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邻】荀子心中的大儒是什么样子?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3-12-11 12:23:11
标签:

荀子心中的大儒是什么样子?

作者:朱有邻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十月廿六日庚子

          耶稣2023年12月8日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随着战国儒学的发展,出现不同类型的儒者。在众多儒者类别当中,荀子最推崇的是大儒,这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之一。荀子认为周公和孔子是大儒典范,他们内圣外王、知行合一,有着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

 

(一)

 

孔子在世之时,儒学就通过他周游列国的方式开始向各地传播。在他去世之后,孔门弟子“散游诸侯”,他们在各地宣传孔子学说,使儒学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成为当时的显学,儒家也进入全盛时期。在这方面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孔门弟子是子夏和澹台灭明。孔子去世后,子夏在魏国的西河传授儒学,开三晋儒学之先河,形成名震一时的“西河学派”,并成为魏文侯的老师。澹台灭明后来到楚国传授儒学,他弟子多达三百人,他的声誉传遍了四方诸侯。韩非子认为战国儒家主要有八个流派,荀子就是其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战国末期,在经过长时间的兼并战争之后,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成为时代要求。荀子的思想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他以儒学为宗,兼取道、墨、法等诸家之长,对儒学进行创造性改造,是战国末期儒学集大成者。

 

荀子对儒者对社会的功用有着深刻体认,所以他在《荀子·儒效》中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意思是儒者如果在朝廷做官就会使政治美善,如果生活在民间就会使风俗淳美。他认为,任用不同的儒者在治世效果上是存在差别的。比如,他认为君主任用雅儒则能使千乘之国安定下来,任用大儒三年则方圆百里的小国都能实现天下统一。因为大儒贯通古今,他们制定的各项决策都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二)

 

荀子认为大儒首先得有公心。所以,他认为思想上公正、行为上美好、智慧上通晓纲纪法度,像这样的儒者就可以称为大儒。在荀子心目中,周公就是大儒。在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幼年继位,由周公摄政。他摄政期间代行天子职权,在周成王成年之后,他又将权力归还给他,并北面朝拜。周公摄政时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公心,为的是使周文王、周武王的事业能够赓续前行。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又营建了东都洛邑,还制定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他开启了西周初年的“成康之治”。周公之所以能够实现安邦定国,一方面因为他以德服人,另一方面因为他是治世良才。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就这样阐释大儒:“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

 

荀子认为孔子也是大儒,因为他是美政美俗的典范。孔子在担任鲁国中都宰时政绩卓著,为当地制定了养生送死的礼节,使人们各安其位、路不拾遗,实行一年之后,各地诸侯纷纷效仿。他将要担任鲁国司寇时,一些行为不端或者不守法度的人都闻风及早改正自己的行为,像沈犹氏在卖羊时早上不敢让他的羊喝水,鲁国卖牛马的商人不敢哄抬价格。他对鲁国的顽固不法分子也有震慑作用,慎溃氏就因其奢侈违法越过边境逃走了。孔子居住在鲁国阙党时,使当地风俗淳美,当地的年轻人在分配自己渔猎所得时,家中有长辈的就分得多一些,这是因为孔子孝悌的言行感化了他们。当然,孔子的社会理想并不仅仅局限于美政美俗,他的最终社会理想是要达到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大同社会。

 

周公、孔子作为旷世大儒,他们的思想被称为“周孔之道”。他们二人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天下统一,使百姓安居乐业。

 

(三)

 

周公、孔子等大儒是现实主义者,他们都有着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周公夙兴夜寐,在西周政权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不朽功勋。西周初年,百废待举,急需各方面的人才,周公求贤若渴,广纳天下英才。为了不错失人才,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他曾“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意思是周公终日为了延揽贤才而忙碌,他洗一次头和吃一顿饭都要停顿多次。所以,曹操在《短歌行》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孔子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通过他的自我评价就能够看出,他在《论语·述而》中评论自己时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他自己的为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当然,用功要有方向和目标,所以他认为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他在《论语·子罕》中就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一旦树立,就要努力去践行,即使在困厄之时也要坚持。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时险阻重重,甚至连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但那些困难都没有动摇他的意志和决心。

 

荀子虽然以古圣先贤为榜样,但是反对墨守成规,强调儒者应该把握历史规律、解决现实问题。在他看来,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所以《荀子·天论》记载:“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以善治天下回应天道得到的是吉祥,以扰乱天下回应天道得到的是凶险。荀子还认为人对于天道不能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还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力量,所以他还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对于儒者而言,荀子认为应该在角色、使命等方面实现自我变革,主动跳出自身局限,要像周公、孔子等大儒那样,在时代的变革当中主动抓住时代机遇、迎接现实挑战。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