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云飞】儒家正念思想刍议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3-08-05 23:06:56
标签:儒家正念思想刍议

儒家正念思想刍议

作者:崔云飞

来源:“儒家修养工夫论”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六月初四日庚辰

          耶稣2023年7月21日

 

正念是现代社会治疗抑郁症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卡巴金(J.Kabat.Zinn)将其定义为是一种精神训练的方法。在这种精神训练中,强调的是有意识地觉察、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以及对当下的一切观念都不作评判。正念一般被认为源自于佛教的禅修,包含坐禅、冥想、参悟等内容。

 

儒家不仅有静坐,也有冥想、参悟的思想。儒家更强调对自我的“意念”进行有意识的调节,进而形成“正念”。儒家“正念”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就善恶而言,人要维护善念,去掉恶念;第二,就理欲而言,人要形成正念,去掉欲念;第三,就念头的执著与解脱而言,人要形成无念,去掉执念。无念就是消除念头,不起念头。禅宗说“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禅宗甚至要求“不思善、不思恶”,追求“本来面目”。儒家同样对念头下工夫。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类似于无念,而“有善有恶”的“意之动”,就是正念善念。至“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自己要能够做道德判断,能够清醒地控制自己的念头。“为善去恶”就不已经不再仅仅是念头,而是变成了践行正念、善念。当然为善去恶也包括去掉恶念、欲念。

 

儒家的“无念”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无恶念。而儒家的良知就是善念、正念,就是所言的“存有”,即天理、本体。进而所谓的“有无之境”就是良知呈现与天理自然之间的对应,以天理消除各种杂念思虑。

 

《尚书》的正念

 

《尚书虞书·大禹谟》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被朱熹看做是十六字心法。其中的人心惟危,指的是人的意欲之心,也就是世俗之人的存在状态。这接近于性恶论。

 

《商书·仲虺之诰》提到“惟天生民有欲”。人的欲望状态是一种天然状态。欲在儒家思想体系之中首先表达为意欲、欲念。欲望是深层次的,但其显露则是“意”。王阳明认为心之所动,为意。

 

《尚书周书·多方》提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人与狂人的区别在于“克念作圣”与“罔念作狂”。狂显然是不接受任何规范。所以,《论语》有狂狷之说。禅宗则有狂禅。罔念的“罔”就是欺骗、哄骗、蒙蔽。《论语》就提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罔念就是错误的念头,罔念就是妄念。虽然“罔”与“妄”是两个字,但“妄念”依然是不正确的念头。“妄”字意味着在古代时期,人们大多对女性持有偏见,故有无理性之义。“亡”表声。本义是胡乱。《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说“王因囚而问之,果妄,乃杀之。”这里是指荒诞之义。也指虚妄,不真实。

 

“克念作圣”的“念”是狭义的欲念。正如“欲”有好的欲念,也有不好的欲念,但在一般情况下被看做是不好的欲念。克念的延伸就是孔子所言的“克己复礼”。

 

《周易》的正念

 

《乾》卦提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这里出现了“闲邪立其诚”,所谓“邪”就是邪见、邪念,进而确立“诚敬”。那么诚敬就是正念。而且在“闲邪立其诚”之前,还有“庸言之信,庸行之謹”,“谨而信”就是为了对念头的慎重。

 

《坤》卦提到:“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这里的“敬以直内”就是用诚敬的态度,让内心中的念头变得正直,同样是一个正念的过程。二程就非常重视“敬以直内”的作用。

 

由此而言,《乾》的“诚”与《坤》的“敬”,二者正好组成“诚敬”,并且都有正念的含义。

 

《泰》卦的《彖》说:“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这里的内刚就是内在的意念光明正大,就是强调内心的品德。而内刚就是以正念为刚,以妄念为柔。

 

《大有》的《象》说:“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其中的“遏惡揚善”即包括行为,也包括意欲。

 

《无妄》卦的《彖》说:“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程颐就非常重视无妄卦。无妄卦的重点在于“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强调内心的正念头。

 

《大畜》的《彖》说:“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周易崇尚“中正”,中正不仅仅是位置,而且是内心中的思想念头。思想的整体是心体,思想的片段就是念头。人的心体、思想无非是连续不断的念头所组成。

 

