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永伟】近三年来书院研究综述

栏目:庙堂道场、观察总览
发布时间:2024-01-26 20:46:31
标签:

近三年来书院研究综述

作者:师永伟

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摘要:2014-2016年间,书院研究继续保持不断攀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年间共出版学术著作29部,发表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100篇,期刊论文超过1000篇,报纸类文章69篇,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其中书院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区域书院研究、现代书院研究等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当前书院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书院研究;书院教育;现代书院;区域书院

 

书院研究在延续此前热度的基础上,2014—2016年又取得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年间共出版学术著作29部,发表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100篇,期刊论文超过1000篇,报纸类文章69篇。本文试图回顾、梳理近三年来书院研究的发展历程,探求书院研究的可能性方向。

 

一、学术著作类成果

 

(一)书院的综合性研究

 

冯天瑜著《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总目、索引、附录(全一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是一本工具书,本书总目部分对约2000种日志和报告按类别编辑,索引部分包括人名、地名、调查类别等索引,附录部分包括东亚同文书院历届学生名单、手稿本与整理本比勘等方面的内容。生云龙著《中国古代书院学礼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主要论述了为什么要研究书院学礼、古代书院学礼的变迁、书院学礼中的学仪、书院学礼承载的学理、书院学礼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方式等。唐亚阳、吴增礼著《中国书院德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一书则是运用教育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等研究方法,全面地梳理了书院的发展历程、功能、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模式、德育课程体系等。殷永达等著《书院建筑》(中文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以简要文字和精美图片,介绍了书院的选址与环境、书院建筑的艺术特色、书院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空间、书院的礼仪场所、藏书楼等。江堤著《中国书院小史》(中国长安出版社,2015年)以时间为纲,系统讲述了书院的发展史,是写书院史最有激情的一部。鲁小俊著《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叙录(上、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是关于清代书院课艺整理与研究的专著,全书按地区编排,辑录现存清代书院课艺总集196种。程嫩生著《中国书院文学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认为中国书院是代表着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机构,道德教育是书院教育网络中的一根主线,为文学教育紧紧把握着方向,道德教育与科举教育之间的问题一直存在书院文学教育中,成为书院文学教育的一个问题。徐潜著《中国古代书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主要介绍了东林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书院,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陈薛俊怡著《中国古代书院》(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分为书院发展史、书院制度、名院名人寻踪与书院文化集萃等四个部分,系统叙述了我国古代书院的演变历程。

 

(二)地域书院研究

 

方彦寿著《朱熹学派与闽台书院刻书的传承与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是一本论文集,着重探讨了朱子学派和福建刻书业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了福建书院刻书和从福建传入台湾的朱子学和刻书业,在台湾书院发展中所形成的交集与融合及其在台湾书院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吴洪成等著《河北书院史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以河北书院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视角入手,对河北书院基本情况进行了具体、详细和准确的梳理,对其发展沿革进行了系统研究。邓爱民、桂橙林著《长江流域的文庙书院》(长江出版社,2015年)着重介绍了长江流域的文庙书院的有关知识,对文庙祀典、建筑形制等均有所涉及。马晓春著《杭州书院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以杭州书院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全面阐述杭州书院各个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并对各个时期的杭州书院进行了典型介绍。邱远等著《客家古邑河源传统书院考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多视觉、立体化地对古邑河源的传统文化教育积淀进行了充分发掘、梳理和甄别,深入历史故址,查访遗址遗存。姚赯著《江西三大书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以简要文字和大量图片,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江西三大书院的创办历史及历史沿革、中国的官学制度和私学渊源等。

 

(三)个案书院研究

 

