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臣张栻
作者:张祖军
来源:《今日宁乡》
张栻:(1133年—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出生四川绵竹,后迁居湖南潭州(长沙),南宋初期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湖湘文化奠基人,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若论学术建树与事功,张栻位列三贤之首。
官宦世家声名显赫
张栻出生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远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父亲张浚,南宋中兴名相、抗金派政治领袖右相、民族英雄、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张浚曾在钦宗、高宗、孝宗三朝供职,皆政绩卓著,功封魏国公。祖母计氏,名法真,出生官宦世家,计氏娘家是世代为官的大户家庭,祖父计用章、父亲计良辅、弟弟计有功,三代举进士,三代为高官。
自幼聪慧才华卓著
张栻年少好学,聪明机敏,仪态大方,气度非同寻常。当他四岁时,父亲便教以忠孝仁义。绍兴十六年,张浚落职连州时,张栻年仅十四岁,对张栻进行了系统的儒家经典与圣人之道的教育。张栻在父亲的殷勤教诲下学业大进,虽年少,可脱然可语圣人之道,其事迹不径而走,传之遐迩,就连当时的宋高宗亦有耳闻。张栻15岁已成为一个饱学少年,在学林中崭露头角(参见陈谷嘉教授:《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至22岁,张栻理学思想已初步形成。公元1161年,张栻28岁,他奉父亲之命,往衡山拜胡宏为师,请教河南二程之学。张栻得名师指点,学问大有长进,已成为一位品学端正、才高八斗之人;张栻从胡宏学后,他四方交友,奔走讲学,与朱熹、吕祖谦、杨万里、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博学多才的有识之士讲学为友。
兴办教育功勋卓著
张栻接管碧泉书院,创办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对教育贡献极大。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如:赵方、胡大时、彭龟年、游九言、游九功、吴猎父子、吕胜己、潘友端、宇文绍节等。还有善于理财、整顿“交子”(纸币)卓有成效的陈琦,“光于世学”的理学家张忠恕等。他们都践履了张栻“传道济民”的理想,其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使湖湘学派更加流光溢彩。张栻的著名弟子吴猎、赵方谨遵张栻教诲,抗金报国,他们在抗金斗争中勇不可挡,战无不胜。赵方部将孟珙联蒙灭金,血洗靖康之耻,实现了南轩的夙愿!
著名理学家朱熹闻讯张栻得到衡山胡宏之学,并在长沙讲学授徒。公元1167年,朱熹下定决心从福建赶来长沙请教张栻,与张栻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张朱会讲”。此次,朱熹从张栻那里了解到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意蕴和对天地的认识等。朱子从“若穷人之无归”到“丙戌之悟”,再到“己丑之悟”,最后集理学之大成,离不开张栻。故朱子称张栻为“同道”,誉其学“醇正”。朱熹回福建,致信张栻说:“始知太极蕴,从君识乾坤。”在张栻的大力倡导下,理学成为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主导思想,并远播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朝鲜、越南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直言善谏匡正扶君
公元1162年,张栻正式步入仕途,第一次奉召与宣抚判官陈俊卿面朝孝宗时,他要求朝廷发愤图强,恢复中原,把抗战金兵提到“天理之所存”的高度,即抗战金兵是顺民心,符合天意。公元1163年,张浚、张栻父子以军事入见皇帝,宋孝宗颇异其才,乃授张栻直秘官。此后,张栻在朝廷紧锣密鼓秘密谋划抗金军务,同时,还要处理许多地方政务。
张栻在处理内外政务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直谏,孝宗对他十分欣赏和信任。张栻在朝不到一年,曾被孝宗皇帝召见六、七次,他向皇帝所言大都痛陈国失,只要有机会便报国忧,提醒皇帝唯有励精图治、勤政务实才能重振大宋雄风。(出自湖南教育出版社陈谷嘉所著《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张栻关心百姓苦难,不计个人安危,敢于直谏皇帝,是受祖母计氏夫人、父亲张浚赤胆忠心的报国影响。
