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堂】谈长篇传记文学《大孔府》的创作和探索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2-05-10 08:00:00
标签:
 



天下第一家的兴衰没落,末代衍圣公的成长之路 
——谈长篇传记文学《大孔府》的创作和探索
作者:杨义堂(山东省济宁市中华文化标志城办公室副主任)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发表
时间:西历2012年5月1日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世袭一品官员和他的家族,作为中华正统的象征,专门负责祭孔活动,并世代享受安富尊荣的地位,这个家庭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孔府和末代主人们的故事,分享一本名叫《大孔府》的长篇历史文学的创作艰辛和艺术追求。 
    
    
    一、我怎么走进了《大孔府》?
    
    
    大家很多人都去过曲阜孔府,你们对孔府是什么印象?我先说说我的印象。我是一名60后,文革后期开始上小学,当时看过一本作为批林批孔资料的书叫《万恶“圣人家”孔府》,黑色的大门,门上挂着蜘蛛网,印象特别深刻。孔府简直就是黑暗、邪恶、剥削、压迫的代名词。1990年,我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济宁市政府工作。2004年,我到孔子文化节办公室,担任策划科科长、副主任。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去曲阜孔府孔庙,特别是在孔府内宅里停留的时候,就很有感觉。想象着一个守寡的女人带着三个小孩和几百名仆人,他们是怎样在这么大的一座大宅子生活的呢?在前堂楼的西间,挂着孔德成姐弟三人的生身母亲、丫鬟王宝翠的照片,导游们说她的面庞像国母宋庆龄一样,圣洁无比,她坎坷的身世又有多少的无奈?在孔府的后堂楼,房间的摆设还是上个世纪30年代孔德成结婚时的模样,那一场中西合璧的婚礼当时又该是一番怎样的盛况?我经常在孔府里沉思,想象着这些陈年往事,但是,当时并没有要把它写下来的想法。2005年,我在市委领导的支持下,策划和组织了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国内各地的孔庙和韩国、日本的孔庙以及美国、德国的华侨组织都很支持,无偿地配合我们的联合祭孔活动,中央电视台租用两科通讯卫星,直播三个多小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这些活动中,我感受到孔子文化在海内外的巨大影响,就想着用孔子文化做些大事情。当时,中央电视台播了一部电视剧,可能大家也都看过,叫《大宅门》,说的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中药世家的故事,故事很曲折,影响很大。我就想,一百年历史的中药世家都有这么多好看好听的故事,那么曲阜孔府这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大家族,又会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故事呢?我当时就找人来写剧本,但是,找了许多的作家和编剧,其中也有几位著名的编剧,没有一个人敢接这个活儿的!有的说孔子文化博大精深,自己古文都看不懂,传统文化的底子不够,怕贻笑大方;有的说,查找孔府的资料不容易,写不了;有的说,孔氏家族是天下第一家,直系庞大,子孙众多,矛盾重重,不好摆布,不趟这股浑水。在这种情况下,我利用工作之便,到孔府档案管查找资料,在曲阜大街小巷找当事人了解孔府过去的情况,渐渐地,情况收集得越来越多,孔府的情况越来越清晰。2008年10月,孔子77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先生在台湾去世了,我感慨良多,整理出了孔德成先生年表等资料,在一些网站上发表,在海峡两岸反响很好,许多人向我来求教孔德成先生和民国时期孔府的情况。我发现,我一不小心,已经是这个方面的权威了。2009年元旦,我从孔子文化节办公室调到中华文化标志城办公室工作,在考虑下一步做什么的时候,就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来写《大孔府》这部大书。我白天有繁杂的行政工作,要协调各种各样的事情,还要喝酒应酬。写剧本,对于我来说,既是业余爱好,也属于不务正业。好在我经常去曲阜,可以假公济私,工作之余偷偷地干点儿私活,去走访我的当事人。写作也是在夜里九点以后,再洗把冷水脸,打开电脑,走进剧中人物的世界。我常常写道半夜三四点钟,随着人物的命运,有时候不能自抑,感动的自己流泪。当我写到孔林发丧、士兵到里面和鬼怪打仗的时候,又自己吓唬自己,害怕得不行。往往盖上电脑以后,剧中的人物还在我脑海里穿梭,我有将近一年的时间,睡下之后,反倒做起噩梦来。那个时候,我真羡慕那些专业作家,甚至羡慕老师们能有一个假期,让我不那么辛苦。直到书籍完稿了,我的精神才恢复过来,夜里才不做噩梦了。
    
    
    我本来是想协调来拍摄一部反映大孔府故事的电视剧,结果却成了一名作家,有句话说,炒股炒成股东的,炒房炒成房东的,都是倒霉蛋!可是,我这是为了发展山东文化旅游产业,自找的,怨不了别人。用屈原同志的话说,叫做“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不后悔。
    
    
    二、末代衍圣公再现了孔子的身影?
    
