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连翔 著《出土竹书的微观考古与复原》出版暨后记、序言、前言
书名:《出土竹书的微观考古与复原》
作者:贾连翔 著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作者简介】
贾连翔,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先秦史等。现主持定县简再整理工作,参与五一简、银雀山汉简等多项出土文献整理,清华简整理工作核心成员之一。代表著作有《出土数字卦文献辑释》《战国竹书形制及相关问题研究》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作者十年来围绕出土竹书整理研究撰写的24篇论文。“微观考古”是作者在出土文献研究,尤其是竹书复原整理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理论方法。它立足于出土竹书的“文本性”和“物质性”,通过层位辨别、细节观察、模拟实验、数字化手段等,对其物质形态信息进行微观分析和实证研究,以还原竹书的材料制作、文字抄写校对、卷册分合形式、藏存形态等,可为竹书的文本复原、内容理解及其涉及的古文字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等问题,提供新的证据和思路。作者长期在简牍整理一线工作,获得了一些观察和学习的便利,因此常有出人意表的发现,并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本书所收论文涉及出土竹书的各种物质形态信息与文本复原、文字释读等综合研究,论述细致,逻辑严谨,言之有据,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出土古书中的很多问题,是“微观考古”理论方法的具体探索和实践。
【目录】
序 /001
前言 /001
出土竹书微观考古的几个基本问题
浅谈竹书形制现象对文字识读的影响 /003
试借助数字建模方法分析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简背划痕现象 /013
反印墨迹与竹书编连的再认识 /029
战国竹书整理的一点反思 /046
从《治邦之道》《治政之道》看战国竹书“同篇异制”现象 /056
清华简“《尹至》书手”字迹的扩大及相关问题探讨 /064
清华简《四告》的形制及其成书问题探研 /085
战国竹书的复原与整理研究
是典籍还是工具:从《算表》的形制、书迹谈其功能性质 /103
《封许之命》缀补及相关问题探研 /109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篇的再编连与复原 /118
清华简《成人》及有关先秦法律制度 /124
略论清华简《行称》的几个问题 /132
清华简《五纪》中的“行象”之则与“天人”关系 /137
清华简《五纪》中的宇宙论与楚帛书等图式的方向问题 /143
清华简《五纪》“人体推拟图”与“维特鲁威人” /158
跳出文本读文本:据书手特点释读《参不韦》的几处疑难文句 /167
清华简《五音图》《乐风》两种古乐书初探 /176
战国时期基本标音体系的呈现:从《五音图》的复原说起 /184
清华简《两中》篇复原研究 /189
明体与释读:安大简《仲尼曰》附记类文字综论 /211
包山简131至139号“舒庆杀人案”的隐情与楚国的盟证审判 /220
汉代竹书的复原与整理研究
银雀山汉简《尉缭子•治谈》残卷复原尝试 /235
银雀山汉简《尉缭子•治谈》的结构与思想 /251
定县简出土五十年整理新进展 /259
后记 /280
【序】
殷先人有典有册,见于《尚书》记载,甲骨文“典”“册”等字构形表现出的典册形制与古书记载、出土墨迹互证,不仅可以确定商代有典有册,而且可以推断当时通用的主体书写载体就是竹木的简。这种材料一直沿用到东晋时期,才被纸取代,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无论是公私文书还是供人阅读的古书今著,简册竹书汗牛充栋。随着纸的普及,简牍这种相对笨重的载体被废弃,典册的制作过程与形制也被淡忘,文献中只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记载,学者也无意深究。
二十世纪初发现了西北文书简,王国维先生据以写出《简牍检署考》,结合古书文献,首发文书简的形制之覆。文书有时效,一旦过时就被废弃,偶然留存,偶然发现,与刻意保存供人阅读的书籍很不相同,《多士》所说的“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中的“典”与“册”大概不包括那些基层应用的文书。真正的典册古书是什么样的?余嘉锡先生没能见到,但他从文献中探赜索隐,深耕细作,成《古书通例》一书,对“古书”的形制与成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用功之深,用思之精,令人惊叹,但未见实物,终归不够真切。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楚简陆续发现,信阳出土的残简从词句上看是“古书”,但无一支完整,无从探讨形制。随着银雀山汉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等古书简册的问世,学者对古书的形制有了新认识。程鹏万教授根据已公布的材料完成了《简牍帛书格式研究》,是形制研究的一部力作。