公元1165年,湖南郴州爆发了李金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连破郴州、桂阳两城,南宋朝廷为之惊慌。立即从前线调兵,并派湖南安抚使刘珙前往清剿,张栻协助刘珙平定了李金之乱。
孝宗皇帝在张栻的辅佐下,成为南宋一位最有作为的皇帝。孝宗皇帝采纳张栻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首”。张栻为南宋的振兴与富强作出了杰出贡献。
革除弊端造福万民
张栻的赤胆忠心、敢于直言,才华卓越、学识渊博,得到孝宗皇帝的称赞。公元1171年,孝宗皇帝赐张栻为讲官,专为皇帝讲解《诗经》。他为孝宗皇帝讲解《诗经》期间,大胆提出朝廷存在的弊政,朝廷采纳他的意见,革除了许多守旧的朝政弊端,推出了一系列的减税赋、精减地方官员。
公元1174年,张栻奉旨去静江(今广西桂林)任知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广西地处边陲,是荒僻之地,人稀地旷,百姓十分穷苦。此地本来是财乏粮缺,可是朝廷年年逼迫赋税。张栻到达广西后,立刻精兵简政,精选州兵,强化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注重同少数民族的联系融合,规劝各溪峒首领消除积怨,和睦相处,爱惜人命;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修仁、阳朔、荔浦三县赋税。张栻经略广西三年余,兴办教育,为百姓减免赋税,为民办了许多实事,形成社会繁荣、民心稳定的崭新局面。
抗战金兵保卫边疆
南宋初期,国家正处于动乱不安,国内李金叛乱;北有金兵大举入侵。人民群众蒙受了极大的灾难,南宋朝廷步步退让,屈膝求和,而金国步步紧逼,国家正处于危难时期。张栻目睹中原人民遭受金兵蹂躏的惨状,多次请求皇帝出兵抗击金兵,坚决反对投降和议,并反复推明抗金复仇的意义。
公元1163年5月,父亲张浚率师北伐抗金,张栻以一个儒生参战,亲临军事一线抗击金兵,首次参战大获全胜,攻下灵璧、虹县二城。
公元1177年,宋孝宗见张栻治理静江有方,下诏特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公元1178年,又升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安抚荆湖北路。朝廷将张栻调到湖北抗金前线,担任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朝廷给他5万兵马抗战金兵。张栻有“公辅之望”,在南宋儒学界、政界、民间具有很高的威望与影响。他到湖北军事前线执政不到半年,将湖北治理得政通人和。金兵统帅忌惮张栻用兵如神始终不敢南下入侵南宋。张栻在湖北任安抚使时,一天,负责观察天象的司天向宋孝宗上奏:“司天奏相星在楚地。”帝曰:“张栻当之”。这就是说,张栻虽然还没有做可宰相,但天象已显示张栻将做宰相,而且宋孝宗也认为张栻可以做宰相了。
整顿吏治力挽狂澜
南宋初期国内、国外局势日趋恶化。张栻不顾个人安危荣辱,怀着治国安邦的心理力挽狂澜,严整吏治。在湖北任职时,湖北是个有名的难治之地,贪官多、盗贼多,张栻到任后,严查贪官污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侵害百姓的匪盗严加缉捕,在境内伸张正义,为民办实事,据《宋史》记载:他一天之内革职查办贪官污吏竟达十四人,不仅将内外勾结、行奸纵贼的大吏,逐一劾罢;将里通敌国的贼人,斩首示众。帅守刘大辩无视王法,仗势作恶,邀功害民;且强夺民户田地,私赠游手好闲之徒。张栻连续向朝廷上奏章5次,严加弹劾,请究其罪,刘大辩劣绩败露,从而改任他郡。张栻在任上审时度势,严整贪官,力挽狂澜,重振南宋雄风,为南宋150年的辉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著书立说万世留芳
张栻一生勤学苦练,著书立说。他写的诗词有625首,名著有:《南轩易说》十一卷、《书说》《论语解》十一卷、《孟子详说》十七卷、朱熹编《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蒋迈编《南轩语录》十一卷、《张宣公全集》三种六十一卷、《经世纪年》《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南岳倡酬集》《洙泗言仁》《书说》《张氏沩宁族谱》等著作,这些诗词和著作足可以开一个图书馆。张栻写的诗词和著作都是“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思想,“匡扶社稷、鞠躬尽瘁”的救国保民思想。后来,这些著作都成为了南宋和后世哲学家们研究政治、经济和理学的重要文献,也是“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重要教材。
张栻的思想对湖湘文化近千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由于他在学术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被《宋史》列入远比《儒林传》为高的《道学传》。