郭建衡、郭幸君著《石鼓书院》(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衡阳石鼓书院的专著,全书分为“石鼓胜迹”、“书院春秋”、“历代碑刻文献选录”、“书院楹联一览”等部分,对石鼓书院作了全面介绍。杨慎初主编《岳麓书院》(中文版、英文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2016年)以简要文字和图片,全面地阐述了岳麓书院创办,历经宋、元、明、清办学至今的历史、书院建筑、文物古迹及其人物风貌等,探讨了书院建设的文化内涵。邵群著《万松书院》(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从创建历史、教学管理、祭祀、藏书、学田及建筑、石刻、历代名人等方面对万松书院进行了研究。宫嵩涛著《嵩阳书院》(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从历史沿革、教学管理、祭祀、藏书、建筑、碑刻、诗赋、历史名人等方面对嵩阳书院进行了通俗而全面的介绍。有关白鹿洞书院的研究著作有三部:吴秦荔著《鹿因时鸣:白鹿洞书院》(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李科友著《白鹿洞书院的秘密》(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吴国富著《新纂白鹿洞书院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均是对白鹿洞书院的全面介绍。祁庆国著《陈氏书院(中文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以文字配图片的形式,全面阐述了我国广东省的陈氏书院创办历史、书院建筑、文物古迹及其学术源流、人物风貌等。此外,还有赵统、杨培明著《南菁书院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和张征著《三原书院人物》(三秦出版社,2014年)等。

 

(四)书院游览纪实

 

宋毛平《正脉文儒——郑州大学“嵩阳·岳麓书院文化之旅”纪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是郑州大学学生考察嵩阳书院、岳麓书院之行的纪实,其中也收录了部分专家的文章。

 

(五)代书院研究

 

龚鹏程著《书院何为》(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年)是对当代书院研究的成果,此书汇集了他对当下国学教育的思考和实施性意见,也有他本人开创书院的实际经验。宵旰著《大德敦化:河南敦复书院落实中华美德的真实故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年)以60个真实的故事贯穿全文,讲述敦复书院创始人王英杰的感人事迹。四篇博士论文分别为:张晓婧的《清代安徽书院研究》(安徽师范大学)、陈仙的《英语世界的书院研究》(湖南大学)、李盛幸的《岳麓书院德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何丽波的《湖南湘江流域传统书院环境景观研究》(湖南农业大学)。

 

二、期刊论文类成果

 

(一)书院研究领域的新气象

 

新理念、新方法的引入。沈雪松、王禹霏《后现代视野下的书院教学模式解析》[1]和《后现代视野下的书院德育模式解析》[2]均是把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方法引入书院研究之中,对书院的教学模式和德育模式进行了新的诠释。张立菊《基于书院精神的MOOC本土化发展探析》[3]则是将传统书院的精神与MOOC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为MOOC发展探求新路径。柳国勇《利用新媒体传播书院德育文化的对策探析》[4]以当下新媒体的发展为切入点,论述了新媒体在传播书院德育文化中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黄漫远《我国书院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5--2014年数据》[5]把知识图谱的概念应用到书院研究中,对2005--2014年间有关书院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从一个新视角进行了学术回顾与展望。

 

新手段的使用。方兴林在《紫阳书院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6]一文中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应用到书院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上,为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方向。

 

(二)传统书院与当前教育

 

以史为鉴,体现出传统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关照,是书院史研究的落脚点,这也就决定此方面的书院研究必定成为热点之一,近三年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传统书院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启示,兼及中小学教育和其他方面。

 

对高等教育的启示。陈仁仁《传统书院教育理念与我国现代大学教育改革》[7]一文认为传统书院教育中的以教育为乐、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学术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为现代大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促进当代大学教育更好地发展。王志刚《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大学精神建设的启迪》[8]概括了传统书院教育的创新精神、自由精神、德育精神、治学精神等,凸显其对当前大学精神建设的有益之处。陈仙、邓洪波的《古代书院日记教学法及其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9]对古代书院的日记教学进行了详细阐释,同时深入挖掘日记教学法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师重教的道德规范等,最终说明其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有益启示。明成满的《中国古代书院德育环境及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10]从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际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古代书院的德育环境,进而说明书院德育环境的当代启示,为建设良好的德育环境提供借鉴。张晓婧《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11]认为书院的德育优先理念、学术自由精神、自主培养模式、互动师生关系等方面对建设具有特色的当代高等教育均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刘晓玲、黎娅玲《岳麓书院批判性思维培养途径及其现代意义》[12]以岳麓书院的教育为研究出发点,论述岳麓书院对当今高等教育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借鉴价值,可采取的措施如加强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等。