    
    大家知道,孔老夫子一生颠沛流离、凄凄惶惶,为了理想四处奔波。孔夫子三岁时死了父亲,跟着寡母生活学习,后来,母亲也去世了。孔子将父母进行合葬。孔子从十五岁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51岁时开始做官,当了中都宰,一年的时间,把汶上县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第二年改任司空,后来又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郏谷之会,孔子机智勇敢,维护了鲁国的利益。齐国馈赠鲁国君臣女乐,孔子劝诫,受到国君和权臣的冷落,孔子只好周游列国,在外奔波14年,居无定所,历经磨难。晚年回到鲁国以后,带领弟子们编诗书,定礼乐,序周易,著春秋,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和孔夫子的成就当然不可比拟的。但是,时代背景造就了二人有许多的相似性。在辛亥革命成功、满清王朝灭亡之后,孔府这个世世代代享受着钟鼎玉食、诗礼传家的贵族之家走向了没落,五四运动的到来,又使这个家庭遭受到了灭顶之灾。时代同样给了孔德成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沿着先人的足迹,走出新的道路!
    
    
    在个体经历上,我们看到了诸多的“巧合”。孔子的父母曾经“祷于尼山”,最终才有了孔子;孔令贻和陶夫人年复一年地到泰山“拴娃娃”,才得到了孔德成。孔德成是一个遗腹子,还没有出生时父亲就去世了,1920年旧历新年,孔子77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出生了,他出生时难产,孔府层层大门都打开,迎接小公爷的灵魂,连曲阜城的正南门和孔府的垂花门都打开了,孔德成才降临,这也仿佛注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坎坷崎岖。他刚出生17天,生母又去世了。
    
    
    他们出生时和幼年时代的艰难,被后人演绎成神话和传说,而在这神话传说的背后,实际上隐喻着人们对圣人的期待。孔德成年幼时和小伙伴一块玩耍,将充满繁文缛节的磕头祭祀当成童年的游戏,分明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位“陈俎豆,设礼容”的幼年孔子。在孔德成10岁的时候,他的养母陶氏去世了,孔德成这才得知了自己不幸的身世,陶氏活着的时候,没有人敢告诉他,孔府上下都知道他是丫鬟王宝翠生的,就他一个人不知道。他问仆人“为什么不告诉我我的生母去世了?”仆人回答不出来。他问奶妈,奶妈也哭着说不出来。他和两个姐姐一起踩着厚厚的积雪,跑到生母坟前,痛哭一场,继而跪求管家,要求将养母、生母和父亲合葬,孝心感动了曲阜的乡亲。一个10岁的孩童此时的担当和主见,丝毫不亚于当年只身安排父母合葬的17岁的孔子。
    
    
    养母陶氏严格的教育、几位老师和山东文化大家的影响以及《四书》、《五经》、《左传》等儒家文化经典的滋养,使孔德成认识到对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觉,树立起了家国一体的儒家情怀。有别于溥仪为了当上伪满洲国的皇帝而卖国求荣的错误行径,当日本人要他到东京出席孔庙落成仪式的时候,他坚决不去;当伪满洲国溥仪授予他夫人一品诰命夫人称号的时候,他劝说夫人坚决不要;当日寇临近家乡,自己面临着夫人即将生产、千辛万苦编修好的家谱没有分发,孔庙、孔林无人看守的困境,他却毅然跟随政府,离开家乡,南下抗日,并发表《抗日宣言》。在山城重庆,敌机呼啸轰炸,别人都钻进了防空洞,孔德成却在不慌不忙地练字,他说:“天如丧斯文,我死得其所。天不丧斯文,小日本的飞机又能奈我何?” 让我们仿佛看到2000多年前的孔子,孔子周游列国,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德成身上表现出的分明就是孔子当年的那一份自信、从容、安然、淡定。在陪都重庆,他弘扬孔子精神,成立孔学会,古为今用,讲《论语》,助抗战。《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德成虽然没有像孔子那样成为“一代木铎”,却不惜使尽全力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于右任先生感觉到孔德成在外漂泊,有孔子遗风,借助孔子所作的古琴曲《猗兰操》,把孔德成的家称之为“猗兰别墅”。这是当时人们对孔德成先生的高度评价。解放前夕,由于历史的原因,孔德成先生去了台湾,他在宝岛教书育人,研究周礼,大力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为两岸文化交流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
    
