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道耕 著 李冬梅 整理《经学通论》出版暨前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5-05-07 21:18:41
标签:

龚道耕 李冬梅 整理《经学通论》出版暨前言

 

 

 

书名:《经学通论》

作者:龚道耕 李冬梅 整理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作者简介

 


李冬梅,辽宁葫芦岛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古典学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儒学文献、巴蜀文献、宋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在《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江汉论坛》《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台湾)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独著有《苏辙<诗集传>新探》《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合著有《巴蜀文化通史·文献要览卷》《蜀学与文献》《儒学文献通论》《孝经导读》,新编有《孔子弟子资料类编》《龚道耕儒学论集》《李源澄集新编》《张德钧文集》等学术著作十余部。

 

前言

 

著名已故学者李学勤先生曾言:晚清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中心位置有两个,一个是湘学,一个是蜀学,湘学与蜀学是在晚清新形势下形成的人文研究的两大中心。吾师舒大刚先生也曾言:近代蜀学曾经给中国儒学带来新气象,并将中国儒学引入新阶段,值得人们好好研究,仔细品味。诚然,晚清以至民国时期,由于尊经书院等的创办,以及张之洞、王闿运的倡导,近代蜀学有了又一次复兴和繁荣。而在近代蜀学当中,龚道耕(1876-1941,字向农,四川成都人)博学渊渊,通鉴别裁,不仅仅是近代四川高校的知名教授,亦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学术大家、蜀学的重镇人物、一代经学大师。他平生不喜仕进,精力倾注于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一生转教于四川多所中学、大专和大学,除了曾经担任成都师范大学的校长外,还在当时的华西协合大学、光华大学等校长期任教,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深为学人景仰。如像著名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姜亮夫,著名音韵学家、语言学家殷孟伦,著名文史学家徐仁甫、潘慈光等,皆出其门,诸人终身以师事龚先生为荣。即如著名文学家、文史专家程千帆、沈祖棻夫妇,也都以师礼拜见龚先生。故人称“著述行天下,弟子遍蜀中”。

 

龚道耕学问渊博,勤于著述,学贯四部,平生所著论著概有140余种,自《仓》《雅》、《说文》、音韵、训诂,以及经注、经疏,辑遗校勘,无不涉猎。龚先生长孙龚读籀《先王父向农府君学行述略》就云:“府君于学无所不窥,早岁治小学考据,及《流》《略》纂辑。年十七,已有《释文叙录集证》之作。尝辑补《仓颉篇》《字林》之属,已梓行世。又校辑古佚子为《最录》,得若干种。为文规模八代,诗效温、李,有《八代文钞》《严辑全文校补》《研六庼诗文初稿》《蛛隐庐文存》《丁未述征集》等。”[1]友人庞俊《记龚向农先生》也谓:“(道耕)自以名家年少,素多藏书,有园池之胜,发奋力学,自《苍》《雅》、群经、诸子家言、乙部掌故,及当代典制、朝野轶闻,莫不浃熟穿穴,仰取俯拾,日有造述。年未三十,成书数十种,由是知名。”[2]其《成都龚向农先生墓志铭》又说:“甫逾立年,造述有斐,扃箧至数十种。自《苍》《雅》训故、九流家言、乙部掌故,下及当代典制、朝野轶闻,浃熟贯通,无不宣究。尤好群经,兼综今古。于时巨儒井研廖氏、仪征刘氏并有重成名。”[3]弟子徐仁甫《龚先生著述目录·序》亦谓:“先生年十四五,即好纂述,未及三十,成书至数十种。壮岁以后,撰述虽不似昔日之勇,然亦未尝稍废。”[4]可见,龚道耕先生不仅少年天才,而且勤于著述,又尤好群经。

 

龚道耕治学又不拘家法,汉宋兼主,今古并治,左右采获,卓然成一大学宗。先生晚年尝作《<礼记郑氏义疏>发凡》,其云:“以正其训诂,率取先儒理学,以发其精微,破汉宋门户之成见,合义理考据为一家。庶于经义,或有所当。”[5]又云:“儒生政论之斟酌古今,大夫风操之自为节度,苟大旨于经无畔,亦复存而不革。概以今文、古文为别,殊不足以括之。”[6]平生最服膺汉代经学大师郑玄,不仅著有《最辑郑君别传》《郑君年谱》《郑君著述目录》,而且凡郑氏遗文之可考者,皆一一为之疏通证明,又命名其堂曰“希郑堂”。郑玄注经,综合今古,先生为学,亦似郑玄,故可知其平生治经之门径,实乃汉宋兼宗,不废今古。