 

对中小学教育及其他方面的启示。陈起莹等《书院文化对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启示》[13]对书院教育的特点及中小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切入点论证书院文化对中小学教育体制改进与完善的价值。刘静洋《古代书院“育人理念”对当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14]分析了古代书院人格教育、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等教育理念对辅导员工作和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启示作用,即是要注重学生的德行建设、加强人文关怀、提高职业素养等。宋俊骥、李艳莉《明清书院内部建制及教师准入制度研究与启示》[15]通过研究明清时期传统书院的教师选聘制度,从而说明当代教师队伍建设中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注意教师的日常生活等。

 

(三)断代书院研究

 

近三年来,以书院为主题的断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宋、清两朝。宋代书院研究主要有:张晓荣、叶美兰《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16]文章从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分析了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同时认为宋代书院具有独立与自由的特性;刘河燕的《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及特点分析》[17]对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阐述,这些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受宗教浸润、带有人文性等特点。清朝书院研究主要有:顾建娣的《清代的旗人书院》[18]对旗人书院进行了着重研究,同时对旗人书院与八旗官学、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书院进行了比较研究,最终得出“多民族文化互相交流和融合是大势所趋”的结论。雷菁《论清代书院官学化的消极作用》[19]认为清代书院官学化使书院与教育相背离,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并最终导致书院走向消亡。张劲松的《论清代书院的助学制度》[20]认为清代书院的助学制度推动了清代书院的快速发展,是清代书院规制的重要内容,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四)区域书院研究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和文化组织的推动下,区域文化研究正方兴未艾,关于区域书院的研究成果亦是层出不穷。主要有:吴洪成、刘长宽《北方传统书院的一个缩影——河北邢台古代的书院教育》[21]对邢台书院的发展史作了梳理,同时也阐明了邢台书院的特性以及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作用。周保平《北宋时期河南书院考证及其兴盛原因探析》[22]认为经过缜密考证过的北宋时期的河南书院共有11所,这些书院的兴盛主要是因为当时科举规模扩大、学校的设立与科举不协调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等。谢宏治《衡阳书院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3]认为衡阳书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期,并具有起源早、数量多、影响大等特点,同时也阐明了书院文化的当代启示。邱远《客家古邑河源传统书院考略》[24]对客家古邑河源传统书院进行了系统考证,古邑书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客家文化的形成相关联,应该进一步挖掘与开发。吴海升《宋代安徽书院述论》[25]理清了两宋时期安徽书院的发展脉络,这一时期安徽书院具有发展不平衡、创办者多样性、选址僻静性与综合性、教育效果显著等特征。唐旭《清代重庆书院的兴衰与流变》[26]以清代重庆书院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书院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说明重庆地区的发展步伐与全国基本一致。黎文丽《清代安康地区书院考》[27]考证出安康地区在清代共创建12所书院,这些书院的教学方式、书院经费以及最终改制等方面均和全国其他书院大同小异。李文《明清时期运城地区书院述略》[28]认为运城地区共存在70余所书院,这些书院的创建与运行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运城地区的书院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清代是书院发展的高峰、书院经费来源多样、书院发展反映了运城地区的文化繁荣等。

 

(五)书院藏书研究

 

藏书是传统书院的一个功能与特色,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藏书来源、藏书管理、藏书价值等方面。张根华在《清代福建致用书院藏书研究》[29]中分析了致用书院藏书的来源、藏书的流传、藏书的历史价值等。刘雄、方建新《试论中国古代书院藏书系统形成于南宋》[30]认为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形成系统,藏书来源多样化且具有自身的特点,在中国古代藏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保存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李光生《宋代书院藏书论略》[31]把书院藏书来源归纳为三个方面:朝廷颁赐、官民捐赠、书院自购自刻等;书院藏书具有注重利用、内容单一、藏书版本大众化等特点,这些藏书对传承中华文化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钮开芹《我国古代书院藏书的管理及历史贡献探略》[32]主要是从藏书来源、藏书的管理、藏书管理的历史贡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综上可见,关于书院藏书的研究成果内容大同小异,模式单一,创新性的研究较少。