2008年清华简入藏,这是目前所见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批古书典册,大部分形制完整,可以与历史上的壁中书、汲冢书媲美。贾连翔博士有机会直接参与原始材料的整理与研究,他不仅有独特的天赋和专业背景,而且用功之勤也令人感叹,多年来我看他一直在高效率工作!从拍照到各种信息的提取,他一直是主力;从每一篇竹书的形制,到每一个字的结构与书写过程,都细心观察,深入研究,《战国竹书形制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为中心》就是对竹书实物观察与研究的成果,目前出版的三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文字编》中的每一个字,都利用他所发明的“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出土简帛字形图像的提取方法”精心处理,所以他对每一篇古书的形制与每个字的起笔收笔等书写过程都能了若指掌,养就了对形制与字形高度敏感,作文立说言不虚发的习惯。
如果离开出土文献的整理,古书形制或许仅仅是一些冷门知识。从事过出土文献整理工作的学者都知道,文本复原是进一步整理的基础和前提,而形制又是文本复原的首要条件。清华简入藏时已经散乱,文本复原的难度不一,公布的第一篇竹书是在《文物》上发表的《保训》,就是因为它的形制是独特的,不会与其他篇目相混,在分篇没有全部完成之前,这些竹简可以独立成篇。有些文本的复原难度非常大,对学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不明形制、不识字、不解文义,不可能完成竹书的缀合编连复原。连翔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形制、释字、文意解读等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很多卓越成就。清华简中有一些长篇残断严重,在文意不明的情况下依靠文意缀连,几乎无从下手,可以说这类竹书缀合编连复原完成,基本上大功告成。比如《治邦之道》本来是《治政之道》的一部分,因为形制特别,前半部分很多简从中间断为两节,就误把比较完整的后半部分当作一篇先发表了。前半部分由我执笔整理,难度很大,是连翔运用“最科学的方法”首先完成编连,继而发现、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再如《两中》也是一个长篇,文本复原的难度更大,连翔捕捉更加微小的信息,提出“出土竹书的微观考古”,文本复原中的一些难关也被攻克。
《出土竹书的微观考古与复原》一书,不仅有竹书形制与文本复原过程中新现象的发现,以及规律总结和理论探索,而且解决了出土古书中的很多问题。可以说这是一部立足最前沿、充分运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度非常高的研究成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学问,祝愿连翔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等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入和拓展,取得更大的成就!
李守奎
二〇二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于双清苑
【前言】
这本小册子题目上有“微观考古”一词,是前几年我在一篇小文中提出的方法名称(《浅谈竹书形制现象对文字识读的影响——以清华简几处文字补释为例》,《出土文献》2020年第1期。第一次以之为题,则是2021年11月19日应邀在武汉大学“青年学者讲堂”上所作的讲座,题目是“微观考古视角下的战国竹书整理与研究”),目的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只是想强调一下考古学的思维和方法在出土竹书复原、整理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出土竹书是古代书籍的早期形态,具有一般书籍的“文本性”和“物质性”双重属性,而前者则依附于后者存在。出土竹书的微观考古,立足于其双重属性,通过层位辨别、细节观察、模拟实验、数字化手段等,对竹书的物质形态信息进行微观分析和实证研究,以还原竹书的材料制作、文字抄写校对、卷册分合形式、藏存形态等,为竹书的文本复原、内容理解及其涉及的古文字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等问题,提供新的证据和思路。
以往受到历史学传统的影响,学界习惯将这类内容称为“简册制度”“简牍形制(或形制)”等,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如今重审这类研究,既然是以物质形态信息为中心,则也理应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畴。同时,由于它关注的内容相对细微琐碎,与我们熟知的宏观上的“田野考古”等差异明显,并且与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石器研究的“微痕考古”既有一定相似性,又有较大区别,因此,为了不致于彼此混淆,我试着提出这一名称。从稍大一点的范围看,“微观考古”并不限于出土竹书研究以及其所从属的简帛学研究,比如过去在甲骨文分组分期、甲骨形态学、青铜器铭文铸刻、断代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其实都是在考古学的思维和方法引导下进行的,在出土文献研究领域,这种方法可谓由来已久,只是尚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理论总结。