    
    在我着手要写《大孔府》的时候,许多的朋友就劝我不要写民国这一段,他们说,你可以写孔子,写孔府鲁壁藏书,写汉代独尊儒术,写刘末乱孔的血腥屠杀,甚至写唐宋元明清,都行,而民国这一段太乱,剪不断,理还乱,最好不要写。我则认为,只有这一段,才像孔子所处的春秋乱世,末代衍圣公孔德成颠簸流离的生活,才最像为了理想奔走呼号的孔夫子。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电影《孔子》上映之后,观众并不认可,为什么?不是导演胡玫水平低、不是周润发、周迅等演员不努力,也不是投资人想省钱,一个很大原因在于孔子难以描述。孔子曾被人供上神龛顶礼膜拜,也曾被拉下神坛随意践踏,他生前那个鲜活的存在早已湮于历史尘埃,人们更多的是循着他的警训格言构筑着孔子在各自心中的形象。于是任何的还原,都破不了“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魔咒。而在《大孔府》里,我另辟蹊径,并未正面描写孔子,我写孔德成,实际上,其实也是在写孔子啊,通过孔德成,感受孔夫子千年之后的影响。感受到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在内忧外患的乱世风云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仍然有不灭的灵魂。
    
    
    三、《大孔府》是不是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高峰,也是一座瑰丽的历史文化迷宫。解读《红楼梦》,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红学。红学有许多的学派,索引派、注释派、隐喻派等等,许多大家如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鲁迅、毛泽东,最近又出了一个刘心武,山东有个马瑞芳,都来研究红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蔡元培说,红楼梦隐喻的是皇宫政治斗争。鲁迅的那句名言大家都很清楚了,他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在研究写作《大孔府》的过程中,对,红楼梦》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我感觉到,《大孔府》和《红楼梦》在主题思想、人物命运、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孔府》是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或者说,如果你读完了《大孔府》,你就有了一把解读《红楼梦》的钥匙。同时,我们也可以说,你把这两部著作对比着读,许多的方面可以相互印证,加深理解。
    
    
    首先,二者有着一样的悲剧主题。在中外文学史上,悲剧最能引起人们共鸣、发人深省、打动人心。《红楼梦》是一部悲剧题材的小说,写出百年历史的一品公府之家——贾府以及史家、薛家、王家等四大贵族家庭败落的悲剧命运。《红楼梦》的贾府从最初的极尽奢华,到后来的子孙飘零,树倒猢狲散,只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让人无限感慨。贾府繁盛之时,为秦可卿大办丧事,买张棺材板就花去一千两银子,和尚、道士请了三百多人,做了七七四十九天法事,出殡时浩浩荡荡、压地银山摆出三四里地远。而后来贾府败落,王熙凤生病要用人参,全府上下都找不到好的,好容易在贾母那里找到一包,却因年久失效不能用。《大孔府》也是这样,在76代衍圣公孔令贻去世后,从前清皇帝溥仪、大总统徐世昌到各路军阀都来祭奠,他的妻子、一品夫人陶氏为了显示孔府的荣耀,继续沿用过去衍圣公的丧仪,光是筹备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选用的五龙捧圣的上的棺椁,抬棺用给慈禧抬棺的杠夫,十几个方阵,前面的人已经进了孔林,后面的人还没有出孔府,比红楼梦秦可卿的葬礼还要浩大。孔府里的宴席一开几十桌,流水席从早上吃到天黑,各路人等只要是买副白纸送到府里吊孝,就能在孔府大吃大喝。但是,由于已是民国,孔府原来在5省30县的100万亩土地,已经收不上来地租,也没有读书人再到孔府花大钱捐官,孔府经济渐渐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到大小姐出嫁时,为了筹齐嫁妆款,想尽千方百计也没有筹齐3000元大洋。陶氏去世时,客人来了连饭也管不起了,只好靠孔府各家近支来派饭。到最后,孔府末代主人们各奔东西,飘零异地,延续了2000多年的天下第一家从此无人居住,成为文化遗产,遥想当年的繁华,怎不让人感慨系之!
    
