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义】我的心因为经典更加通透,因为土地更加厚重 ——2023行义年度总结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4-04-09 19:34:32
标签:

我的心因为经典更加通透,因为土地更加厚重

——2023行义年度总结

作者:行义

来源:“石庵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二月廿九日辛丑

          耶稣2024年4月7日

 

前言

 

因为我即将成年,所以今年的年度总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的年度总结,不敢说尽善尽美,但是也希望能够为这十八年画上一个句号。总觉得恍恍惚惚地就过了一年,好像才刚刚开始,就已经到了新的甲辰年。不知不觉中,自己即将十八岁。而距离自己2019年接触传统文化,今年也已是第五年了,原本很熟悉的数字,却也已经是四年前的过往。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而阳春照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小子愚鲁,亦以大块文章附古人之风雅,概一年之得失。

 

(前言内容摘自下文总结)

 

 

 

回忆过往

 

大概是从今年开始的思考吧,自己开始有点“多愁善感”。会没来由地想起曾经我经历的种种,尤其是在体制内的学习生活更是自己胡思乱想的常客,在这样的过程中想明白了很多东西。

 

之前在学堂和书院和读书,对于体制内的学习容易否定。而如今回想起在体制内的学习生活,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依旧不喜欢体制内的学习方式,但是却十分怀念那一段学习时光。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也不再存在绝对的好坏之分,在体制学校中的学习让我感受一个大群体的学习生活,学习在大群体中找好自己的位置,学到了最基本的常识,也收获了一些朋友……

 

正是这些不同的生命体验塑造了现在的我,换言之,现在我的身上正有着这些经历的影子。再回望自己曾经所受的教育时,心中有更多的豁然开朗和发自内心的感恩:文博小学,三牧中学,南山学堂,在福州十年来的经历不论痛苦与欢乐,都成为了自己珍视的回忆。

 

 

 

大家为我过十七岁生日

 

关于责任

 

这一年,我的爱好在不断变化。书法、篆刻、古琴这三个主要才艺,现在已经越来越深得我心了。游于艺十分重要,在很多情况下这就是自己的娱乐,不敢说在其中融入什么风格与思考,但是那个当下,自己是很开心的。

 

因为这一年有不少时间手机都在自己手上的,有机会看到了不少水平更高的书法篆刻作品,心向往之。现在自己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能够找到一个充足的时间,让自己的这些才艺有一个大跨越。结果有点尴尬的是,今年的假期都忙的不得了,这一个心中的小小计划也只好暂且搁置下来。希望未来的一年还能有机会在这些方面继续精进吧。

 

书法方面,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讲解所赐,因为其中所陈列的大量汉碑与刻石让自己对于隶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不过让自己产生兴趣的并不是孔庙三碑,而是张迁碑、张猛龙碑、五凤刻石这一类遒劲拙朴的字体,背后的气势是自己最喜欢的。篆书也是如此,对比于李斯典雅的庙堂之气,让我更激动的是清人的篆书字体,更灵动鲜活,有表现力。

 

篆刻进步缓慢,对比之前除了更熟能生巧以外似乎也没有什么长进,这一点其实还是让我挺懊恼的,另外一方面对于篆刻的审美有了不小的变化,之前更喜欢陈巨来的风格,现在审美开始向赵之谦以篆入印的方向转变,喜欢齐白石的单刀,对于古玺也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这种大开大合的印风看的自己心潮澎湃。

 

 

 

刻“石庵书院”印

 

我对于古代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比如高古玉器、青铜器、汉砖。个个都是烧钱的主子,但是这些东西实在是太好看了啊。在那些器具上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或高古大气,或抽象质朴。每一件器物都是工匠一刀一笔制作出来的,上面不可复制性与工匠留下的记号使自己着迷。看着两千年前玉器的砣痕,汉砖上细长的龙纹,自己的心没来由地就为它们所感动,不只是因为时光所赋予了器物意义,更是对古人审美的五体投地,这些器具所展示的是一个完全有别于当代文明,精神高度繁荣的时代。