 

长孙龚读籀《先王父向农府君学行述略》记述说,先生“年始十四,已毕群经诸子,兼通乙部。尝读甘泉江藩《汉学师承记》,色然喜,因是颇明清儒汉学统系,自谓一生治经,根柢于此”。“中岁专力经史,尝致书赵先生少咸,道其事。……治经宗今文,然未尝诋古文不为,如近世衍常州今之末流者,亦不存汉、宋门户之见,欲合义理、考据而为一家。而于郑学之博综古今,渊懿朴茂,尤尊崇之,故于高密遗书,多所疏证,后得善化皮鹿门所著诸书,读之乃废不为。”[7]故先生出入汉宋、今古并治,与当时大儒井研廖季平、仪征刘师培上下讨论,互有辩论。“先生高揖其间,容色晬然,及所发正,不为苟同,斯所谓深造自得者乎!”[8]故而论者多重其学。

 

由此而知,龚道耕不仅仅是近代四川高校的知名教授,亦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学术大家、蜀学的重镇人物、一代经学大师。研究龚先生不仅对探讨四川学术的演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对研究中国近代学术史、蜀学的成就与特色都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由于龚先生长期僻处西陲,著述很少刊行,高论卓识,往往为他家所先,故至今无人知其独特者。又以天不假年,猝然长逝,著作未经整理,遗稿多已无存,故其嘉言谠论,亦随之云散风收。因此,令人遗憾的是,在近世的种种研究中,这位博学渊深、学贯四部、不废今古、独具通识的大儒却被学人忽略了。除了在其逝世后,龚读籀(龚师古)《先王父向农府君学行述略》、庞俊《记龚向农先生》、徐仁甫《龚先生著述目录》、庞俊《成都龚向农先生墓志铭》、潘慈光《龚向农先生传》、龚读籀《先祖父龚向农先生生平简述》、周积厚《龚向农先生生平事略》、朱旭《龚道耕》、姜亮夫《学兼汉宋的教育家龚向农》、唐振常《记一代经学大师龚向农先生》、吴晓鸣《悠扬弦歌与蜀中大儒——成都县立中学校歌与校长龚向农》等文对其生平事迹略有记载外,其学术研究还一直处于空白。直到21世纪初,学人才渐渐开始关注这一课题,从事学术研究。如吾师舒大刚先生撰有《一位不该被遗忘的经学家——略论龚道耕先生的生平与学术》《龚道耕学术成就刍议》《略论龚道耕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与笔者合著),首次介绍、分析、归纳龚氏的生平和学术特征。另邱奎撰有《龚道耕<经学通论>学术成就刍议》《成都龚向农先生<经学通论>盠述》,以及笔者编著有《龚道耕儒学论集》《龚道耕学术年谱》《龚道耕论著目录索引》《龚道耕传记资料目录索引》《龚道耕编撰<郑君年谱>校正》《龚道耕现存四部学术著作叙录》《近代蜀学大家龚道耕的<诗经>学研究》《蜀学大儒龚道耕先生的经学沿革略说》《略论龚道耕先生的<尚书>学研究》等,首次对龚先生的儒学论著进行整理、学术生涯进行考述、撰著和研究资料进行搜集、学术成果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其他还尚无专书、专文对龚氏其人其学进行专门系统地学术研究和整理。

 

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省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在制订1983-1990年出版规划时,曾计划第一批拟定新编《龚道耕集》,点校《经学通论》,然几十年的时间倏然而逝,这一计划至今却仍未实现。为弥补此缺,彰显龚氏学术,故笔者拟以《经学通论》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校点、勘正,期望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彰显出龚道耕先生的学术成就与特色。

 