近年来古代竹书不断出土,为古文字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以及考古学等提供了大量前所未见的研究资料,其重大学术价值早已被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所公认。由于绝大多数竹书出土时已散乱或残损,在利用这些资料之前,尽可能恢复其原始面貌,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因此“出土竹书的复原”也势所必然地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古文字学及相关学科为出土文献整理积累了大量成果,为跨越出土竹书中文字的阅读障碍提供了坚实保障,使得传统上以文字内容释读为主的整理方法,通过对简文内容的理解和逻辑推理,以及部分文本的对读等,可以成功完成多数竹书的复原。正因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行之有效性,从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们在竹书复原方法上的反思与提升。尤其是当简文内容残缺、缀合编连有困难或理解上有争议时,复原整理也随之进入僵局,以致后面的研究工作或无法推进,或陷入拉锯的争论。在出土竹书的整理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考古学的思维和方法,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不仅能够推动一些传统上单纯依靠对文字内容的考释和理解所难以解决的复原问题,也可以利用独特的观察视角重新审视一些与简文内容相关的重要疑难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从既有的经验看,竹书整理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疑难问题,往往需要依靠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而向前推动,这也是未来研究的必然趋势之一。
十年前我曾出版过一本以“形制”为题的小书——《战国竹书形制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为中心》(上海:中西书局,2015年,以下简称“《形制》”),讨论了一些在清华简整理过程中对竹书物质形态信息的发现、利用和思考。书稿当时写得仓促,现在来看,有很多认识的局限,谬误亦不少。此后的十年,我的工作依然以清华简整理为中心,负责全部竹简的编连缀合等复原工作,同时也旁及一些汉代竹书的整理,如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等。随着这些竹书整理工作的推进,也时有一些新发现和认识,其中一部分内容,拟在对《形制》一书的修订时进行补充和纠正,当然,这项工作最好是在全部清华简刊布完竣后进行。
这本小册子收录了我这十年间撰写的学术论文二十二篇,另有两篇十年前的旧作,出于不同的考虑而收入本书,我在编按中作了说明。它们大多是针对我当时正在参与整理的竹书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作,所谈内容显得有些杂乱,但总体上都是在“微观考古”方法的引导下,以竹书的篇、卷为单位进行个案复原研究,或在复原的基础上进行引申研究。这些内容可以看作《形制》一书的案例补充,也是出土竹书“微观考古”的一些实践探索。在阅读这些内容时读者一定会发现,我在竹书复原研究过程中,也有从“形制研究”到“微观考古”的认识变化,其中以最近撰写的《清华简〈两中〉篇复原研究——出土竹书的微观考古实践》(《出土文献》2024年第4期)一文,最能体现我目前在竹书复原和整理上的总体看法。
“微观考古”这一名称的提出或许还不够成熟,但其所投射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确实已初具形态并有待开拓。这本小册子中的内容受我的学识和能力所限,必有许多不妥、粗疏之处,恳望读者多予以批评指正。也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使更多的学者重视这种出土文献的研究路径,致力于有关的探讨。
贾连翔
二〇二四年十月十七日
【后记】
在这本小册子中,占比最多的是清华简的内容,这得益于我自其入藏清华大学起,便有幸参与了这批珍贵竹书的整理,并一直受惠于整理小组师友们的集体讨论、传教解惑和相互启发。此外,银雀山汉简整理组、五一广场汉简整理组和定县八角廊汉简整理组等诸位前辈、同道的指教,也开拓了我的视野和思维。能加入这些研究团队,长期在简牍整理一线工作中学习,是我学术成长进步的幸运。
我自幼学画,惯于形象思维,刚接触清华简时,常通过其物质形态的图像信息在整理小组里提出一些问题和看法。做博士后期间,合作导师李守奎老师觉得这方面内容对竹书整理的意义颇为重要,鼓励我写出了小书《战国竹书形制及相关问题研究》,遂有了我持续关注的这一研究方向和对相关问题的不断思考。此次,李老师又在百忙之中为小册作序,对我勖勉有加。
这本小册子的编纂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的资助。编辑出版得到了中西书局秦志华、张荣先生的大力支持,责任编辑田颖女士为小册劳心费力。中心的博士生王先虎、赵相荣、田硕、张甲林帮助完成了稿子的校阅。
刘少刚老师题写书名,为小册增色。中心黄德宽、沈建华等老师长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我很大支持和关怀。
谨此向大家致以深深谢意!
我在学术文稿中鲜少提及家人,十多年来自己始终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家庭担子乃至我的衣食起居,都由父母和妻子照料,我的点滴成绩也都凝聚了他们的辛劳。两个儿子也是我学习工作的动力。愿把这本小册子也献给我的家人。
贾连翔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