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兰英 著《遇见孔子:《论语》精读十二讲》出版暨前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5-07-06 22:59:46
标签:

齐兰英 著《遇见孔子:《论语》精读十二讲》出版暨前言

 

 

 

书名:《遇见孔子:《论语》精读十二讲》

作者齐兰英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04月

 

内容简介

 

《论语》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的生命教科书。本书以十二讲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走进孔子,亲近《论语》。从孔子生平讲起,依次探讨学习的快乐、君子的修养、仁爱的境界、礼乐的熏陶、志向的树立、行道的坚持、智慧的开启、朋友的选择政治的理想,直至职业的追寻。

 

本书不仅注重经典语句的解读,更结合当代视角,对《论语》中深藏的思想力量进行温和而有力的阐发,帮助读者将古人的智慧融入今日的生活与成长之中。本书适合青少年、教育工作者以及每一位愿意与孔子“相遇”的读者阅读与珍藏。

 

【作者简介】

 

齐兰英,同济大学哲学博士,读博期间积极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教育与传播。现任职于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研究与阐释,特别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个体生命成长的建构与完善。自2021年以来,连续四年在校内开设“《论语》与儒家思想”选修课课程。通过儒家思想的智慧开启学生心智,让学生获得自我成长的力量,完善精神品格。

 

【目录】

 

目   录

第一讲 孔子生平与《论语》其书

一、时代背景

二、走近孔子

三、周游列国

四、《论语》其书

第二讲 学中有乐——学习让你快乐吗?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温故而知新

二、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三、上学而下达

第三讲 有德君子——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一、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二、君子怀德

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四、君子之过

第四讲 仁爱为本——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一、仁者爱人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里仁为美

四、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五讲 礼的涵养——以礼养成谦谦君子

一、吾从周

二、礼之用,和为贵

三、绘事后素

四、不学礼,无以立

第六讲 乐的熏陶——君子之乐怎能没有音乐?

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乐其可知也

三、尽善尽美

第七讲 君子之志——相同的志向让我们走到一起

一、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各言尔志

三、士不可以不弘毅

四、君子谋道不谋食

第八讲 直道而行——永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一、人之生也直

二、以直报怨

三、举直错诸枉

四、乡愿,德之贼也

第九讲 知者不惑——如何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一、四十不惑

二、人焉廋哉

三、樊迟问知

四、知者乐水

第十讲 交友之道——什么样的朋友值得交?

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三、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

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第十一讲  治国之道——儒家社会理想的实践

一、为政以德

二、政者,正也

三、割鸡焉用牛刀

四、鸟兽不可与同群

第十二讲 职业精神——选择一个喜欢的职业吧!

一、吾执御矣

二、君子不器

三、从吾所好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语》全文

附录二 你一定要读《论语》

后记

 

【前言】

 

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越来越有影响力了,我们的文化追根溯源还是要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符号已经深深烙印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无论你是不是读过儒家哲学的典籍,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共同的心理倾向,思维模式实际上都在潜移默化地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孟子也表达过这个观点:“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如果想要去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和价值根源,一定要去读儒家典籍,而如果要挑一本最经典的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那一定非《论语》莫属。“子曰”的语录体,为我们打开了触碰圣人灵魂的大门,遥想圣人音容,如司马迁所叹:“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论语》是“四书”之一,“四书”之名肇始于宋代“四书”之名,南宋大儒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单独择出,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就此儒家“道统”慧命开启了新的传承。儒学自孔子至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间,经过历史的沉淀,成为中国哲学的中流砥柱。在当代社会视角的审视下,儒学所呈现出的当代意义主要有三点。首先,儒学对于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精神和价值的引领。不言而喻,今天无论是对于个体的生命成长、立身处世,还是家国情怀的培育、国际关系的处理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精神内核。其次,儒学的精神本质上是实践精神,它并不是高头讲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真切的道德实践。这种实践精神必将引领我们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成为更好的自己。最后,儒学作为心性之学,其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安顿好自己的身心,唯有安顿好自己,才能有资格谈论其他。每个人都去努力践行,天下的人就会得到安顿,才可能实现孔子的社会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写作这本小书的因缘始于讲授《论语》的经历,在阅读古今大家研究力作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思考而逐渐形成。这本书比较适合那些想要了解儒家思想,想要找到一本有主题引领并难易适中的书的读者。本书选取了十二个主题,也可以说是理解《论语》核心思想的十二把钥匙,这样的设计也可能会给那些想要按照主题来讲授《论语》的师友一些参考。书中特别加入了生僻字词的注释,帮助读者更加迅速理解文意,尽量减少一些年轻读者见古文而生畏的感受。

 

这本小书也只是为读者搭一座走近经典的小桥,亦或是造了一叶小舟,提供一点方便法门。儒学是有情感,有温度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机会能“遇见孔子”,展开心灵、精神上的对话。这是一种可以穿越时空的诗意浪漫。也许是看似偶然的相遇,但却是我们内在精神生命成长的必然寻找。

 

让我们一起“遇见孔子”,开启这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吧!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