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敏 主编《朱子年谱丛刊》出版
书名:《朱子年谱丛刊》
主编:张宏敏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内容简介】
朱熹创立的朱子学思想体系,是古代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随着朱熹理学思想被封建王朝奉爲正统哲学,朱子学研究日益复盛,数百年来,爲朱子修“年谱”者代不乏人,由宋至今,朱子年谱可谓沓至迭出。朱子年谱各版本之撰写侧重各有不同,各家版本亦互相增删,不同时期的朱子年谱,各有所长,亦各爲补缺,在宋元明清朱子学流衍、发展、传播史上均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文献。本丛书收録历代朱子年谱不同版本十余种,呈现出朱子年谱的动态编纂史,全面真实地反映朱子学的发展情况。
【出版帮助】
《孟子·万章下》有言:“以友天下之善士爲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万章章句下》云:“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爲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古人论人取友之道可谓严矣,必须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论其世方可爲友。清代浙江籍史学家全祖望有论:“年谱之学,别爲一家。要以巨公魁儒,事迹繁多,大而国史,小而家传、墓文,容不能无舛缪,所藉年谱以正之。”于此足见“年谱”之于“巨公魁儒”“其诗”“其书”“其人”“其世”的重要价值。清代浙江籍另一史学家章学诚认爲:“年谱,一人之史也。”易言之,“年谱”即是论定一人生平行实,是谱系文献中较爲特殊的一种人物传记体裁。就体例而言,“年谱”一般是以谱主一生时序爲线索,将有关谱主的生平、交游、功业、思想等各方面,按一定次序予以排列组合的综合性叙述体例,内容丰赡,可与其他文献史料互爲印证补充,有参考之用,是人物传志的延伸与拓展。
赵宋之世,文化鼎盛,儒学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宋代建立的新儒学即理学传统影响了近世中国八百余年。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从中国文化演进的角度出发,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又说将来学术之发展,“可一言蔽之曰:‘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是已’”。邓广铭则从时间序列中来论宋代,宣称:“宋代文化的发展,既超越了居于它之前的唐代,也爲居于它之后的元明两代之所不能及,这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里所说的“宋代文化”抑或“宋学”的哲学形态就是程朱理学。“程”是河南籍的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简称“二程”,一般认爲“二程”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创立者。二程之学,以“地域学术”言之,称“洛学”;“洛学”经由游酢和杨时传至福建,再由杨时弟子罗从彦传至李侗,李侗再传至朱熹,而朱熹则成爲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以“地域学术”言之,朱熹理学则称爲“闽学”。
朱熹在继承与发展程颢、程颐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成爲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理学家,后人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来概括他的学术成就。朱熹著述极丰,他爲“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奠定了与传统“五经”并驾齐驱的经典体系,成爲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从历史上来看,朱熹创立的朱子学思想体系,是古代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播及域外数百年,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有着一定的影响,进而成爲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精神文明源泉,也可谓是近世东南亚文明的共同体现。今人陈来教授《宋明理学》一书就认爲,理学不仅是中国的思想文化,也是韩国、日本、越南的思想文化,韩国、日本、越南的儒家学者都曾在理学思想上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随着朱熹理学思想被封建王朝奉爲正统哲学,朱子学研究日益复盛。数百年来,爲朱子修“年谱”者代不乏人,由宋至今,朱子年谱可谓沓至迭出。自朱熹逝后,即有门人李方子编纂的《紫阳年谱》三卷广行于世,屡经翻刻。《紫阳年谱》之外,还有袁仲晦编撰的《朱子年谱》、蔡模的《朱文公年谱大略》、王柏的《朱子系年録》等,可惜多已亡佚,或不可考。宋谱之中,影响最广者属《紫阳年谱》,后世朱子年谱多据此本增删益损。至于元代,元人编纂的朱熹年谱不多,都璋的《宋太师徽国文公朱先生年谱节略》因收入《朱子大同集》而得以流传,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朱子年谱。