    
    其次,二者都是记录时代的百科全书。在《红楼梦》中,有宁荣二府生活的详细描写,吃穿用度、宴会酒席、诗社茶围、红白喜事等等,简直就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我们的《大孔府》也不乏对孔府生活风俗的细致描摹。有孔府的年节风俗、一年四季的生活场景、各个房间的布置摆设,让人们身临其境。如孔府夏天各院子里都搭起凉棚,门口挂上竹帘子,主人的房间里摆上冰块降温;冬天,房间门口挂上棉被做的帘子,房间里的香炉里熏着木炭,主人们手里提着精致的小手炉。孔府的宴会,从满汉全席、上等的燕菜席、下等的几碗菜,孔府的酿酒作坊、各色点心都在故事情节当中极尽铺陈,难怪在孔府里长大的孔德墉先生惊叹:《大孔府》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孔府。《大孔府》和《红楼梦》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贾府和孔府都是一品公府级别的府第,规制一样。林黛玉进贾府时有一段详细的描写,说是小轿子来到一条大街上,这大街上只有两座府邸,是兄弟二人的,东边是宁国公、西边是荣国公。孔府也是一品公府,曲阜东华门大街上,只有这一座府邸。孔府也有大门、二门、垂花门以及各进院落,规制一样。不同的是,宁荣二位国公不用在家里办公,而衍圣公的职责就是照看孔庙孔林,祭祀孔子,孔府是前殿后宅、宅衙合一的府第。此外,《大孔府》里还有盛大的祭孔典礼、佛堂楼里祭祀北斗星的神秘场景、泰山斗母宫佛院尼姑的生活、孔府教师用周易推演小圣人前程的步骤,都十分神秘、神奇,是一部两千年孔府生活的写照。《大孔府》还以宏大的视角,把孔府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去审视,溥仪、徐世昌、蒋介石、毛泽东、蔡元培、鲁迅、孔祥熙、张宗昌、韩复榘,日本天皇裕仁、侵华日军指挥官矶谷廉介等一个个历史人物都与孔府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一历史时期,学潮兴起、土匪猖獗、军阀混战、日寇侵略、国共斗争、土地革命等,这些大事都一一反映到孔府中来,为孔府故事提供了广阔的时代大幕。同时,也能够使人们通过孔府这扇大门,窥探到一幕幕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历史风云。完全可以说,《大孔府》是一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卷和百科全书。
    