《经学通论》系龚道耕先生任教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时,在所编经学讲义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一部经学概论著作。是书卷首有华阳林思进丙寅(民国十五年,1926)二月《叙》,述及撰著大略和刊刻缘由,云:“方庚子、癸卯之际,吾与龚君相农年皆盛壮,亦尝稍稍窥览其域。退而审谛,知不必然,陵夷至今,猥怪之说,视昔尤众,凡当日号称闻人钜子者,莫不俯首却行,仰号令为进退。呜呼!学之不讲,乃至是乎!今者群咻渐止,读经之声稍传庠序,而相农以经教授吾蜀高等师范者十年矣。其搘柱飙狂涛骇中者最久,于是有《经学通论》之作。诸弟子著录者,亦并服膺师说,惟恐或失,请于君,得印行之。”[9]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创建于1916年,先生于是年起在此任教,为诸生讲授经学,历时十年之久,在其所编经学讲义的基础上,故有《经学通论》之作。

 

是书因刻印版本不同,或分四卷,或不分卷次,共设《群经名义》《群经篇目》《经学沿革略说》《群经学说》四个章节。其中《群经名义》分“总释经名”、“周易”、“尚书”、“诗”、“礼”、“春秋”、“后世七经十三经之名”七节,先总释经名,再分释诸经命名之义,并进而阐释七经、十三经之名来历。《群经篇目》分“周易篇目”、“尚书篇目”、“诗经篇目”、“礼经篇目”、“礼记篇目”、“周官礼篇目”、“春秋篇目”、“孝经篇目”、“论语篇目”、“孟子篇目”、“尔雅篇目”十一节,介绍了十三经古今篇目次第的分合改易。《经学沿革略说》分“经学始于孔子”、“晚周秦代经学”、“汉初至元成时经学”、“哀平至后汉经学”、“郑氏经学”、“魏晋经学”、“南北朝经学”、“隋及唐初经学”、“中唐以后至北宋经学”、“南宋元明经学”、“明末清初经学”、“清乾嘉经学”、“道咸以后经学”十三节,按经学发展脉络阐述各时期经学流变,可谓一部简明中国经学史。《群经学说》分“周易”、“尚书”、“诗”、“礼”、“春秋”五节,介绍诸经之大要,如名家名著、治经方法等,条清理晰,多有创见。

 

《经学通论》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经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可谓是研治经学的入门津途。而其中的某些论断,亦颇具特色,多中肯綮。以论中国经学史的分期为例,其与皮锡瑞《经学历史》的十期分法相比较,实有出人意表者。如将“郑氏经学”划分为一个时期,龚先生说:“兼用今古两家之学而会通为一者,郑玄是也。……黄初以后,郑学遂立博士。……自建安以及三国,数十年中,今古两学皆微,而郑氏学统一天下矣。……自兹以后,经学惟有郑学、非郑学两派,而无复今古之辨矣。”[10]以一个经学人物统领一个时期,这还真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分法。

 

再如,不是简单地以两汉或者西汉、东汉划分两汉时期的经学,而是细致地划分成“汉初至元成时经学”、“哀平至后汉经学”两个时期,指出:“汉代之经学,皆传自秦代者也。……西京一代,诏令所引,奏疏所述,民间所业,皆博士所职之经,官师合一,无复歧途。……此西京经学之所以称盛也。……由哀平以后,至后汉之末,二百年中,经学之争议,则今古文是也。今文之名,始于后汉。古文之名,始于西京之季。”[11]从两汉时期经学的发展脉络而言,从今文经学的形成、嬗变以及古文经学的兴起、今古文经学之争,再到郑学的小一统,龚道耕先生遵循学术的发展脉络,依据历史事实进行学术分期,的确是比较恰当的做法。其他如“隋及唐初经学”、“中唐以后至北宋经学”、“南宋元明经学”、“明末清初经学”、“道咸以后经学”等分期,大体也是遵循了这一思路。

 