 

(六)书院改制研究

 

书院改制是在书院高速发展的状态下被政治权利强制推行的,这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界关注的问题。任欢欢《晚清直隶书院改制研究》[33]认为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直隶地区的保定莲池书院、稽古书院、集贤书院等均进行了改制,这些书院的改制具有指导思想落后、发展不平衡等特征。杨毅丰《晚清书院改制学堂的嬗变:以四川为例》[34]以四川省书院改学堂的曲折过程为例,阐述书院教育在日愈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形下,晚清政府关于书院改制中的纠结。谢丰、周小喜《清末新政初期湖南改制书院兴办学堂的章程问题》[35]以湖南为剖面论证兴学章程的出台及其重要性,其认为在清末新政书院改学堂的进程中,湖南巡抚俞廉三推动制定的办学章程得到大力推行,这成为湖南省学堂发展速度和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重要因素。张雪梅的《清末陕南地区的书院改制》[36]着重论述了晚清时期陕南地区的书院完成书院改学堂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具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内容上的外部输入性等特征。吴洪成、王培培《近代重庆书院改制述评——纪念书院改制115周年》[37]认为近代重庆地区的书院改制是必然的,这一过程经历了思想动员、戊戌改制和新政改制三个阶段,书院改制将传统书院教育和近代教育进行了有机地转化,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历史事件。

 

(七)书院个案研究

 

书院个案研究一直是书院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集中于各个地区具有特色的书院个案上面,是书院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凌美、丁煜成的《陕甘味经书院考述》[38]和朱之润、刘海涛的《敬敷书院考》[39]分别对味经书院、敬敷书院的建立、运作、社会意义等方面的情况作了详细论述。任文香《试论白鹿洞书院学规的文化内蕴》[40]以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为切入点,论述了学规的三个组成部分:办学宗旨、阅读范围、阅读方法,阐发了学规对白鹿洞书院,甚至是全国的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邓洪波、颜为《石鼓书院: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41]以湖南著名的石鼓书院为个案进行立论,石鼓书院中蕴含的自立自强之精神、采取的纠正科举俗学之举措、山长讲学博采众长等都是湖湘学派的重要意蕴与特征,也就是说石鼓书院是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魏红翎《尊经书院读书日程考》[42]重点探讨了书院的学规、管理制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尽力展现书院的全貌,在深层次上解释尊经书院成为四川省重要书院的缘由。此外还有关于令德堂书院、白鹭洲书院等众多书院的个案研究成果。

 

(八)书院建筑景观研究

 

书院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基地,它在选址、建筑营造、布局与风格等方面均十分考究,从建筑景观角度去研究书院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视角的研究趋势。

 

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总论书院建筑景观;二是分论各个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书院建筑景观。刘婉华《书院:中国古代园林的一朵奇葩》[43]认为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一种独特形式而存在,它在功能、组成与布局、装饰等各个方面都独具一格,这些独特性共同铸就书院成为文人园林与公共园林的完美混合体,可谓是古代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蒙小英、伍祯、邹裕波《传统书院园林景观的教化作用与启示》[44]认为随着新式书院的兴起,书院景观设计也随之而起。传统书院在选址、尊礼空间和植物栽培等方面都极其注重园林景观的教化意义,传统书院的园林思想对当今书院的景观设计具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闫俊霞《明清河南书院园林设计符号研究——以嵩阳书院为例》[45]以嵩阳书院为例,旨在研究明清时期河南书院园林所表达的意境、功能等,梳理书院园林的设计符号系统,为我国当今校园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灵感以及借鉴。蔡志荣《清代湖北书院建筑风格及现代启示》[46]认为清代湖北书院在选址上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深受禅宗山林思想的熏陶;书院的建筑空间布局方面既有中国传统的教化思想,又具有鲜明的荆楚风格;现代学校建筑的设计要继承传统书院的建筑文化。张健、吴倩《清代辽沈地区书院与学宫景观环境探析》[47]对清代时期辽沈地区的书院和学宫的建筑景观布局进行总体梳理,探究其中的特征,凸显辽沈地区的地域特色,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于晓明《明清时期江南书院之景观研究》[48]一文着重探究了明末至清朝晚期这一时间段内,江南文化中的书院园林空间设计的总体发展情况,通过对历史时期景观的研究,实现对现实状况的关照。此外,还有关于重庆地区、关中地区、浙江地区等区域性书院建筑景观的研究,均体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九)书院经费研究

