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迎辉】君子之交淡若水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经典新解系列
发布时间:2024-02-27 20:42:51
标签:

君子之交淡若水

作者:赵迎辉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正月十四日丁巳

          耶稣2024年2月23日

 

“君子之交淡若水”语出《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郭象注曰:“无利故淡,道合故亲。饰利故甘,利不可常,故有时而绝也。”意思是说,君子之交不受利益所累,像水一样恬淡自然,所以能够长久亲近;小人之交多受利益驱使,如甜酒一般芳香醉人,然而一旦利益散尽就会交情断绝。

 

理解“君子之交淡若水”,关键在于一个“水”字。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水”在道家哲学观中不是一个简单的意象,而是“道”的象征。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庄子把君子之交比作水,是继承了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将“淡若水”的君子之交视为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这里的“淡若水”,并不是说君子之交像水一样寡淡无味,而是指像水一样纯净清澈,不尚虚华,不掺杂质,没有功利之心,不被世俗所累,也就是纯粹,即接近于“道”。

 

君子本是儒家学派崇尚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儒家创始人孔子曾从多个角度对君子和小人作过比较,其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从功利主义的视角对君子和小人进行辨析,认为君子做事考虑的是原则义理,小人做事考虑的是利益得失,从而揭示了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区别。庄子虽然不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在“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潮影响下,庄子沿用了孔子君子与小人的说法,以功利主义作为分野,对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进行厘清,揭示出人际交往的真谛是发乎天性、回归本真,即不掺杂任何功利的志同道合、意趣相投,而不是互相拉拢、彼此利用。

 

庄子之后的许多文人士大夫,继承了庄子“君子之交淡若水”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引申、阐发,使得“君子之交淡若水”成为长期以来备受文人士大夫推崇的人际交往准则,同时也逐渐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并世代流传。三国时诸葛亮《论交》有云:“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西汉戴圣在《礼记·表记》中对庄子的提法进行改造:“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唐代杜甫创作《贫交行》诗:“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南宋辛弃疾在《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一词中写道:“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北宋欧阳修《朋党论》对君子之交的阐释更加清晰:“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以上种种论述,通过对君子之交的赞美和对利益之交的揭批,表达了对于至真至纯的人际交往的美好期许。而对于“利交”抨击最为激烈的,当属东汉朱穆的《绝交论》和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刘峻的《广绝交论》这两篇文章。尤其是刘峻的《广绝交论》是对朱穆《绝交论》的申广、延伸,文中对“利交”即功利主义的交友观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利交”的五种流变:势交、贿交、谈交、穷交、量交,“凡斯五交,义同贾鬻”,认为“利交”其实就是做生意,目的不是寻求心灵契合而是进行利益交换,跟真正的交往相去甚远。

 

人际交往是自古以来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交往动机的把握、交往原则的秉持以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各不相同。“君子之交淡若水”作为传统社会交友的至高境界,对我国封建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君子之交的经典故事,比如心有灵犀互为知音的伯牙子期、志趣相投相谈忘食的尹敏班彪、相知至深彼此信任的管仲鲍叔牙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市场经济建立、信息技术应用、陌生人社会形成等都对人际交往提出新的挑战。重温“君子之交淡若水”,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对于培养正确的交友观,营造良好的社会交往风气,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