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儒学与现代新儒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儒果儿”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四月十六日壬午
耶稣2025年5月13日
2025年5月10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及《当代儒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当代儒学与现代新儒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开幕环节由山东大学徐庆文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王加华教授、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暨《当代儒学》主编杨永明教授、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王定宇编审分别致辞。
第一场研讨会
主持人:徐庆文教授
任剑涛
清华大学任剑涛教授的发言以《现代内外与“现代新儒学”建构》为题,在严格的意义上界定了“现代新儒学”。他指出,“现代”是现代新儒学的社会属性,“新”则表示其知识性创新。在这个意义上,很多所谓的“现代新儒学”是“名不副实”的。现代新儒学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现代”属性,而不能先强调“儒学”属性,否则容易导致否定现代属性。在“现代”与“儒学”之间如何抉择,是儒学现代转向必须思考的知识前提。
白彤东
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的发言主题为《主权在民,治权任贤——作为民主之改良的儒家混合政体》。他提出以儒家混合政体克服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他认为,儒家的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民主思想,儒家虽然赞同“民有、民享”,但对“民治”持保留态度,虽然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在现实中主张“劳心者治人”,因此他提出儒家混合政体的构想是:下议院通过一人一票代表民意,上议院则由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组成。这种设计既能倾听民意,又能避免民主政治的某些弊端,从而达到精英与民意的平衡。
胡骄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骄键副教授发言主题为《儒家之道究竟是德治还是情治?——从徐复观“德治主义”的困境谈起》。他认为,徐复观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儒家德治理论体系,但其中存在着困境:政治主体性始终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民众成为被教化的对象,其主体性被消解;而且在道德推广过程中,统治者将自己认同的价值普遍化、绝对化,最终形成道德强制。进而他提出,儒家思想中蕴含的“情治”传统可以作为突破“徳治”困境的有益尝试,因为“情治”不预设超越性的政治主体,而是肯定每个人的主体性,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这种理解更符合现代政治理念,能够避免德治主义将民众客体化的倾向。
第二场研会
主持人:程志华教授
方旭东
华东师范大学方旭东教授以《分析儒学在世界》为题,勾勒了“分析儒学”的发展谱系。他认为,张岱年、陈来是“分析儒学”在中国内地的代表,张岱年的学术在学术史上被称为“解析的唯物主义”,陈来在某种意义上也继承了张岱年先生的分析特点。在港台地区,牟宗三的《心体与性体》、劳思光的《中国哲学史新编》都体现出了史料辨析以及对概念的精细分析。在欧美地区,英国的Graham(葛瑞汉)、刘殿爵,美国的Munro(孟旦)、D.S.Nivison(倪德卫)、David Wong(黄百锐)以及德国的Heiner Roetz(罗哲海)等汉学家也可以被纳入“分析儒学”的范围。
赵卫东
山东大学赵卫东教授进行了题为《儒家道统嬗变与范式转换》的发言。他从道、统、经三个关键词出发,梳理了儒学在不同时代的范式转换,提出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在牟宗三“三期说”的基础上添加汉代儒学,进而分为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儒学、当代新儒学四种范式。基于儒学发展中的范式转变,赵教授指出,儒学的发展创新必须要坚持现实关怀与时代自觉、坚持构建哲学体系与制度设计并重、坚持恪守儒家仁义道德的根本精神、坚持生命的学问这一传统。
郭萍