 

 

 

在春耕园,参加春耕园老师同学们组织的义卖

 

这一年,我依然喜欢听歌,但是听歌的内容倒是有了不少的变化,在上半年张平老师带着我们学了海子的几首诗,还放了一首周云蓬的《九月》给我们听,那一次之后,自己所听的歌开始慢慢地朝民谣的方向转变;后来有一次在听歌时自动播放到了痛仰的《再见杰克》和《西湖》,也便开始听一些摇滚;我们从西昆村回来时,车上放着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老歌开始慢慢的进入我的歌单。之前听的歌无非是说唱或流行音乐,今年算是自己在音乐审美方面改变最明显的一年,不禁一笑。

 

 

 

在超市为清明祭扫准备干粮

 

张平老师之前说:一个人喜欢什么最能反映他的状态。之前我对这句话还不以为然,年度总结时却发现,现在的自己越来越喜欢高古、拙朴、大气的东西,在这一年中,让自己感触最深的圣贤是孟子,论语中最有触动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提到未来自己最经常想起的词是有为与担当。一个人最缺少什么,那么自然也会最经常,提起什么,今年自己读的经典是孟子,我的很多想法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希望能够在未来有所作为,或是对于文化事业,或是对于个人修身。因为感佩孟子李白的敢爱敢恨自在潇洒,因此也喜欢上了高古玉的拙朴,流派印的大开大合。这些爱好的背后似乎真的都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从这里能看到我这一年的侧重与目标。

 

 

 

在岱顶,五岳独尊石刻

 

写作

 

今年自己的感受力比之前要更强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我眼中变得更加鲜活,更容易心潮澎湃,更容易生出一颗想要有所作为的念头。有感触就会有想要表达的东西,花些时间让这些感触自然流出,就成为了一篇篇小小的随笔,在动笔前或许还并没有太多的体会,但是在写的过程中删删改改,越写,感受似乎也变得深刻了,这些文字成为了我在书院生活的另一个见证者。因为从心中流淌而出,所以便不会有滞涩;因为是真实所想,所以在回望时便会莞尔一笑,回忆起当时的美好与感动,当自己再看这一年来的成果时,心中的成就感更是无可比拟。之后再想修改时,却写不出当时的感觉。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也便以这样的方式留下点东西吧。

 

古诗这一类要细细推敲琢磨的东西自己写的越来越少,但是靠着打回车键偶尔记一记现代诗。绝句的容量对比一篇文章而言的确更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写出一首诗就需要更多的推敲琢磨。尽管没有了老师的要求,未来一年里古诗的写作还是应该跟上来,否则在书院都不怎么写,那么以后一个人时写的或许就更少了。诗意是需要养护的,若是长时间无感于周围的人事物,不动笔,那么这份诗意的确会慢慢消散。

 

论语

 

今年下半年的学习中,论语课给自己很深的印象,整体的学习方向与方式开始有了一些转变,这个转变直接就影响了自己学习状态与思考。下半学期书院课程里面加入了颜老师的论语课,用依经解经的方式学习论语等经典,四书章句集注的内容学习占比越来越少。学习的内容也开始改变,思考天命人性的问题,这样的转变让自己慢慢地学习思考更高层次的的内容。

 

 

 

在曲阜,背论语游三孔

 

一开始自己学习所谓“人性”“天命”等内容时,心里只觉得“空”“抽象”,并且和自己很难联系。之后当真正切身地学习这些内容时,我发现它们尽管听上去和自己很遥远,可是生活中却又频繁的出现:比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天曰命,在人曰性”,看上去假大空的内容,当我切身地去思考的时候却非常的感动,上天既然已经赋予了善良的本性,那么平时的一个善念,做的一个善行,那么就是合于天道性命的表现。这样一看,天命和我的生命真是再近不过了,自己要做的仅仅只是找回自己本来应该有的东西。在思考着这些问题时,像有是一个从天上凭空降落下来的绳子,尽管他们和当下的自己有遥远的距离,但是却能却拽着我向前走,给我很强的力量和方向。