    
    第三,二者对各类人物命运都有深刻的思考。《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这个叛逆者的形象,这位公子哥,“只是在丫头群里闹”。他“厌恶读书”,拒走仕途经济之路。不仅“于国无望”。对世间一切正经事一概不懂。医生给晴雯看完了病,该给多少轿马之资?不知道;麝月拿过称银子的戥子来问他,他不知一两的星在哪里。家里大事小事都指不上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真之爱,但是被生生拆散,最后出家为僧,落得个“贫穷难耐凄凉”的下场。大观园里的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秦可卿、贾元春等金陵十二钗,虽然出身、性格各不相同,但都无法摆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命运。《大孔府》也是这样,陶氏是一位像王熙凤一样精明强干的女当家人,在家族内部斗争中处心积虑,终于取得孔府的实际控制权,她为老公爷发大丧,显示了自己的治家才能,她尽心尽力的抚养和教育好公爷和小妾留下的三个孩子,结交各路军阀,来巩固摇摇欲坠的孔府经济。在大时代的冲击下,她感到孔府一家势单力薄,又依靠编订家谱凝聚天下孔姓人的力量进行抗争,也得到了孔祥熙的支持和保护。但是,在上有蔡元培等五四元老、下有曲阜师范学校学生闹事,要求取消衍圣公封号、取消孔府的祭田,陶氏真急了,得了中风,不省人事。在小圣人的呼唤下,在府医刘梦瀛精心治疗下,她又慢慢的恢复起来,可是,随之而来的是被发动起来的孔府,佃户们,开始冲击孔府,砸坏了孔府门前的石狮子,这位坚强的女人终于倒下了。孔府大小姐孔德齐是一个爱说爱笑、心无城府的女孩子,从小被当做男孩子养大。在她嫁到北京以后,却发现丈夫是个铁杆的票友,整天和戏子们鬼混,甚至为了京剧名伶孟小冬,组织杀害梅兰芳,她彻底绝望了,从此不苟言笑,像换了一个人,最后抑郁自杀。孔府二小姐自幼柔弱多病,性格懦弱,但是在出嫁以后,发现丈夫是一个赌徒,不仅把家里所有的东西赌掉,还把自己从娘家带来的宝贝抵押掉,自己从一个公府的千金小姐变得一贫如洗。在这种情况下,孔德懋竟然坚强起来,靠典当旧衣物、泡豆芽沿街叫卖维持生活,成为一位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红楼梦》还有一条线索也很重要,那就是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活动线,大家对刘姥姥进大观园可谓耳熟能详。在《大孔府》中也有这样一位张姥姥,这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后唐时期,孔府的一位洒扫户刘末,为人凶悍,为了夺取孔子嫡长孙的爵位,杀害了孔府以及曲阜城里的孔氏后裔,但是只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孔仁玉住在城北张羊村的姥姥家,刘末带人来张姥姥家追要孩子,张姥姥把自己的孙子交出来让刘末杀了,张姥姥给孔仁玉改名,教他读书,最后考上了状元,有机会面见皇帝,告知实情,皇帝诛杀了刘末,恢复了孔仁玉的正宗孔氏后裔地位,曲阜现在的孔氏后裔都是孔仁玉的后代。张姥姥也被皇帝赐给龙头拐杖,负责管教孔府里的家眷,孔府里有红白喜事都要请她来,还要坐上首,这张氏长房媳妇的龙头拐杖也是代代相传的。民国时期是31代张姥姥,她是一位非常干练的乡下老婆婆,在孔令贻发丧的时候,带着全村的妇女们来孔府吃请,见到孔府奢侈的生活,也是大开眼见,连吃带拿,临走时陶夫人问她要什么东西,随便拿。她们高高兴兴地要了一篮子馍馍回家。第二次进孔府,是在陶氏去世时,孔府已经揭不开锅,要到近支家里去派饭,当时已经给张姥姥和张家媳妇们安排好了饭,她却饭也不吃,馍馍也不拿,用手捂着眼角,也不知道哭些什么,依依呀呀地走了,别人劝她,她说:“过去来孔府吃请,捎带些馍馍回家,你们也不在乎。现在孔府遭难了,我们怎么能不懂事?我们和孔府是多少年的老亲了,告诉你们吧,一千多年了!”显示了她的正直善良。孔德成执掌孔府以后,要到乡下了解百姓疾苦,小公爷没有穷亲戚啊,就到张姥姥的村里走访,为佃户们取消了斗尖粮、地皮粮。张姥姥第三次进孔府是在孔德成结婚时,她们挎着一篮子一篮子的花生,一是来给孔府祝贺,二是感谢小公爷减少了地租,有了好的收成,结果正遇到日本住济南使馆的武官花谷中佐缠着孔德成,要主持孔府婚礼,显示东亚共荣,张姥姥拉开日本人就往兜里塞花生,说:“你叫花狗啊,花狗来吃花生吧!”冲开了日本人,解救了孔德成。最后一次,是日本人占领曲阜之后,偷运曲阜的文物,张姥姥认出了一尊千佛塔,带领百姓抢了回来。日本军队把百姓包围了,为了保护乡亲,她主动承担责任,让鬼子放了百姓,自己却被鬼子杀害。张姥姥的形象,令人既忍俊不禁,又赞叹不已。张姥姥不仅是《大孔府》故事的线索,更是一个伟大母亲的化身,是一曲中国普通老百姓识大体、顾大局、大义凛然的正气歌!
    
    
    第四,二者书中的诗词歌赋都有迷人的魅力。《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信手捻来,字字珠玑,大观园里的美女们,先是组织海棠诗社,后又组织桃花诗社,按照人物的性格、文化水平不同,写得诗有粗野之分、文白之别,读起来美轮美奂,别有情趣。《大孔府》也是这样,孔德成和他的老师们、结交的文化名流个个都是文化大家、诗词高手,书中也有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之中,既有书中的人物当年留下来的,也有我借助他们当时的性格、心情为他们创造的。比如七七事变之后,孔德成和王献唐、屈万里等人不顾敌人的炮火,潇潇洒洒地到周公庙一带寻找文物,大家你一首我一首,不亦乐乎。王献唐说,今天不仅捡了个漏,还拾到一首诗:
    
