历”亦即《黄帝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颛顼历》时期,经过曲折的探索和发展,最终达成:“历法疏密,验于交食”的与实际天象完美吻合。中历逐步定型。

 

自汉武帝时期颁行的《太初历》版本开始,形成不再改变的中历历法基础规则和天文制历传统。根据孔夫子所提倡的:“行夏之时”的主张和学说,采用建寅为正,也就是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以正月朔日为新年元旦的历法规制。这极大的便利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所以稳定延续至今。

 

经过历代不断完善天文算法的基础数据理论,通过精细的天文观测和大地测量以及准确的数学天文计算,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中历版本,也就是通常说的《紫金历》版本。

 

中历作为我国的传统历法,是特殊的阴阳历。它以朔日定日序(每月初一日亦即日月合朔日)、以冬至所在月份建子,通过十二中气来确定月序(如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等)、辅以干支纪年、月建、纪日。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通约回归年和朔望月,同时通过设立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准确的反映季节更替和太阳视运动。

 

这使得中历中“阴”的成分和“阳”的成分形成了一个整体,是反映月相变化和季节变化集于一身的密切吻合实际天象的阴阳历法。

 

由于历史原因,中历在民间还被错误的叫成“阴历”,这是亟待纠正的。

 

中历中包含的干支纪法、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中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类似于中华传统匠作中的木作“榫卯结构”,这些是不能被单独割裂看待的。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思想是自成一体,长期稳定的,所以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使用传统的中华文明视角去诠释和理解。

 

公元2017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编制的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GB/T33661-2017》引言中写到:“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华夏文化渊源。目前不仅仍是我国正式行使的历法之一,也为海外华人普遍使用。因此农历在传承华夏文化、维系华人世界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同时,农历作为特殊的阴阳历,既能反映季节、农时和物候特征,又能体现月相变化和潮汐大小等自然现象,这使得它在日常生活、农业生产、渔业生产、防汛抗洪、航海实践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一大批精益求精的天文历算学家。从汉代落下闳到南朝何承天、祖冲之、元代郭守敬等。他们仰望星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测量,让我国的天文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华民族从仰望星空到走向星辰大海。中国空间站逐渐建立,以至展开深空探测,都离不开天文学和天文历算的严谨与正确。

 

自从民国官方改用西历后,由于种种历史因素,再加上当时的社会思潮,导致西历逐渐强势,传统中历被轻视和边缘化。

 

这导致了很多当时社会中的公众人物对于中历产生了很大的偏见。致使中历至今没有被纳入基础教育的课程中。所以中历在如今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日趋式微,甚至被大多数人从生活中遗忘。

 

在西历及其文化的逐渐强势冲击下,华夏人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中历和传统节日日趋濒临失传。

 

中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基础性内容是中国传统生活时序的时标。是当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优秀传统文化节庆习俗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岁时节日文化的灵魂核心。

 

中历历法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十分可惜的事。

 

因此,我们郑重呼吁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基础文化之一的中历历法,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申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进行保护和正确承传。

 

中历作为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阴阳历法。有悠久的中华文化积淀,承载着民族基础文化的根脉,关系到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

 

将中历历法整体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保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大有裨益的,是非常值得和时间紧迫的事。

 

保护中历,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加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此将中历整体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是十分必要的。中历历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保护我们的未来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所以建议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内适度开展通过兴趣教育、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多种丰富多彩并生动活泼,符合实际的办法,正确具体的教授一些中国传统历法和优秀传统节日的常识性知识。

 

国家权威历算机构也应该重视对于国家实际颁行的中华传统阴阳历历法的内容颁布和规范指导,从而保障国家实际行用传统历法的规范性、权威性、统一性和严肃性。

 

综上所述,呼吁将中国传统阴阳历法(现官称农历)整体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每一位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人同胞们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

 

虽然,笔者人微言轻,但还是要为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出自己的力所能及的声音。

 

希冀,最终会有那么一天的来临。

 

中华传统历法历算研习者 徐将晓 张宇谦

于中历癸卯年五月五日辛亥端阳

(公元2023年6月22日)笔

 

注:文中称作西历的指《格里高利历》,现官称为公历者。

文中称作新年元旦的特指农历正月初一日,自公元1914年开始至今官称为“春节”。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