 

 

 

在山东的湖面上

 

颜老师的论语上课方式和曾经的上课方式都不同,义理方面的解释和之前自己学习也有不同的见解,比如“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之前是“在异端之学上用力,那么只会给自己造成损害而已”颜老师的解释却是“去钻研和自己见解不同的学问,那么损害将会停止”两者正好的相反。现在我们接触不同经历的同龄人,不同观点的老师,不同方式的论语解读,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攻乎异端”了,在这样的经历下,自己的眼界不断拓宽,在不同的观点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因此,在颜老师的论语课上,感受不同的学习方式,体会同样内容不同的见解,给了自己很多不同的思考。

 

到现在我接触了不同的老师讲解论语的方式,各自有各自的侧重点,从不同方面敲打自己,给自己力量,经典背后的内涵与高度给我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之感。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毓老师却说“一句论语治天下”,真是越来越理解到这背后的美妙了,我们仅仅是发现自己和经典所描写的生命状态类似就已经激动万分,若是真的能够按照其中的状态去生活,那将是一件多美妙的事情啊。

 

 

 

在考亭书吧公益读书会上

 

阅读

 

这学期几乎没有什么课外阅读,其实还是很尴尬的,下学期在这个方面真的的好好加把劲了,要不然家里那么多书到最后都成了摆设,就未免有点暴殄天物。

 

课内的读书会,看了《孔子传》《孟子传》《大潭乡贤》的一些传记。课外阅读有印象就仅仅只有一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还有一些烂尾工程比如《感时忧世》等等。

 

 

 

重走朱子路后在南北望书店购书纪念

 

这些书都给我了一个共同的指向——生命状态。或是所书写对象的生命状态,或是作者自己的抱负与理想,都能够直接地给自己非常强烈的震撼。资中筠先生在《感时忧世》中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杨渡在《暗夜传灯人》展示的是一代民国大师来到台湾,藏道于民的精神和抱负……在这些书籍的背后都是一位位君子,用自己的一生为我展示不同的生命状态,或者说是一个读书人本来就应该有的状态,他们作为走在前面的引路人,无一不让我心向往之,这一年来自己感慨最多的就是“人真的就得这么活”。

 

 

 

在福鼎西昆村参加祭孔大典,和林明进老师合影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一本书是让我自己印象最深的,本身讲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一个牧羊少年圣地亚哥寻找梦中的宝藏,追寻天命的故事。之前自己一向是看不进外国文学的,但是这一本保罗柯艾略的书却给我一种在读国人作品的感觉,故事中的许多情节似乎都与经典中的内容不谋而合,在这些背后是不同文化的殊途同归。其中说的“顺从天意”“寻找生活中的炼金术”“宇宙的语言”似乎在经典中都能够寻找到对应的名词。圣地亚哥为了寻找宝藏,在水晶店打工,跟着驼队穿过沙漠,学着慢慢了解天命,和天命沟通,这是一个十分奇妙的过程。最让我打动的就是他的自信,他把王给他的宝石放在破了的褡裢里,让它们随时可以从破洞中滑走,但是圣地亚哥相信只要天命需要这两颗宝石留在他的身旁,就不会让宝石丢掉,他也不担心赚不到钱,因为他相信只要顺着宇宙的语言而行,上天会给他足够的金钱,这是“修天爵而后人爵从之”的自信,让自己为之震撼,为之动容,因为我在学习着传统文化,在圣地亚哥身上就能够看到我想要成为的样子,不同的文化却能给我同样的思考,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想着“宇宙的语言”“天命”,这个思考的过程非常有趣,看到一些小小的变化,都会将它认为是预兆和宇宙的语言,自己接触了传统文化,并在其中浸润近五年时间,这不就是上天的语言吗,上天这么安排,大概是想让我能够因为传统文化而有不同的作为与人生吧,就像这样,我在看似无用的自我感动获得力量。