 

书院经费是其正常运转的基础与保障,对书院经费的研究亦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张显运《清代河南书院经费述论——以书院碑刻为视阈》[49]以书院碑刻为史料基础,探究清代河南书院的经费状况,书院经费主要来自官方拨款、民间捐款和自营收入等方面,经费主要用于基础建设、日常开支、教学管理等,传统书院的经费收入与支出为今天学校教育的经费收支提供了历史借鉴。张发祥《清代抚州书院经费来源探析》[50]认为抚州书院在清代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士绅民众捐款和书院自营收入等,书院经费收入的多元化渠道为今天教育经费的筹集提供了经验。王丽娜《明清徽州书院的经费来源问题探析》[51]认为明清时期徽州书院经费主要来源于外部投入和自身经营两个方面,书院经费来源主要与徽州地区的特殊地域条件紧密相连,是徽商群体的历史贡献。(论述徽州书院经费来源问题的还有江超《明清时期徽州书院的资金来源》,其内容大致与前文相同)。袁仕勋、江星敏《明清时期书院的经费筹措与管理初探——以黔东南书院为例》[52]认为黔东南的书院在清朝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其时书院的经费来源于官府的学田、士绅的捐款、自身的经营等方面,此时书院在经费使用方面的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对书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上可见,关于书院经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费来源和经费管理两个方面,其中经费来源方面多从官府拨款、士绅捐款及自身经营三个方面来阐述,重复研究较多,缺乏创新之处。

 

(十)书院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随着旅游市场越来越热,书院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也逐渐得到开发,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应把对书院的保护提上日程,不容忽视。邓洪波、郑明星、娄周阳《中国古代书院保护与利用现状调查》[53]把全国现存古代书院的利用分为各级学校、文物遗存、旅游景点等几种情况,但是这些实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开发,现状令人堪忧,值得欣慰的是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为全国古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徐永文、胡青《书院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范式研究——以江西为考察中心》[54]指出江西的书院资源已然形成了综合功能、纪念功能和教育功能三种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对书院资源的整合,传承书院精神,探究书院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一般范式。朱虹《加强江西书院文化的保护利用》[55]和李华栋《加强江西书院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利用》[56]均是以江西书院资源开发保护为题展开论述,都认为江西作为全国书院发展的中心,书院发展规模宏大,对传统书院的开发与保护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这只是初级阶段,下一步应大力提高书院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水平,把保护利用的措施落到实处。

 

(十一)书院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文化基因,书院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二者的结合点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史晓荣《略论书院与中国传统》[57]认为书院在发扬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思想方面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书院对传统教育制度的继承与创新、文化典籍的保存与利用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周春芳、高必征、刘冠峰《书院文化的当代价值新论》[58]指出书院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求真、求善、求美,书院以正心明德为本,书院文化对当代的重要启示是重视全人的养成。窦竹君《传统书院的人文精神》[59]一文以书院独特的人文精神为研究出发点,以弘扬传统民族精神为落脚点,传统书院的人文精神包括德业为本、心忧天下、注重学术、格物致知、居敬立基等内容。邓建《中国古代书院与流寓文化关系刍论》[60]认为书院是流寓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特定场域,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邱凌、谢树清《石鼓书院诗词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61]着重对石鼓书院中的诗词进行全新解读,其中蕴含的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湖湘文化中的爱国情怀一脉相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书院与人物研究

 