巨星西殒伟绩长存
公元1180年2月,一代名臣张栻英年早逝。据《宋史·道学传》记载:“病亟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以清四海,克固不图,若眷眷不能忘者,写毕,缄付府僚使驿上,而顷乃绝。”张栻给皇帝写完人生最后奏章辞世。
张栻辞世的消息传至朝廷,赵眘皇帝惊诧万分,失声痛哭:“前不久,司天监曾经上奏,说荆楚方位有巨星陨落。今日看来,正应在张栻的身上。”当灵柩驶出江陵时,男女老幼挽灵车痛哭,延绵数十里相送。远在广西桂林的百姓,讣闻,哭之更哀,深深怀念张栻在静江的日日夜夜,这是老百姓对张栻无比爱戴的真实写照。朱熹则为之失声痛哭,并怀着深厚的感情撰写了《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吕祖谦听到讣告时连呼:“痛哉!痛哉!”他以极大的悲痛带病撰写了《祭张荆州文》,以此吊唁一代大儒张栻。
张栻去世后,其弟张杓谨奉遗命,率眷属一行及侄子张炳,将他归葬于宁乡巷子口镇龙塘村,先父张浚墓左,从此,他永远陪伴父亲身边,这是他敦孝悌的真实写照。
张栻聪慧灵敏的头脑与足智多谋的才能为南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抵抗金兵侵略,教书育人,革除弊政,整顿吏治成为张栻一生中最值得称赞的闪光点,为了捍卫民族的主权,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后世的敬仰。
忠诚为国魂归太庙
张栻一生以圣贤自期,奋济时艰,“匡扶社稷”之志,力主抗金,反对投降和议;他虽然仕途多艰,但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宋宁宗皇帝亦为他的事迹感动,追谥张栻曰“宣”,后世尊称张宣公。公元1261年正月,宋理宗诏封张栻为华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出自陈谷嘉教授所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
公元1525年,嘉靖皇帝下旨,在四川绵竹、宁乡巷子口新建张浚张栻父子祠堂。曾国藩镇压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后,给张栻重新修墓,并在墓碑上篆刻“高瞻远瞩”四个大字,同治皇帝亦下圣旨:“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的下马碑文,该碑文现已立在重新修建的南轩书院门口。
风范千秋光耀后世
张栻居官期间,廉明清正;关心民众疾苦,与民休养生息,造福百姓,深受民众爱戴;在丧葬、婚俗问题上他主张勤俭节约,极力反对铺张浪费。每到任,常问民疾苦,调查当地“利病”,认真改革地方的弊政,为百姓减轻负担,这体现了张栻的经世致用思想。
朱熹对张栻的学识给予了高度评价:“学之所就,足以名一世”,“熹闻道虽晚,赖老兄提掖之赐,今幸略窥,”《与张钦夫》;陈亮称张栻:“一代学者宗师”;共产党员网评价张栻:“若论学术建树,张栻其实并不在朱熹之下。”
为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通知精神,近年来,湖南省、宁乡市十分重视张浚张栻父子墓区的保护工作。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宣布张浚张栻墓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乡市为纪念张栻的爱国爱民思想,启动了宁乡南轩文化园及宁乡南轩中学的建设,宁乡市人民政府将张浚张栻的英雄事迹,陈列在宁乡南轩文化园、宁乡南轩中学、宁乡市民廉洁文化园内,供广大游客、市民学习、瞻仰。
2025年4月28日
南轩文化园湖光山色
摄影/张祖军
作者介绍
张祖军,中华孔子学会张栻与湖湘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省红网论坛特约评论员、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省红网通讯员、湖南省宁乡市作协会员、星辰在线通讯员。目前,在《人民资讯》《中国新闻网》《北京新闻网》《中国华人商务网》《红网》《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网站》《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网站》《湖南文献》《清廉长沙》《今日宁乡》等国家、省、市政府主流媒体及各大文学平台推介的作品有100余篇。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乙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呈三大亮点
【下一篇】中欧哲学中的真理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