明清以降,作谱之风渐盛。有明一代,理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反映朱熹生平学术活动的年谱亦随之不断刊刻,主要爲洪武年间朱子后裔朱境刊刻的《朱文公年谱》,宣德年间叶公回重刊的《太师徽国公年谱》,成化年间蓝章重葺的《文公年谱》,正德年间戴铣编的《朱子实纪》,嘉靖年间李默订的《紫阳文公先生年谱》、汪尚宁撰的《朱子世家》等十余种。明代朱子年谱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宣德年间叶公回校订的《太师徽国公年谱》,此本内容详尽,还传入域外,朝鲜有刊刻本,日本宽文六年(一六六六)河内屋八兵卫亦翻刻此本。入清以后,因朱熹在孔庙中的位置提升,即成爲从祀的“十二哲”之一,朱子年谱的编刻也达到顶峰。据统计,清人编刊的朱子年谱多达二三十种,其中以王懋竑纂的《朱子年谱》爲清代朱谱中最有价值且影响最广的本子。是谱钩稽朱熹生平学说,严谨审慎,辨别异同,前后四易其稿。历时二十余年而成,是朱子年谱中的集大成者,成爲研究朱熹生平学术的重要参考,后世学者推崇有加。
综合来看,由宋至清传行至今的朱子年谱,因诸版本之撰写侧重各有不同,且各家版本亦互相增删,《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序》就说:“年谱一编,由宋至明,自闽而徽,互相剞劂增删,详略或殊。”详而言之,明李默据李方子本的《紫阳文公先生年谱》侧重于论学;都璋所撰的《宋太师徽国文公朱先生年谱节略》对于朱熹任官应诏等政事的记载较爲详略得当,而于著述文章则较爲精简;戴铣编纂的《朱子实纪》取材更爲广泛,考订也更爲详悉。总之,从文献传衍来看,不同时期的朱子年谱,各有所长,亦各爲补缺,在宋元明清朱子学流衍、发展、传播史上均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文献。
历史的重心是历史人物的活动。毫无疑问,朱熹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挖掘记録、深入研究朱熹生平学术思想的朱子年谱,是朱子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学者编刊的朱子年谱,更是呈现了朱子年谱的动态编纂史,可以更爲全面、真实地反映朱子学的发展情况,亦爲朱子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因此,《朱子年谱丛刊》搜集了朱子年谱六种,汇编成书,希望对今人了解朱熹的生平思想,乃至于学界同仁研究朱子学的发展传播史有所助益。编选辑刊过程中或有疏漏,还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浙江省朱子学研究会副会长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张宏敏
【总目录】
第一册
朱子实纪 十二卷
明 戴铣 辑
明正德八年鲍雄刻本
第二册
紫阳文公先生年谱 五卷
宋 李方子 原编
明 李默 朱河 重订
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
第三册
朱子年谱 一卷 附録一卷
清 黄中 编
清康熙二十九年黄氏咏古堂刻本
紫阳朱夫子年谱 三卷
清 何可化等 编
清康熙刻本
第四册
重订朱子年谱 一卷
宋 朱熹 撰
清 褚寅亮 编
清乾隆四十七年长洲褚寅亮刻本
朱子年谱 四卷
朱子年谱考异 四卷
朱子论学切要语 二卷(一)
清 王懋竑 纂
清乾隆宝应王氏白田草堂刻本
第五册
朱子年谱 四卷
朱子年谱考异 四卷
朱子论学切要语 二卷(二)
清 王懋竑 纂
乾隆宝应王氏白田草堂刻本
第六册
朱子年谱 四卷
朱子年谱考异 四卷
朱子论学切要语 二卷(一)
清 王懋竑 纂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七册
朱子年谱 四卷
朱子年谱考异 四卷
朱子论学切要语 二卷(二)
清 王懋竑 纂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八册
朱子年谱 四卷
朱子年谱考异 四卷
朱子论学切要语 二卷(一)
清 王懋竑 纂
清咸丰三年南海伍崇曜刻粤雅堂丛书本
第九册
朱子年谱 四卷
朱子年谱考异 四卷
朱子论学切要语 二卷(二)
清 王懋竑 纂
清咸丰三年南海伍崇曜刻粤雅堂丛书本
第十册
朱子年谱 四卷
朱子年谱考异 四卷
朱子论学切要语 二卷(三)
清 王懋竑 纂
清咸丰三年南海伍崇曜刻粤雅堂丛书本
第十一册
朱子年谱 四卷
朱子年谱考异 四卷
朱子论学切要语 二卷
朱子年谱校勘记 一卷
朱子论学切要语校勘记 一卷
附记校勘存疑 一卷(一)
清 王懋竑 纂
清光绪九年武昌书局刻本
第十二册
朱子年谱 四卷
朱子年谱考异 四卷
朱子论学切要语 二卷
朱子年谱校勘记 一卷
朱子论学切要语校勘记 一卷
附记校勘存疑 一卷(二)
清 王懋竑 纂
清光绪九年武昌书局刻本
责任编辑:近复