    
    “日寇狼烟起苍穹,炮火连天仍从容。
    
    饥肠裹腹有碑帖,暖到心头是冷铜。”
    
    
    屈万里说:“我也拾了一首诗,大家听:
    
    ‘沂泗回环路几程?防山隐隐暮云平。
    
    鲁城剩有残垣在,一任先生曳杖行。’” 
    
    
    突然,四五架飞机飞临曲阜上空,在附近投下了几枚炸弹。敌机飞走后,大家都爬起来,孔德成拍拍身上的泥土,不慌不忙地说:“嗨!我的诗刚要想好,就被你们‘扑通’按下去了!等等,这首诗又回来了:   
    
    
    ‘齐鲁贤达居圣都,昼游古迹夜谈书。
    
    山中岁月时来往,世外风云任卷舒’。”
    
    
    孔德成师徒几人来到四川以后,在乐山大佛游玩,不期竟然遇到了流落在此的屈万里靠卜卦谋生。他身边,并无半个卜卦之人,而他也正在闭目养神。离老远,李义贵就高兴的地喊道:“翼鹏,你看谁来了?”
    
    
    江风浩荡,睡觉之人梦乡遥远,竟然没有喊醒他!
    
    
    大家来到屈万里身边,孔德成在他耳边轻轻呼唤道:“翼鹏兄,我是达生,我是达生啊!”
    
    
    屈万里睁开眼睛,认真地说:“对啊,就是你,该你作诗了,你却跑到这里来!”
    
    
    孔德成满眼噙泪:“翼鹏兄,你怎么会在这里?”
    
    
    屈万里看看周围的人,此情此景,恍如隔世。打了个哈欠,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十分生气地说:“刚才梦到曲阜孔府,我们饮酒作诗,上来一盘神仙鸭子,味道可香了!正待要吃,你们非要我作诗,做完诗后,还没吃上呢,这又把我吵醒了!”
    
    
    而这位屈老夫子并不管别人的感受,大声嚷道:“我刚才作的诗呢,我念完就忘了,你们谁记得?还我的诗来!”
    
    
    说得大家真是哭笑不得,雪庐先生李炳南立刻摇头晃脑地说:“你看看是不是这样一首:
    
    
    佛山巍巍立江边,背靠大佛卜前端。
    弥勒冷眼三界外,屈子热梦到乡关。”
    
    
    大家一起叫好,唯独屈万里却仍是不依不饶,摆着手说:“去去去,你这是现编排的,临时抱佛脚,照比我的诗差远了,只是我一时想不起来罢了!”
    
    
    这样的章节比比皆是,诗文在故事当中流淌,推动了故事的进程。特别是孔德成先生在南下的火车上,妻子即将临产,日军的炮火追着火车乱炸,青年孔德成怒不可遏,写下了《我的抗日声明》: “夫先王之道,在敬德保民。孔子之说,曰仁者爱人。而日本天皇,穷兵黩武,以一己之私欲,遣举国之男子出异域而当炮灰,使其不能亲其亲、子其子,背信弃义,良心污损。倭寇入侵中国,攻城掠地,视生命如草芥,奸淫烧杀,使人间如地狱!其面带狰狞,心陷魔域,荼毒生灵,万劫不复!天神共愤,人人可得而诛之!
    
    
    我中华大地,故国神州,孔孟之道,源远流长。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于天地之间,存吾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此家园沦陷、祖国蒙难之际,余自甘毁家纾难,舍弃庙墓,奔来救亡。孔孟之孙,四万万众,当同仇敌忾,戮力同心,驱逐鞑虏,血沃中华!”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声明,而是抗日的战斗号角,唤醒民众的黄钟大吕。单就这一点上,已经超越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读者吟诵此文,自会有一股浩然正气,在胸中升腾。
    
    
    四、三部孔府书,见证时代变迁
    
    
    
    孔府虽然藏书很多,但在20世纪之前,却没有一部描写孔府生活的书。究其原因,就像中国历代王朝不允许演孔子戏一样,孔府门禁森严,其内部的生活,也是必须为尊者讳,不能给外人说道的。
    
    
    五四运动之后,“孔家店” 被打倒,圣人家的光环逐渐消失。解放以后,孔府里的末代主人们飘零异地,孔府成了一处旅游景点,人们才可以走进孔府,一窥圣人家的生活。从此,孔府生活才走进了书籍及文化产品之中。
    
