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许】关于《洪范》五行的一点解读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3-07-23 20:38:13
标签:《洪范》

关于《洪范》五行的一点解读 

作者:陈嘉许

来源:作者赐稿儒家网发布

 

五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范畴,《尚书·洪范》被认为是最早明确涉及五行的文献。本文不揣浅陋,试图在前贤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有关文本及其意义,聊备一说。

 

一、《洪范》五行原文

 

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向箕子请教治道,箕子说:

 

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他说,从前鲧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洪水,洪水反而更盛,天帝震怒,遂不赐予九大治理纲要(“洪范九畴”),天下秩序因此大坏,鲧受殛而死,禹继之而兴,天帝赐予九大治理纲要,天下秩序乃定。

 

随后,箕子列举了九大治理纲要如下: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列举了九畴之后,箕子又依次分别作了详细解释,对五行的解释如下: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前贤解释原文,算是比较详细了,只是“汩陈其五行”总觉牵强。

 

根据前贤的注疏,“汩”是乱,“陈”是陈列。“其”呢?没有解释。只是笼统地说,鲧用堵塞的方法治水,违反了水的润下通流之性,水性一失,五行皆失。如果这样的话,“汩五行”似乎会更简洁,直接说乱掉五行就够了,“陈”和“其”都显得多余。《尚书》惜墨如金,不应如此。另外,五行被乱掉了,这似乎也是说不通的。我们可以说气场紊乱,但很难想像五行紊乱是什么情形。

 

查阅古文字类的字典,包括《字源》、《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在内,“汩”字的本义,应该是治水、通流之类的意思,而不是“乱”。再从会意的角度看,“水”之“曰”,更应该是水的自由奔放(甚至自由表达),后世常用“汩”形容水声当即本此。把它解释成“乱”,似乎仅孔解《洪范》一例。《玉篇·水部》虽有“汩没”之“淹没”之意,但那分明也是水势之大的结果,而绝非水势之“乱”的结果。

 

如果把“汩”解释成水自身的通流,那么整句话就能解释得通,而且没有多余用字了。“鲧陻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就可以这样解释了:鲧堵塞洪水,但水以其奔流之势表达了自身的五行特点(即洪水反而更加严重),天帝于是大怒。“陈”是表列、陈说。“其”是水自己。

 

二、五行的治道意义

 

《洪范》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五行”怎么就成了治乱兴衰的头条要素了呢?鲧不尊重水性,天帝就震怒了,天下跟着就大乱了,禹继兴之后,天帝赐予治道,首当其冲的就是“五行”,于是天下就大治了。箕子原原本本地介绍给武王,自然也是向武王传达天下大治的大纲,包括“五行”的重要性。

 

让我们把五行放在九畴的语境里考察。五行之后,“次二”是“敬用五事”,君王在貌、言、视、听、思这五个方面敬慎,以具备自身修养,堪当大任。三是“农用八政”,要有八大完备的政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四是“协用五纪”,配合使用年、月、日等五种纪时方法。五是“建用皇极”,以正道确立王者的威信。六是“乂用三德”,用三种方式分别对待三种臣民。七是“明用稽疑”,以卜筮决断大事。八是“念用庶征”,善察天象征候,推知政事臧否。九是“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善者因向往五种善福而行于善,恶者因畏惧六种恶果而止于恶。

 

从第二修身开始,至第九应该是平天下的效验,或者说教化的完成。先富后教,是儒学治理的一贯思路。大众懂得举头三尺有神明,从而发自内心地约束自己,这是宗教在治理方面的意义所在,即《观》卦彖辞说的,“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第二至第九中间那些环节,属于具体的政事实施内容。

 

这么说来,五行是修身之前的内容,应该就是关乎诚意正心之类精神层面的东西了。它在王者的修身前面又预设了一个环节,而且能引发天帝的震怒或赐福。

 

经过这样的梳理,也许就可以认为,五行的治道意义在于,王者敬畏五行之性,尊重它而不是违逆它,说明他有开阔的胸襟、仁爱的德性,这样的王才谈得上进一步的“五事”“八政”。鲧拂逆水性,禹尊重水性,都只是用五行中的一行来泛指对五行之性的尊重,泛喻王者的胸怀。治水如此,治什么都应如此(天下万事万物无非五行),这才是《洪范》将五行列于九畴之首的原因。《中庸》说:“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天帝震怒于鲧,降福于禹,“因其材”三字或可解释。

 

至于五行之性,可以说五行各不相同,各有各的作用。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势下走,火性上炎,木可曲可直,金有强制性,土则在此基础上涵育一切。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给人呈现相应的味道,分别是咸、苦、酸、辛、甘。

 

对于人世来说,五性缺一不可,五味缺一不可。箕子因此而暗示武王,天下臣民万事错综复杂,王者则善于以无为之道,尊重一切、包容一切,有了这个胸怀,才能真正成就大治。诚如孔子赞舜所云:“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三、五行的本义

 

五行的本义是什么?《洪范》似乎没有明确解释,后世也众说纷纭。

 

拿五行当成某种实在的东西,甚至是跟古希腊四元素说相提并论的东西,就有了我们常见的把某种东西归类为某种五行的做法,比如沙石归类为土,纸张归类为木,塑料归类为火,等等。这种归类,可以满足某些实用需要(比如易学实践),但似乎还是显得粗浅了一些,不能解释五行的本义是什么。

 

笔者认为,五行的本义,也许还是要从“行”字思考。五行,大约就是五种力量,或者说是五种作用方式。不跟其它力量互动的时候,就是一种力量;有了互动的时候,就表现为作用方式。就像水,正常流动的时候,就是水的自然流淌;有了阻碍的时候,就表现为水与土的相克关系,要么是土能制水,要么是水对土的反克。

 

具体事物千差万别,但那是形相上的差异,如果统一从“气”的角度理解,则千差万别的现象背后,无非是五种力量及其相互作用罢了,其各自的特征,即《洪范》所说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透过物质现象而论其背后的力量作用,这容易让人想起相对论所说的质能转换,甚至量子力学所指向的世界的客观确定性疑问,当然这也就是启发联想而已,不是要混为一谈。

 

这么来看的话,《洪范》所说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看似只是在揭示五行之性,其实正是给五行下的定义,也是五行的“体”。至于“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则是人能切身感受到的五行之“用”。

 

古人在常见的物质现象里,选中了金木水火土这五样东西,拿来代表世界上的五种作用力量,从具体里抽象出了五种范畴,然后这五种范畴再普适于所有的具体,这不仅不是什么“原始”或者“朴素”甚或“愚昧”,而且恰恰相反,正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八卦的诞生,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其效用是能“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五行又焉知不是如此呢?

 

(作者简介:陈嘉许,男,西元1979年生,主要研究先秦儒学与宗教。)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