蒙文通先生研究史学史,最注重通识,其“通观达识,明其流变”的史学思想为众所周知。蒙先生说:“讲论学术思想,既要看到其时代精神,也要看到其学脉渊源,孤立地提出几个人来讲,就看不出学术的来源,就显得突然。”[12]诚然,讲学术史更应当关注学术自身的流变和发展轨迹,不能简单、粗暴地仅以朝代的更替来论述,因为一种学术的兴起和终结,与一个朝代的建立和灭亡并不是在一个完全相同的时间轴上,学术的发展和演变有其自身的理路。因此,龚道耕先生对中国经学史的分期,能够以学术演变的脉络为准,注意到每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是非常理智、正确的做法,这相较于仅以朝代废兴而分期者实更具特识。吾师舒大刚先生于此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历观龚氏的十三个分期,其中固然有按时代或朝代划分者,有的也是约定俗成的,如‘晚周秦代经学’、‘魏晋经学’、‘南北朝经学’、‘清乾嘉经学’等。但是,更多的则是将一个朝代分成前后两段,或将几个朝代合成一个时段,如‘汉初至元成’、‘哀平至后汉’、‘隋及唐初’、‘中唐以后至北宋’、‘南宋元明经学’、‘明末清初’、‘道咸以后’等等;有的甚至将一个人划分为一个时代,如‘孔子’、‘郑玄’等。这样划分看似零乱,时间长短也不一致,其实有他自己的理由,而且更能体现学术之萌芽、转变和盛衰之真正面貌,更能看出学术典范转换之轨迹。”[13]龚道耕先生的友人庞俊也评论其《经学通论》一书说:“明经学流变,秩如有条,视皮鹿门《经学历史》,有过之无不及也。”[14]即指此而言。诸如此等创见,尚还有许多,故是书颇受当时学届重视,一时成为成都各大中学校的通用教材。

 

《经学通论》初刻于民国十六年,此后重印重刻本较多,如1929年成都维新印刷局三版重印本、1947年成都薛崇礼堂刻本等,此外还有《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二辑影印薛崇礼堂本等。本次即以1929年成都维新印刷局三版重印本为底本进行重新整理,纳入巴蜀书社之“巴蜀百年学术名家丛书”,期望借此整理出版,冀以引起学人对龚道耕先生其人其学的重视,亦以彰显其博大、精深、通贯、执中的学术成就。

 

 

注 释:

 

[1] 龚读籀:《先王父向农府君学行述略》,载《志学月刊》第6期,《龚向农先生逝世纪念专号》,1942年6月15日。

[2] 庞俊:《记龚向农先生》,载《国文月刊》第58期,开明书店,1947年。

[3] 庞俊:《成都龚向农先生墓志铭》,载《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4期。

[4] 徐仁甫:《龚先生著述目录》,载《志学月刊》第6期,《龚向农先生逝世纪念专号》,1942年6月15日。

[5] 龚道耕:《<礼记郑氏义疏>发凡》,载《志学月刊》第3期,1942年3月15日。

[6] 龚道耕:《<礼记郑氏义疏>发凡》,载《志学月刊》第1期,1942年1月15日。

[7] 龚读籀:《先王父向农府君学行述略》,载《志学月刊》第6期,《龚向农先生逝世纪念专号》,1942年6月15日。

[8] 庞石帚:《成都龚向农先生墓志铭》,载《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4期。

[9] 林思进:《经学通论叙》,载龚道耕:《经学通论》卷首,1929年成都维新印刷局三版重印本。

[10] 龚道耕:《经学通论·经学沿革略说》。

[11] 龚道耕:《经学通论·经学沿革略说》。

[12] 蒙默编:《蒙文通学记》,三联书店,1993年,第32页。

[13] 舒大刚:《龚道耕儒学论集·序》,载李冬梅选编:《龚道耕儒学论集》卷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23页。

[14] 庞俊:《记龚向农先生》,载《国文月刊》第58期,开明书店,1947年。

 

目 录

 

经学通论

叙/3

群经名义/5

群经篇目/14

经学沿革略说/36

群经学说/71

经学论文选

三家《诗》无《南陔》六篇名义说/117

《狸首》逸诗辨/122

《唐写残本<尚书释文>考证》叙/126

书《古文尚书疏证》后/127

补《礼经》宫室例/130

妇为舅姑服三年辨/132

妇为夫之姊之长殇服义质/135

论《丧服经传》二篇/137

《丧服经传五家注》叙/140

《礼记郑氏义疏》发凡/143

《礼记郑氏义疏》叙例/152

《孝经郑氏注》非郑小同作辨/162

书《说文新附考》后/165

《唐写<玉篇>残卷引<说文>考》序/167

《字林补本》存疑/168

《字林考逸补遗》序/177

《字林考逸校误》序/178

《说郛字林附录》跋/179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