其《象》说:“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这就说明了君子蓄其德就是要正念,而且要通过前言往行,通过历史进行自我教育。

 

《坎》卦的《彖》说:“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其中提到“維心亨”,人在险境,却有助于心性修养。这与“人心惟危”有异曲同工之妙。

 

《艮》卦强调限制个人的行动,即止动。止动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念。其《彖》说:“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其中的“止其所”就是知道有所止,而且止于自己应该停下的地方。这里的“艮止”就与《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相类似,形成“止定静安虑得”。

 

周易的《系辞》说:“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二程也表扬了退藏于密。笔者认为这是正念的一种过程。

 

《礼记》中的正念

 

《曲礼上第一》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里的敬类似于敬以直内,还要求“欲不可纵”,就是不要放纵自己的欲念。依然是克制欲念的状态。

 

《月令第六》提到“节嗜欲,定心气”“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齐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节制欲望的过程也是正念的过程。

 

《乐记》提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这里以礼节欲,是把正念发挥到极致。

 

《乐记》提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这就把制欲作为最重要的修养。

 

《论语》中的正念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省身就是一个正念的过程。其中指向了“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三种伦理。正念就是正自己的念头,就是让自己的念头与伦理相一致,从而减少内耗。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正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过”“悔过”。这就把正念联系到“悔过”工夫论。悔过是正过去的经历在心中留下的痕迹。而一般的正念则是改变当下的、未来的念头。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知人就不能是以己度人,而是要改变自己的念头,才能真正理解别人。正念是改变自己的念头,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改变他人。儒家对他人实行了一定的宽容主义。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本来没有特殊含义,但是后来被理解为“无邪念”。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正念强调是非对错,必须清晰,而不是“无念”的无事无非。尽管有是非对错,人甚至可能有错事,但可以获得原谅,可以改过,而不是混淆是非。这是正念的一个基本条件。正念不同于庄子的“是非双谴”。而是有一定的标准。孔子曾经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正念最终还是要达到正义。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正念的人就是悔过的人,经过了悔过之后,一个人就是“新人”就可以消除“恶”。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正念的人并不是一个佞人。所谓佞人,就是认准一种道理的人,而不知道悔改。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这句话后来衍生出“无欲则刚”。正念就是消除错误的欲念、执念、恶念,进而达到内心的刚强、方正、道德。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明确表示了改善徙义的愿望,说明改正错误的念头本身就是积极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是最重要的正念说法。克己就是正自己的念头,使之回到正。正念的“正”,一方面是使动用法,另一方面也必须说明什么是正。按照儒家的观点就是“复礼”。按照现在的说法则是接收社会的普遍规则,回到正常的生活伦理。

 

司马牛问君子。子问:“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正念就是要克服忧惧心理,使得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强。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正念就是要回到正道上来,就回到政府许可的生活生产方式上来。正念就是要回到合法上来。正念的本质就是要一个具有正当性的人。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正念就是要达到正名分的状态,就是要有自己的正当性。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正念的人就是要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使得自己能够做到恭敬与忠诚。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正念就是要有恒心。正念就是恒念,当然人生可以改变。但是改变必须是严肃的、认真的,而不是草率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正念很重要一点就是“思不出其位”,就是要使得自己的思想与自己的实践相一致,而不是偏离自己的名位。这就使得思想——行为——名位获得一致。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这里说思不如学,实际意味着思不如行。正念就是防止自己牢骚太多,防止自己有过多的思虑,而是把时间投入到生活之中、学习之中、工作之中,而不是空谈心性,更不是不切实际地泛泛而论。正念就是控制自己的思想。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这里说仅仅是“知道”是不足够的,还要有仁爱相守,有仁爱还是不足够的,还是要“庄以涖之,动之以礼”才能达到善的境界。正念同样如此,仅仅是知道,等于是无知。最重要的付之行动。如果不能实践的内容,就过于迂阔,就不适合思考了。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的三畏三戒都是为了说明正念的核心最重要是有敬畏、有戒律。人只有不做什么,才能回到正。正本身就是不去做什么。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九思恰恰给正念提供了标准,就是让自己的思想、意念有正确的标准。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这里的士具有正念与正义感,致命、思义、思敬、思哀,就是达到内心情感的纯良。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