历史人物与书院的发展进程联系紧密,所以书院与人物的研究成果较多。张绪《论施璜对清初徽州理学及书院文化的贡献与影响》[62]认为施璜在思想上尊崇朱子之学,积极投身于紫阳、还古两所书院之中,开展讲会活动,使理学得到极大的复兴,对书院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江小角、刘振《姚莹的书院教育实践及其影响》[63]以“桐城学派”著名代表人物的姚莹为研究对象,阐发姚莹主张书院教育要兴学育才、讲求道义、振兴文风等观点,姚莹不断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朱汉民《范仲淹的庆历兴学与书院教育》[64]一文论述了范仲淹推动实施的庆历新政与书院教育的结合,使他成为宋学的奠基人,范仲淹的书院教育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他在睢阳书院的教育活动中。张劲松《论清儒沈近思与临颍紫阳书院》[65]认为沈近思创建的紫阳书院在中原大地传承了朱子之学,同时以书院为平台取得了教化乡里的社会效果,沈近思是临颍紫阳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者。郭荣刚、林金水《艾儒略与福州书院》[66]则是以传教士艾儒略在福州书院的传教为研究对象,认为福州书院是艾儒略进行传教的“始地”,同时以大量文献为基础,进一步考证出艾儒略传教的书院是福州的共学书院。除此之外,相关研究还有宋育人与成都尊经书院、李退溪书院思想与人格美育、高攀龙与东林书院、陈谷嘉与中国书院研究等。

 

(十三)书院与学术研究

 

书院与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书院与学派、学统、书院教育、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邓洪波《王学在岳麓书院的传播》[67]论述了王阳明之学术思想在岳麓书院的传播,从而使岳麓书院成为王学传播的重要平台;王学在岳麓书院传播之时,对朱张之学保持着敬畏,使岳麓书院一直保持着实学之风。程嫩生《论清代书院教育与桐城学派发展》[68]一文认为桐城学派的发展受益于书院教育,书院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姚鼐在书院的讲学培养了大量人才,姚鼐编著的《古文辞类纂》对书院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桐城派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对书院教育作出的贡献,桐城派的作家群体有力地推动了桐城派的发展。朱汉民《南宋书院的学祠与学统》[69]指出南宋书院与理学发展关系紧密,理学形成的学统和道统对书院产生了重要影响,理学家通过创建学祠等活动而确立儒家思想在道统上的地位,书院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场域。程嫩生、马启超在《明代时期虞山书院的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70]中指出虞山书院在明代成为传播学术的重要场所,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学教育,这是虞山书院的一个重要教学活动,从而促使书院文学创作不断,文章同时指出这些作品带有深深的道德烙印。谭树林《英华书院之印刷出版与中西文化交流》[71]一文认为印刷出版是英华书院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推动基督教传教事业、拓宽西方对中国的认知范围、促进世界其他地区印刷技术的发展。

 

(十四)书院研究综述与书评

 

近三年来,关于书院研究的综述数量不多。兰军、何君扬、邓洪波《2013年书院研究综述》[72]是书院研究的全面概括,共分为十二个方面进行综述,对2013年书院研究的情况作了全面分析。邓心强、郝舒畅、魏薇《2015年度“两岸四地书院教育制度论坛”综述》[73]指出现代书院制度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人员教学、学术研究与教学、学生代表等方面皆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要加强交流,进一步探讨书院教育的发展路径。周艳红、陈浩《清代广东书院研究综述》[74]对有关清代广东地区的书院研究文献、书院教育特色、书院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之后发现这些研究多属零碎的、片段的研究,缺乏全面研究与动态研究,文章同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多层次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崔海浪《我国高校书院制建设研究综述》[75]收集与整理了有关我国高校书院制创建与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书院制内涵、书院制现状、中外书院制比较以及我国高校书院制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述评,对我国书院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张劲松《近十年来国内书院文化旅游研究述评》[76]对书院资源的开发、书院文化旅游性质与价值、书院文化旅游的现状与突出问题、书院文化旅游的应对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解答,对书院传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出了可行性意见。书评主要是对近年来已出版著作的评述。张兢兢《唐代书院的性质讨论——再读邓洪波〈中国书院史〉》[77]认为邓著是一部可圈可点的书院史专著,对书院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著作中通过运用大量的唐代时期史料,将唐代书院的面貌呈现出来,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关唐代书院的起源有待进一步探讨。田建荣《评〈北京书院史〉》[78]指出《北京书院史》一书集中探讨了北京书院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迪意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本书具有史料丰富、方法科学、观点可信等特征。曾小明《书院精神的寻梦人——读朱汉民教授的〈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79]给予朱汉民教授的著作高度评价,全书共分为三辑,有层次地流露出朱汉民教授对书院精神的追寻,同时教导我们要追随先贤们的精神,熔就自身灵魂的同时又净化追随者的灵魂。

