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文华 康宇 王春辉】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3-12-19 22:42:32
标签:

“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

作者:柴文华 康宇 王春辉

来源:截选自《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历程》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而“文化自觉”则是一个民族站在世界历史高度对其自身文化的理性思考和创造性发展,是对民族精神的自觉反思和提升。从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可以看出,缺少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民族文化是无法生存与延续的。

 

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一种文化回归现象——“返本开新”。“返本开新”即回到文化产生的原点,如经典、圣言、圣训等。以新方法、新思路努力挖掘新的文化线索,诠释出新的思想内涵等。而其成立的前提,必然是文化自信。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无法对其传统文化产生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或者充满信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的话,那么在遇到难题时是不会采取“返本开新”的形式,寻求化解之路的。事实证明,这样一种自信是不会让人失望的。当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时,孔子问道“六经”,社会秩序得以恢复;经历隋唐佛教入侵,中国“道统”摇摇欲坠时,宋明理学家重回原典,以“四书”置换“五经”核心文本地位,新儒学诞生;近代中国多元文化激荡,现代新儒家坚守“根意识”,让中国文化焕然一新,重燃生命活力等。可以说没有文化自信,民族便会失去其本质属性,国家的发展亦会迷失方向。

 

与文化自信相悖的概念是“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文化自卑”是一种在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鸦片战争后,许多国人一度产生“文化自卑”,或主张全面清算传统文化弊端,或主张全盘西化,甚至产生了对民族文化的罪恶感。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这样的自卑只能让中国更加“羸弱”下去。“文化自负”是一种对待自身文化态度上的自满自足和妄自尊大。华夏为尊的“天朝”意识同样会损害中国文化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本已打开了世界文化进入中国的窗口,但明朝政府基于文化自我满足而采取的“阻断”策略,让传统文化失去了进一步丰富、充实的机会。清政府在文化上的傲慢偏见,换来的则是“坚船利炮”打击下的文化溃退。

 

“文化自觉”源于文化的使命意识,传统文化的创造创新需要评价实施主体能够自觉意识到时代赋予的责任及发展文化的历史使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创”历程中,文化自觉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中日甲午战争后,战败的国人开始自发地进行民族文化反思,并且第一次立足世界的高度重新审视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在文化自觉的激荡下,大力推广“新学”,力图打破“中体西用”的理论框架,进而改变中国文化的结构与性质,引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文化自觉的一座里程碑。在打倒“孔家店”后,一种“新孔学”被建构出来。中国共产党人则立足本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这些皆是中华传统文化近代“两创”的突出成果。

 

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复兴离不开“文化自觉”。但成功的“文化自觉”必须有相配套的机制作为保障。首先,“文化自觉”需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任,离开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文化建设和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其次,“文化自觉”的建立需要国家软、硬实力提升的配合。经济发展是“自觉”发生的源动力,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是“自觉”得以延续的关键。最后,增进文化交流是促发“文化自觉”的有利条件。中华文化“请进来”与“走出去”是一“对子”,缺一不可。封闭的文化只能扼杀“文化自觉”。

 

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该民族的终极生活理想。这样的理想为国人提供了生活的终极意义,是难以替代的精神家园。然而,如果传统文化自身不强大,那么信仰该文化的民族必然会遭遇可悲的后果。所以,无论是“文化自信”还是“文化自觉”,成为科学命题的前提条件必然是“文化自强”。

 

回顾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自强”的元素数不胜数,“四大发明”、文化国粹,是国人自豪的资本。但我们决不可一直站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只有通过努力创造出新的自强因子,方能让中华传统文化财富渊源流传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创”历程》

 

“两创”即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融相通。本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从秦汉以来“五经”系统的建立,到近现代马克思主义传入的“两创”历程。旨在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历程和经验,结合时代精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