山东大学郭萍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当代儒学研究方法论之思》。她认为,儒学现代转型的要旨不仅是进行现代价值观念的表达,而且应当引导现代价值的兑现,因此儒学的理论探索应当具有实践属性。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新儒学虽然进行了理论形态的创新,但依然是一种书斋儒学。当代儒学借鉴现象学方法,展开前对象化、前概念化的生存论阐释,呈现了主与客、思与行的关联一体性,具有实践性、行动性意味,但是在“兑现”现代价值的制度建构、政治实践的方面,其方法论效用仍然薄弱。为此,当代儒学有必要借鉴实用主义哲学方法,从当下经验之流的意义上理解生活本身,但同时重视理性分析,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切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生活之流得以继续。这或可为当代儒学兑现现代价值的思考提供一种方法论。
第三场研讨会
主持人:黄玉顺教授
程志华
河北大学程志华教授做了题为《以价值解释存在——牟宗三的易学观》的发言。程教授认为,牟宗三研究《周易》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回应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缺乏体系性的质疑。牟宗三以“价值”解释《周易》,分为早期“道德哲学”和后期“道德的形上学”两个阶段。尽管牟宗三对自己早期思想有所反思,但“价值”本位从未改变。这种以价值解释存在的方式,凸显了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实践智慧,但其中也存在夸大《易经》的倾向。尽管如此,牟宗三从道德角度探讨《易经》思想,为我们解读经典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马士彪
山东大学马士彪副教授做了题为《牟宗三的时代判教与三教关系的哲学重构》的发言。他认为,牟宗三所解释的儒释道三教中的良知、如来藏、冲虚玄德等观念,都可以视为“无限心”在特定教派中的不同意义,或不同呈现方式,彼此之间并不互相妨碍。进而他针对牟宗三提出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贯通”,指出牟宗三在“纵向贯通”的意义上强调儒家是最终究竟的义理,但似乎并未真正建成,反而是“横向贯通”或许更符合当下多元论的语境。
顾家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家宁副教授进行了题为《重新思考明清之际:现代儒学展开的一种可能》的发言。他认为,明清之际思想转型旨在消解帝制时代的过度集权,释放共同体活力,构建更具活力与开放性的政教秩序。其转型动力不仅包括对程朱理学的批判,而且道德因素也占据重要地位。重新思考明清之际,能为理解现代新儒学“新”在何处,提供思想史的基础。这种“新”并非简单的中国向西方、传统儒学向现代的单向过渡,而是“旧邦新命”的交融与延展。
第四场研讨会
主持人:赵卫东教授
杨虎
兰州大学杨虎副教授以《作为一种“观法之切转”的“良知坎陷”机制》为题做了发言。他指出,“良知坎陷”作为牟宗三哲学“两层存有论”的枢纽,可以视为一种“观法之切转”机制,即广义存在领悟、生活领悟的切转机制。“观法之切转”展开为“返源”和“立相”两个向度,前者朝向前主体性、前存在者化的本源观境,后者朝向主体性、存在者化的观境。“良知坎陷”和“观法之切转”机制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形上实体论为前提,是主体性层级的领悟视域和单向切转,后者在前主体性与主体性领悟视域的双向切转,观法切转无转相,是非实体形态的存在论运作机制。
李海超
南京大学李海超副教授以《如何在多元且破碎的情境中生存?——杨虎“观仁论”的启示及其局限》为题,评析了“观仁论”,指出“观仁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一,理论呈现动词化特点,因为现代人需在多元碎片情境中快速穿梭切换,使得以恒定、完美等为特征的传统哲学不再适用,“动词”成为哲学表达的关键;其二,“观仁论”将一切服务于生存的行为都纳入工夫范畴,推动了儒学理论从传统到现代的积极转型。不过,该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一是“观法的切转”过于单一平面,未能全面立体地展现现实中多元的生存情境及情境间的穿梭转换;二是“观法的切转”设想过于理想化;三是理论带有心灵哲学倾向,真正的工夫论应延伸到改造世界,且需正视心灵改造与世界改造之间的有碍性和互动性。
乐晓旭
河北大学乐晓旭老师做了题为《诚·仁·乐:情感超越的三个境界》的发言。她认为,蒙培元的情感儒学打破了宋明理学“性本情末”“性善情恶”的理论框架,回归先秦儒学的情感本源,通过“境界”概念贯通情感与超越,展现了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理性情感、超越情感的升华路径。然而,蒙培元先生这一理论存在两点商榷之处:其一,蒙培元的情感超越面临主体性困境;其二,尽管蒙培元试图以情感超越区别于内在超越,但情感超越的主体与对象仍局限于主体自身与经验世界,本质上仍属内在超越范畴,因而不可避免地与内在超越面临共同的困境。
黄玉顺
闭幕式环节,黄玉顺教授进行了学术总结,归纳了本次会议聚焦的三个重大问题:首先,20世纪的“现代新儒学”在什么意义上是“儒学”?进而,究竟什么是“儒学”?最终,21世纪的“当代儒学”究竟应当做什么?他特别指出:尽管与会学者就相关问题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并进行了热烈的思想辩论,但这些重大问题将长期存在,需要当代儒者不断审视,反复思考。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