 

 

 

在西昆德成学校学习集贤鼓乐

 

社会观察

 

社会观察的课程一直在继续。今年能够很明显地发现自己有了更多独自思考的能力。开始独自看一些新闻,学着去解读新闻背后的意味,我的分析能力在这样的训练中不断提升。比如日本的核废水事件,当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新闻和一些评论时就感觉这件事情绝对不简单,为什么国外的社会不怎么关注的新闻,但是却能够在中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这类的体验让自己有了不小的信心和成就感。学着从人文的角度而不是从政治的角度去看待时事。再看资中筠先生的文章,更能深刻地理解,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应该是为人民发声的,小骂治大病,也有朋友和我说我们对国家的某些评价是鸡蛋里挑骨头,但是要是人们没有这个精神,怎么能够使得国家变得更好的呢,希望自己未来也像这些人一样,成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的文章对自己有不小的影响。文章的背后有圣贤的精神人格,我们借由这些文章去体会他们的为人处事,比如李白、王羲之,他们身上有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命思考,也创作出了不同的文章,我看了之后常常在心中感慨,“居然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过生日时,老师同学们赠送《朱子大传》并赠言于其中

 

未来与志向

 

现在我可以很没有底气的说,我希望未来能够从事和纪录片有关的行业。萌生这个想法是在去年的龚老师生日上,泉州的青马老师来到了爱盟楼,四五个人,诗经河畔,聊着龚老师曾经的过往,那一次,青马老师就提起“可以将龚老师的故事拍成纪录片”,那时候的自己便有了这方面的想法。

 

 

 

在青马老师家听她讲自己的故事

 

在书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不少访谈,看到了逐渐消亡的农村,也看到了式微的技艺与文化,还看到了岌岌可危的古建筑。看着珍贵的技艺慢慢消亡,老一辈的师长找不到接班人传承文化,我心中常常会为之感伤,但是自己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所有即将消亡的文化自己都去学习一遍,也不可能真的去传承每个师长各自的智慧。

 

在这种情况下,纪录片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物竞天择,大部分东西总是要消逝在时间的长河里,既然也不能违背这个道理,如果用这样的方式给这些即将消逝的事物留下一张不错的遗照,也算是为他们尽自己的一份力了。同时,这样的一份职业能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有更多可能接触老一辈的大师,将他们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资粮,那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因为有这样的意愿,之后的一年我也开始学习着拍摄,剪辑视频,也去采访了之前有过纪录片拍摄经验的青马老师。事实纪录片和自己理想中中的样子有不小的差距,那背后需要大量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因此一部片子的诞生需要种种的天时地利人和,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如果自己未来从事这个行业,很可能竭尽一生也不一定会有作品,再加上一年来一些剪辑视频的经历,现在自己心中对它的感情十分复杂的,自己的理想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尽可能多的为社会留住那些即将消逝精神与文化曾经的样子,但是若是这个方式自己所能做东西极为有限,那么似乎和自己的初心也不那么符合,这也是我说自己很不坚定的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难听一点,在我心中很希望的自己能够通过这个方式对文化做出贡献,但是自己又畏惧着背后自己要付出的艰辛,若是我真的因为这一点最后放弃自己的方向,那无疑是逃兵的表现,不夸张的说,是耻辱。

 

 

 

在书院附近拍摄

 

日本留学

 

家里人依旧希望我能够有一个全日制本科的文凭,可是在一定程度上我并不是很能接受部分国内大学的氛围。于是,我们将目标投向国外,家里有亲戚在日本生活,自己也曾去过日本,日本城市的氛围与文化都给年龄尚小的自己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随着学识的慢慢增长,自己对于日本的认识也更全面了一些,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子,却走了不一样的道路,曾经的二战战败国,现在在许多方面的文明先进程度却超过了中国,在接纳了西方的资本经济同时又保留住了本身的传统,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却很难守住自己的传统,有不少地方都值得向日本学习。

