薮敏裕教授主讲“从清华简《金縢》篇看周公事迹与《豳风》毛序”
来源:“洙泗学人”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六月初七日辛未
耶稣2025年7月1日
6月29日下午,“洙泗讲坛”2025年第7期在孔子书院A210举办,日本岩手大学名誉教授、现清华大学访问教授、我院特聘教授薮敏裕先生做了题为“从清华简《金縢》篇看周公事迹与《豳风》毛序”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洙泗经学院院长宋立林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刘海宇教授担任翻译,孔子文化研究院陈东教授担任评议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曲阜师范大学李学勤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朝明先生,孔子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魏衍华研究员,新疆大学黄锦前教授,孔子文化研究院任子田副教授及孔子文化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四十余人现场聆听了讲座。
薮敏裕教授将清华简《金縢》篇与今本《尚书·金縢》、《史记·鲁周公世家》的文本进行了比较。他指出,三种文献在叙述周公摄政、代王祈祷以及郊迎等事件时虽多有相似之处,但在关键时间设定与政治身份认知方面却有差异,清华简《金縢》及《尚书·金縢》可能采用周公“家臣说”,《史记》则采用后起的周公“摄政说”甚至“践祚说”。在此基础上,薮敏裕教授进一步分析了《豳风》毛序将八首诗与周公事迹相关联的思路来源,并指出该文本正是在汉文帝时期的儒家文献《尚书大传》的影响之下采取周公“摄政说”的。
薮敏裕教授还对清华简《金縢》与《孟子》《荀子》《礼记》《说苑》等其他传世文献中周公形象的异同进行比较,并援引《韩诗外传》《尚书中候》等文献,勾勒战国至西汉时期周公“家臣—摄政—践祚”三重身份叙事的形成轨迹。他强调,清华简《金縢》篇的出土为研究周初政治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有助于推动对经典诠释体系的反思。
陈东教授指出,薮敏裕教授对清华简文本严密细致的分析充分体现了东京学派“文本主义”的批判传统。他结合“道统说”问题,说明儒家内部不同学派对周公形象的建构存在差异,着重阐发了“周公辅成王”与“周公抱成王”这类图像性记忆背后的象征意涵。
在互动环节,在场学者围绕薮敏裕教授的发言展开深入探讨,气氛热烈。杨朝明教授强调,清华简的出土有助于厘清“兄终弟及”制度在周初政权传承中的实际运作。他认为,周公辅佐成王的事迹对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继承结构具有重要价值,并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所记为真史材料,与清华简形成互证。此外,他对部分文本的断句提出不同意见,如“周公宅东三年”句,应断于“宅东”,“三年”属下读,认为在使用出土简帛材料时须与现存传世文献文本断句形成印证。
黄锦前教授则从古文字学角度切入,结合其对郭店楚简《孟子》等材料的研究指出,“周公称王”的说法并非完全源于荀子个人观点,而更可能是战国晚期儒家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对周公形象进行重塑的结果。他强调,周公事迹的书写呈现出随历史需求而变化的趋势,反映出不同时期对周公形象的不同理解和政治需要。
魏衍华研究员表示,有关“周公”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学界关注,在清华简等新出土文献日渐丰赡的情况下,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也应有所更新。他指出,研究“周公”这样的重要人物,必须认真分析各种文献,要注意不同记载之间的差异,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加以研判。他还介绍了自己一直在构思的专著《周公与中国文化》,希望能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展示周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任子田副教授则围绕《诗经·豳风》中“周公”的身份提出疑问。薮敏裕教授指出,此处的“周公”未必指周公旦,周公旦的后代在历史上亦可能在被混称为“周公”,因此,在解读相关文献时应保持必要的判断力,避免将不同的历史人物混淆。
宋立林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薮敏裕教授是海内外知名的汉学家,成就斐然,他关于清华简的论说,展示了扎实的古文字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态度,令在座师生受益匪浅,有效拓展了曲园学子的国际视野,推动了跨国交流、学术创新乃至文化反思。
薮敏裕教授的讲座内容详实、观点深刻,不仅为出土文献研究提供了海外视角,亦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讲座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 | 刘 昶
初审 | 董致远
复审 | 徐 婷
终审 | 宋立林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