 

(十五)现代书院研究

 

现代书院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复兴,近年来呈现出加速发展之势,对现代书院的研究成果亦是不断出现。范双利、彭远威《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80]论述了书院制创建的意义和策略,对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作了全面研究。孙国峰、许成安、樊士德《基于比较视角的现代书院教育模式创新研究》[81]在对中国古代传统书院、中国现代书院与欧美现代书院的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代大学中书院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在于创新现代书院制。唐国华《大学书院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82]认为现代大学书院制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它更加注重对人才的精神引领,侧重通识教育和自主学习等,因而更有利于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探索。张倩《我国内地高校书院制建设研究》[83]认为我国内地大学积极借鉴港台大学书院制,试图建立新的教育模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进行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为书院制教育树立基本参照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三年来书院史研究延续了此前的热度,研究成果丰硕,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多学科的发展态势,同时不断引入新理论、新方法,使书院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但书院史研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重复研究、研究不平衡、史料挖掘不够、创新力度小、成果良莠不齐等。欲使书院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必须重视这些问题,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创新性发展,尤其要注意书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联系、书院教育对当前教育改革起到的借鉴意义、当前书院制发展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沈雪松,王禹霏.后现代视野下的书院教学模式解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8).
[2]沈雪松,王禹霏.后现代视野下的书院德育模式解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6).
[3]张立菊.基于书院精神的MOOC本土化发展探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6).
[4]柳国勇.利用新媒体传播书院德育文化的对策探析[J].新闻知识,2014(10).
[5]黄漫远.我国书院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5——2014年数据[J].东南学术,2016(5).
[6]方兴林.紫阳书院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
[7]陈仁仁.传统书院教育理念与我国现代大学教育改革[J].唐都学刊,2016(5).
[8]王志刚.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大学精神建设的启迪[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
[9]陈仙,邓洪波.古代书院日记教学法及其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4(6).
[10]明成满.中国古代书院德育环境及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11]张晓婧.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6(1).
[12]刘晓玲,黎娅玲.岳麓书院批判性思维培养途径及其现代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15(3).
[13]陈起莹等.书院文化对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
[14]刘静洋.古代书院“育人理念”对当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15]宋俊骥,李艳莉.明清书院内部建制及教师准入制度研究与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5(4).
[16]张晓荣,叶美兰.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17]刘河燕.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及特点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4(4).
[18]顾建娣.清代的旗人书院[J].近代史研究,2015(6).
[19]雷菁.论清代书院官学化的消极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20]张劲松.论清代书院的助学制度[J].大学教育科学,2016(1).
[21]吴洪成,刘长宽.北方传统书院的一个缩影——河北邢台古代的书院教育[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4).
[22]周保平.北宋时期河南书院考证及其兴盛原因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23]谢宏治.衡阳书院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4]邱远.客家古邑河源传统书院考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6).
[25]吴海升.宋代安徽书院述论[J].安徽史学,2015(4).
[26]唐旭.清代重庆书院的兴衰与流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27]黎文丽.清代安康地区书院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8李文.明清时期运城地区书院述略[J].运城学院学报,2014(4).
[29]张根华.清代福建致用书院藏书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6(1).
[30]刘雄,方建新.试论中国古代书院藏书系统形成于南宋[J].浙江学刊,2014(2).
[31]李光生.宋代书院藏书论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
[32]钮开芹.我国古代书院藏书的管理及历史贡献探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5).
