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师范学院第九届“朱子文化寻踪之旅”研学活动暨“朱子文化在书院”田野调查启动之德兴行
来源:“朱子学研究编辑部”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六月初七日辛未
耶稣2025年7月1日
“山川之宝,惟德乃兴。”德兴不但拥有丰富的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而且还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遗产。
海口古镇
29日上午,研学营师生走进上饶市德兴市海口古镇,探访这座享有“江西第一进士村”美誉的千年古村。古镇因安徽乐安之水、江西李宅之水和浙江体泉之水在此汇合聚流,号称“三江归一口”,故而得“海口”之名。自唐中叶建村以来,已有千年之久。师生们怀着探寻文脉之心,在董文才书记的引领下,漫步于古韵悠然的街巷,深入了解当地作为“才子之乡”的深厚底蕴——历史上共走出183位进士,更培养了江西首位进士董申,还孕育了冠盖如云的“华夏第一樟”。
随后,师生们在文博专家黄鹤老师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传统拓片技艺,感受墨香与石刻交融的文化魅力。
活动中,胡荣明老师生动讲述了海口古镇的精密布局:整个村落采用“双七星北斗式”布局,设有 “九井十三墩”,井井相通、墩墩相连,外围还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一套精密的水陆联防体系。胡老师特别强调该体系设计兼顾生活便利与军事需求,体现了古代工匠将地理、水文与建筑技艺融合的智慧。
德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在德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我校老师共同主持的一场文化沙龙中,胡荣明等几位老师分别以独特视角,为同学们徐徐描绘展开了传统文化的精彩画卷。
胡荣明老师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基础,又以书院中的一方古碑为引,着重介绍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与《程董二先生学者》在教育史的联系、地位与影响,同时还巧妙串联起白鹿洞与鹅湖两大书院的历史渊源,并着重探讨了文化可视化的重要性,点明文物正是连接古今、让历史活起来的关键纽带。他同时也强调,要在实地调研中观察品味书院楹联碑刻等文化遗存的每一处细节与关联,进而在时空场域中串联景象与故事。
黄鹤老师首先从流淌千年的诗词出发,开启了一扇通往德兴文化深处的大门,引领同学们感受风雅文字间的温度与情怀。
宋红宝老师则聚焦于书院牌匾楹联的方寸之间,从这些细微处,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领略了书院跨越千载的“德义风流”。
点评环节,翟朋老师指出,真正的文化传承,在于“理学德义”的深厚根基与“文学风流”的灵动魅力二者兼修。他还热情鼓励研学同学要在这样的文化旅程要求中去探寻、去感悟,最终书写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而精彩的“德义风流”。
江西矿冶博物馆
29日下午,研学营师生走进德兴凤凰湖畔的江西矿冶博物馆,它是目前江西唯一一座以江西矿冶史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在这座“金山银城铜都”,灵鹿引矿的传说孕育了独特的德兴图腾。师生们沉浸于丰富的矿冶展陈,惊叹古代的智慧。
蒋忠林馆长重点讲解了北宋张潜《浸铜要术》所载的“湿法炼铜”技术,强调其不仅极大推动了当时铜业发展,更领先西方数百余年,是世界矿冶史上的重大贡献;蒋馆长还和研学师生一起探讨了张潜家族的历史贡献对于德兴的经济文化事业的深刻影响。博物馆之行让我们近距离地感触到德兴辉煌的矿冶文明,感悟到“鹿图腾”背后的开拓精神与先民智慧。
在德兴,师生们从品味海口古镇183位进士的翰墨余香,到追寻文化沙龙中“德义风流”的思辨之光,再至探索矿冶博物馆“湿法炼铜”的科技传奇。在与进士的隔空对话、与工匠的智慧共鸣中,我们更加明晰应以德义为魂、以创新为翼,走好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传承之路。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