 

 

 

在江南孔裔聚居地以佾舞生身份参加祭孔大典

 

尽管我还没有出国,但是对此的态度还是比较明晰的。我希望自己自己在国外的

 

五六年时间不仅仅是为了那个本科的文凭,见世面这个词经常出现在留学生的口中,似乎在国外吃喝玩乐五年也算是见世面,我希望的自己见世面是真正能够对于他们的社会文化有所了解:为什么大家评价日本的格局很小?为什么他们能够拥有那么多百年企业?为什么他们的社会文化比较拘束?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来对比我们,看清自己的祖国,也看清我们的文化。同时,如何使中国变得更好,我希望自己的未来依旧可以贡献给自己的国家,为中国的文化做点什么。

 

对土地的感情

 

这一整年我对土地的感情比曾经要浓厚很多。尽管书院的耕种并不是非常多,但仅仅这样的体验就足够让自己对于这一片土地充满了感激之情。下午做着脏活累活,晚上也能坐在书吧里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想,这种感受极为美妙。“读罢圣贤书,掩卷做耕人”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和生命与土地相连。在耕种时能够肆意地挥洒汗水,想通很多想不通的事。我的心因为经典更加通透,因为土地更加厚重。

 

 

 

耕种

 

今年照样还是在秋天打粿,做桂花蜜,而今年的这个过程中让自己感受到了农村的烟火气,自己的生活不仅与土地相连,与村民们的生活也是重合的,当我在这个季节看到有村民在酸枣树下捡酸枣时,当我亲自在稻谷场用耙子耙着满地的谷子时,心中十分满足,能感觉到我们的身份不再是读着四书五经的书生,而是这些村民的邻居,老人家口中的“小鬼”,我们在同样的时令做着同样的事情,我们与这个村子是一体的,像是一家子一样,安静、简单又美好。(此部分摘自石庵书院微信公众号,自己写的的农产品宣传推文【少量分享,手慢无】——石庵书院学子手作美食)

 

人·土地·我的感情在逐年增加,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因为有了人和土地而充满烟火气,令自己陶醉不已。

 

 

 

请附近村子的剃头匠来理发

 

做一个农民真的挺好的,有干净的水和青菜,该干活时干活,有大把的时间和自己交流;农闲时有大把的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这也不失为另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农耕体验,我不再将务农看做不体面的工作,也不以务农为耻,这些都是土地所带给我的。

 

重走朱子路

 

今年自己第三次重走朱子路,感受又和曾经不同。此次活动自己负责剪辑视频,还与大队伍同时保持进度,自认为负担不轻,甚至在云谷山上累的发了烧,但是正是因为这样一路的经历,当我坐在五夫的朱子像前才会发现,一路上自己的疲惫和劳累都算不了什么,在朱子面前这样的劳累算得上什么呢?他一生经历的苦与累是自己所不能想象的,一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有这样的先贤在自己的面前,个人的那一点苦痛又何足挂齿呢?这样对比之下自己十分惭愧,并没有丝毫的自卑,而是无比的开心、充满力量,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和他们的距离又近了一步,自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伟大之处。

 

 

 

和张平老师一起探勘云谷山

 

我是九峰队的队长,但是因为要拍摄视频,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和队员们呆在一块回想起这一路上大家都十分团结。对比之下,自己作为队长反而在很多时候显得太“专制”听不进大家的意见,反而是队员们对我十分担待,给自己很多宽容,在心中我对他们充满感激。

 

 

 

在重走朱子路途中

 

曲阜研学

 