[33]任欢欢.晚清直隶书院改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4(10).
[34]杨毅丰.晚清书院改制学堂的嬗变:以四川为例[J].贵州文史丛刊,2016(2).
[35]谢丰,周小喜.清末新政初期湖南改制书院兴办学堂的章程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6(1).
[36]张雪梅.清末陕南地区的书院改制[J].人民论坛,2016(8).
[37]吴洪成,王培培.近代重庆书院改制述评——纪念书院改制115周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38]徐凌美,丁煜成.陕甘味经书院考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9]朱之润,刘海涛.敬敷书院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4(3).
[40]任文香.试论白鹿洞书院学规的文化内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41]邓洪波,颜为.石鼓书院: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42]魏红翎.尊经书院读书日程考[J].中华文化论坛,2015(5).
[43]刘婉华.书院:中国古代园林的一朵奇葩[J].南方建筑,2014(4).
[44]蒙小英,伍祯,邹裕波.传统书院园林景观的教化作用于启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45]闫俊霞.明清河南书院园林设计符号研究——以嵩阳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6(7).
[46]蔡志荣.清代湖北书院建筑风格及现代启示[J].理论月刊,2016(11).
[47]张健,吴倩.清代辽沈地区书院与学宫景观环境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48]于晓明.明清时期江南书院之景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49]张显运.清代河南书院经费述论——以书院碑刻为视阈[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9).
[50]张发祥.清代抚州书院经费来源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51]王丽娜.明清徽州书院的经费来源问题探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4(1).
[52]袁仕勋,江星敏.明清时期书院的经费筹措与管理初探——以黔东南书院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12).
[53]邓洪波,郑明星,娄周阳.中国古代书院保护与利用现状调查[J].中国文化遗产,2014(4).
[54]徐永文,胡青.书院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范式研究——以江西为考察中心[J].江西社会科学,2016(6).
[55]朱虹.加强江西书院文化的保护利用[J].中国地方志,2015(10).
[56]李华栋.加强江西书院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利用[N].光华时报,2015-07-28.
[57]史晓荣.略论书院与中国传统[J].运城学院学报,2014(4).
[58]周春芳,高必征,刘冠峰.书院文化的当代价值新论[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9]窦竹君.传统书院的人文精神[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60]邓建.中国古代书院与流寓文化关系刍论[J].理论月刊,2016(9).
[61]邱凌,谢树清.石鼓书院诗词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62]张绪.论施璜对清初徽州理学及书院文化的贡献与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63]江小角,刘振.姚莹的书院教育实践及其影响[J].西部学刊,2015(9).
[64]朱汉民.范仲淹的庆历兴学与书院教育[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65]张劲松.论清儒沈近思与临颍紫阳书院[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66]郭荣刚,林金水.艾儒略与福州书院[J].世界宗教研究,2014(3).
[67]邓洪波.王学在岳麓书院的传播[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68]程嫩生.论清代书院教育与桐城学派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6(6).
[69]朱汉民.南宋书院的学祠与学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70]程嫩生,马启超.明代时期虞山书院的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71]谭树林.英华书院之印刷出版与中西文化交流[J].江苏社会科学,2015(1).
[72]兰军,何君扬,邓洪波.2013年书院研究综述[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5).
[73]邓心强,郝舒畅,魏薇.2015年度“两岸四地书院教育制度论坛”综述[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6).
[74]周艳红,陈浩.清代广东书院研究综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4).
[75]崔海浪.我国高校书院制建设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2).
[76]张劲松.近十年来国内书院文化旅游研究述评[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6(4).
[77]张兢兢.唐代书院的性质讨论——再读邓洪波《中国书院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3).
[78]田建荣.评《北京书院史》[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5).
[79]曾小明.书院精神的寻梦人——读朱汉民教授的《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14(3).
[80]范双利,彭远威.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J].高教探索,2014(6).
[81]孙国峰,许成安,樊士德.基于比较视角的现代书院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1).
[82]唐国华.大学书院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13).
[83]张倩.我国内地高校书院制建设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