    
    《万恶“圣人家”——孔府》:敌对立场,深揭猛批。关于孔府的第一本书应该是《万恶“圣人家”——孔府》,1974年9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中期,林彪于上一年的9月摔死在了蒙古温都尔汗。为了把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引向深入,山东大学历史系两位教师奉命撰写批孔的教材,孔府被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被深刻解剖。书的扉页上是当时流行的毛主席语录。内容分九章,从题目上就能看出十足的火药味:“圣人家”是反动统治阶级吹捧起来的;“复礼”衣钵代代相传;“仁政”、“德政”的黑样板;巧取豪夺的“富民”、“利民”;“天命论”的狂热吹捧者;推行族权、夫权的黑据点;尊孔读经的世袭领地;佃户、庙户的反孔斗争;“圣人家”的覆灭。翻开里面,每一章的内容都触目惊心。这本书发行量很大,被机关、学校、农村作为学习材料反复学习,影响就更广泛了,许多50岁以上的人都记忆犹新。一想起孔府,就想起“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万恶的圣人家”等种种标签。
    
    
    《孔府内宅轶事》:二小姐的回忆录引发两岸争执。改革开放以后,孔府二小姐孔德懋女士被邀请回到孔府参观,一同前来的还有孔德懋的女儿——柯兰。柯兰女士1936年在北京出生,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转业后当过小学教师。柯兰看到外祖父家的大宅子十分惊讶,就想写孔府的生活,她根据母亲孔德懋的回忆,并走访与孔府有关的人,最终以孔德懋的名义,于1982年3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孔府内宅轶事》。这本书既然是孔府二小姐的回忆录,许多事情又是第一次披露,影响非常大,多次再版,其中第二版12万册,第三版30万册,而且在台湾还出版了繁体版。柯兰女士的文字很优美,娓娓道来,非常温馨。但是,她根据孔府一些奶妈的说法,说孔府当家的一品夫人陶氏毒死了孔德成姐弟的亲生母亲、丫鬟出身的王宝翠。该书在后记中说到,“其实在‘万世师表’的后面,既有骄奢淫逸的一面,更主要的是它又是一个最能体现封建道德、传统、礼教的活样板,甚至连末代圣人的生母也被无辜毒死。在继续反对封建主义的今天,我希望《孔府内宅轶事》能对人们认识封建主义,多少有一些参考价值。”字里行间仍然有些许文革时代的影子。该书在台湾出版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孔德成先生写出《吾家大事》等文章,批驳陶氏害死王宝翠的说法,甚至批评这本书,是受人指使,向孔府泼脏水。直到1990年,姐弟二人在日本千叶县丽泽大学邂逅相遇,才冰释前嫌。大陆的孔氏家族后裔孔令鹏也著书《孔裔谈孔》等,批评这本书。后来,柯兰根据这本书又写出了电影剧本《孔府秘事》,一些孔氏后裔上书国家有关部门,不允许电影播出,不允许再出版任何关于孔府的书籍。
    
    
    《大孔府》:乱世风云中的家国情怀。这部小说在时间跨度上从1919年到1949年的30年间,在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发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封建王朝被推翻,“孔家店”被打倒,古老的孔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时代的大潮给生活在孔府的主人们打上了鲜明的烙印。孔府发生了妻妾争位、老公爷出殡、民国祭孔、大修家谱、废除爵位、受命新职、盛大婚礼、南下抗日等一系列曲折故事。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学潮兴起、土匪猖獗、军阀混战、日寇侵略、国共斗争、土地革命等,这些大事也都一一反映到孔府中来,史诗般反映了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塑造了衍圣公孔德成尊亲爱民、爱国抗日、坚毅隐忍的圣人情怀。《大孔府》出版之后,获得了来自各方面的好评。孔氏家族、儒学界、文学界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应该说,《大孔府》的写作和出版,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从《万恶的圣人家孔府》到今天的《大孔府》,期间经历了36年的时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的历史已经改写。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之后,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特别是在“孔子热”兴起、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环境下,笔者才能拨开历史的迷雾,挖掘“天下第一家”的真实故事,通过家族命运展示国家的历史,为儒家文化的复兴,为山东文化的兴盛,为两岸同宗同源、血脉与共的孔子文化交流增添一把薪火。 
    
    
    孔府的历史很长,《大孔府》的姊妹篇和它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在路上,路很艰难,也很长。希望大家给我一分支持,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给力!
    
    
    谢谢大家。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