在山东曲阜的研学大大地拓宽了自己的眼界,看到了同样接受私塾教育的同龄人,还到了经典中所记载的实地。在这些地方缅怀先贤,对于自己而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像西方圣城耶路撒冷一样,自己来到这座东方文化的圣地朝圣,心中的激动自然溢于言表。这是镀金的过程,从山东回来之后自己也就是曾经朝圣过的人了,作为曾经在孔孟墓前瞻仰过的后学自然也应该要承担起这一份道统的责任才是,这才算是没有白白去一趟山东。

 

 

 

在考亭书院为如愚同学举办朱子成年礼

 

泉州研学

 

泉州研学是一个全新课题,大家准备了很长时间才来到这座城市。在泉州只待了半个月左右,却让自己深深喜欢上了这一座城市,城市烟火、质朴的百姓、藏在小巷中的王爷庙、在城市中的多元文化、地方的虔诚信仰,有太多感动自己,值得驻足的地方了。这里还有一群了不起的老师们,一茶书房的老师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着这个地方的文化,将泉州的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在这片土地上还有着很多的群体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理想,喜欢这里的理由不仅是一座城,还有一群人。

 

 

 

带领研学营同学们参观泉州开元寺

 

泉州所保留的历史与文化活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不是存在于博物馆中“历史遗存”,而是活在融在闽南人血液中的生活习惯,所谓的半城烟火半城仙真的不是说说而已,在这样的城市中行走,真实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烟火之气,打动我的并不只是这里本身的文化与底蕴,更是这里的人们,他们才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泉州小巷烟火

 

自信

 

对比去年,最大的变化就是能够更好地看待自己与别人得不同和差距。曾经的自己回家之后或许会觉得家里人这不对那不好。因为自认接触过传统文化,有更纯粹的理想而自傲。现在再回想起来真是十分可笑,我学过这些难道就真的能够经受住社会的考验吗?难道现在自己所谓的有想法就真的完全是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别处的“复制粘贴”吗?

 

一年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的交流与做队长的机会,在不断地实践(如做队长,当老师)与交流的过程中(如在山东和各个书院交流)给了自己很多信心,开始升起了一颗“各美其美”的心,对于不同的教育方式,会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不同生命体验,看到其他人的优秀,也能有更加真诚的赞叹与见贤思齐。在这样的心态下我每看到一些比自己优秀很多的同龄人或长辈都十分开心,因为看到了更加明晰的目标,了解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了解他们是如何成长的,能给当下的自己带来非常多的思考与启发,那时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随喜赞叹,而不是貌合神离的恭维。

 

和家里人聊天时现在也能有更不同的思考,不是急于分出高下和对错,而是能坦然的交流与彼此理解。

 

 

 

讲解开元寺

 

另外的自信是在于与人交往方面的,那即是对于“德不孤必有邻”的自信,不管是遇到泉州一茶书房的老师们、在西昆村遇到的刘作忠老师、亦或者是山东同行的乐慷老师,大家都是因为有一颗对于文化的好要之心才有机会相遇,尽管常常说现在能够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的人很少,但是只要我们还在这一条路上走,又何愁遇不到同路人呢?现在自己越来越相信,只要我们自己是值得交往的人,那么自然会有同道中人和我们相遇。

 

下半学期的状态

 

似乎下半学期的我更有干劲,这大概是知道一年后要走了而更有紧迫感的原因。自己回想起这半学期的状态发现自己并没有为即将离开而出现紧迫感,或许是因为看到了自己有很多自认不足的地方,并且对于更高精神人格有了不同的认知和向往之心了吧。因为曾经看过那些大师的一生,就更觉得当下的自己实在不争气。孟子讲“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必若是”哪怕终其一生也赶不上他们,也不能因此而自暴自弃啊。

 

或许是这些思考常常在自己脑海里出现,因此自己心中也便有了非常强烈的“不甘平庸”的想法,自己不断地将自己往更好的方向拽。

 

 

 

元宵节诗会,朗诵《青春万岁》

 

 

半年后离开书院,时间不多了。

 

我不敢想,也想不到未来自己将面对什么,能做的只有把精力放在当下,也放在自己身上。

 

加油加油吧!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